太极与兵法—武术与中国古代兵法学

中国古代兵法学是指古代用兵作战的战略和战术,古代武术是完成战略和战术所必须的格斗杀敌技术。具有攻防涵义的武术,在军队的官兵中,它的攻防涵义表现为消灭敌人,保卫自己。在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散打格斗运动中,武术的攻防涵义表现为击败对手,自卫防身。中国古代兵法学不仅制约和影响军队武术的发展,而且也深刻指导、影响着整个民间武术和现代武术的发展。

中国古代兵法学最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有春秋末期孙武著的《孙子兵法》、战国中期孙膑著的《孙膑兵法》、三国时期诸葛亮著的《心书》和明朝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大约成书在2400年多年前的《孙子兵法》总结了中国春秋末期及以前战争经验提出了一系列带普遍性的战争指导规律,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孙子兵法》中朴素的军事哲学思想、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对武术技击理论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孙子兵法》提出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后人发,先人至"以及"诡道十二法"等,都被武术家作为武术技击的基本法则,倍受推崇。《孙子兵法》在唐朝初年传入日本,被誉为"兵学圣典"、"百世兵家之师"。明朝传入欧洲,在世界军事理论上,享有极高声誉,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齐名,但成书较其早2200多年。《纪效新书》也是一部中国古代兵法经典著作。《纪效新书》所载都是戚继光行兵布阵征战实用的有效之法。《纪效新书》的14卷为《拳经捷要篇》,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史料与拳法具备、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明代武术专论,尤其是其中对武艺的论述为后世武术家所推崇,是研究武术的重要文献。

一. 兵法战略原则指导影响武术的攻防技击战略

《孙子兵法》指出:"不可胜,守也;可胜,攻也。"意思是可以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也可以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这两种战略思想和实施原则在武术中,表现为"主于博人"和"主于御敌"两种攻防技击方式。

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势篇》指出:进攻时要集中优势兵力,"以锻投卵"那样以刚硬击薄弱,攻击速度要"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那样迅猛锐利,势不可挡,速战速决。在这种采用进攻战略主动进攻对方的战略思想指导下,部分武术采取"主于博人"的攻防技击方式。例如长拳短打和少林拳都是"主于博人"的典型拳术。这类拳术的特点是"冷、弹、脆、快、硬",动作刚劲有力,迅猛快速,讲究以手快打手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发制人,硬打硬进,所向无敌。

采用防御战略,制胜对方的战略原则时,《孙子兵法·形篇·虚实篇》指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要求"兵形像水","避高","避实","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因攻而制胜"。意思是说:实行战略防御时,要注意隐蔽自己的力量,像水那样柔和地避高趋下,避实就虚,先保证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能伺机抓住战机,突然发起进攻,战胜敌人。武术中的太极拳就是"主于御敌"的典型拳术,太极拳圆和柔缓,推手时讲究"舍己从人",不与人顶抗,以内劲击发对方。这与兵法的防御战略一脉相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