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与太极拳运动

太极运动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一项体育健身运动。参加太极运动的人,都认为自己是在打太极拳或练太极拳。由此,众多的研究者们,也把对太极运动的研究称为进行太极拳的研究。

我接触过许多“打”太极拳、“练”太极拳、“玩”太极拳、“研”太极拳的人,也见过当代众多的太极拳前辈的拳姿,看过他们演示太极拳的“拳”,及欣赏过他们的太极拳“艺术演绎”过程。新生代“太极拳师”们对“太极拳”的演绎、理解更是多姿多彩。上世纪80年代初,我也参与了当时武术媒体老记们的造“太极天王巨星”过程。

尽管武功拳术在现代社会已失去了其本质的实用价值,但其本质、概念、理论与技术不会因此而改变。正如古代的马车不会因为时间变迁成为现代的汽车。

太极“拳”与太极“艺术”

拳术与艺术非一样东西。作为武功、拳术的太极拳,与其他拳术比较,只有训练方式、个人擅长运用手法特点的区别,没有抛离拳术规律的根本区别。其实践应用,攻防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而作为艺术的太极运动,作为健身术的“太极拳”,当然可不顾及拳术的规律,可以自由想象,自然发挥,随意创编。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艺术”的区别。

我们今天看到形形式式的太极“拳”,客观地讲,大部分不是拳,而是健身术、运动艺术。这些太极健身术、运动艺术的出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能将太极拳的拳术转化为一种健身运动,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我们不能将健身术、运动艺术说成是拳术,因这两者已发生本质的变化。

以杨禄禅传太极拳为例,杨禄禅当年学武练武而形成颇具自己风格的太极拳。传说杨禄禅功夫了得,威震一方。禄禅公之子杨班侯秉承父之武艺,刻苦习武,他当年功夫之厉害程度也被现代永年人代代传讲。杨禄禅与杨班侯可不是在研究健身术、运动艺术。他们的功夫能在当地的武林圈内被认可,足见他们是在研练武功拳术。传说中为什么杨班侯传人很少,说是杨班侯教徒练功很严格,示范认真到位,徒弟学生多被练武功之艰苦吓退,故之传人甚少。

将太极拳广为传播并将其转化为健身术,当推杨澄甫了。杨澄甫知道拳术修练非人人能为之,他懂得应分别对待学生徒弟之需要,若你要练功夫,教你功夫;若你要玩玩,健健身,则教你玩玩之方式,因需施教。如此自然跟的人就多,玩的人多了,普及面就广。

现代流行的“太极拳”

“太极拳是什么东西?”此话题的提出似乎令许多人觉得奇怪。然今天我们看到的、所面对着的“太极拳”,并非全都是人们概念中“拳术”、“武术”的太极拳。现在的“太极拳”,是传统的功夫,是武术,是健身操,是保健运动形式,是人体动力艺术,是艺术,又是很好的娱乐形式。同时,太极拳又可以说是文化现象,是体育运动项目,又是经济产业类别。“太极拳”含多种不同类型,不同的运动形式,数不清的形态。现在,“太极拳”已是一词多意、多元混合物的符号。

“太极拳”是什么,在当今千万“太极拳”承传者、爱好者、运动者的意识上、行动上,能看出差异。追求“太极拳”之功夫者,有其追求的学、习、练、实践做法与过程;追求“太极拳”之艺术、娱乐、趣味者,也有其追求的一套方式;将“太极拳”作为一种健体养生方式的,自然也会有其养与练的方法;如将“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对象的,当然可以在“太极”、“拳”和“太极拳”上做许多文章,还可以现代科学、现代思维方式,想象与解释几百年前形成的太极拳。

当然,当今还有一小部分的人,一直在试图寻找“太极拳”的本来面目,觅其“拳”之共性及价值。

“太极拳”的现代价值,充分体现在其已成为复合类产物的过程中,及此类产物自身。

分析“太极拳”是什么,仅是希望太极拳爱好者知道“太极拳”现象的各种本质,好有所选择为己所用。

当今“太极拳”研究些什么

“太极拳”,在有些人的心目中,是拳术,是武功。他们追求的是武功的造诣,希望成为一位武功高强、理法精通的武术家。“太极拳”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是很好的强身健体运动项目。他们追求的,是玩得开心,玩得漂亮。他们所展示的,是艺术的完美,是娱乐的趣味,是人体运动竞技中运动技巧的难度、极限。或者,去追求“太极”二字中的概念理解,“太极”与古典哲学中之各种有机或无机联系。……甚至将“太极拳”当作一个纯学术研究的对象,一种可以任意想象、发挥、放大的对象,一个概念外延无限扩展的研究符号对象。不难看出,“太极拳”在今天的习、练、玩者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质不是同一东西。“太极拳”仅是千万“太极拳”习、练、玩者为达到其不同目的的一种载体、一种方式,同名不同质。

“太极拳”的研究者们,在研究“太极拳”的什么呢?今天,大多数人在研究的是“太极”相联文化,而不是研究武功,这与参加太极运动与太极拳承传之运动人口比例相似。

当今太极拳理论与形态的各自表述现象,体现了“太极拳”为具不同性质的复合类产物之特点。

如在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武术竞技体育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都没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泛谈“太极拳”,我认为此种“论太极拳”的论说当然不可能“论”得科学客观。

“太极拳”的习、练、玩者都可以与“研究”挂上勾。其实,除“习、练、玩”外,应加上“实践”。习练太极拳者中,不少人研究精神甚强,他们带着研究精神去学、去练太极拳。然如上述表中所列,习练“太极拳”,还要视其习、练“太极拳”的什么内容。目的不同,过程不一样,结果会完全不同,会有多种不同的结果。当然,“玩”太极拳者就自然有“玩”的结果和样子了。因此,可说此“太极拳”非彼“太极拳”。

目前,著有“太极拳理论”书者不少,关于“太极拳理论”,众著者都在根据自己对“太极”、“拳”的认识与了解进行各自表述。对这些“太极拳理论”,首先当将其看作为某一老师个人之见解,或个人之研究结果。其二,还得看其是研究什么,其理论之根据是什么。武功有武功之理论,健身有健身之理论,游艺有游艺娱乐之理论,艺术有艺术之理论。如果将健身之心得体会,将娱乐过程中之人体动力艺术,将如何好看之艺术感受,说成是功夫拳术之必然,当做武功拳术之理论,则肯定不确切、不客观。没有经历拳术应用实践,理论结论何来?这如未上战场打过仗的军人,如何能写出一套教人如何打仗之理论呢?你又怎能将这些理论当作科学的依据,看成是经典?

“太极拳”书籍之理论,与书作者的承传或学习过程,与其研习的水平,与其有否实践或实战水平高低密切相关。没有与其他武术家交流过、较量过,说这招如何了得,大谈太极拳技击之要点,这是否为纸上谈兵,方家自然会明白。

由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与由别人的书本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理论,价值完全不同。

太极拳术之个异性

拳术功夫的形体表现,个异性很强,渗透与融汇着其深厚的地域文化与时代文化,是个异文化修养、个人修炼的总体现。
许多国内外武术爱好者常问及某式某派太极拳师谁为“正宗”。其实,谁又不正宗呢?对于一位拳师自己来讲,他对他自己是最正宗的,而且这种“正宗”的拳术形态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体悟的积累功夫的加深,这种“正宗”的内容(包括拳架外形、变化)都在改变。

我们的前辈拳师们,许多都是毕生不断地学习、体悟追求。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修正自己。处于现代化社会的当代拳师,更是如此。现代信息化科学技术,给当代拳师学习提高带来了多么好的条件。不学习,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他人的长处、经验,便不会有太极拳的创始,也不会有如此多“式”、“派”的出现。“式”、“派”的出现,印证了地域文化渗透、个异性、时代性等因素对中国传统武术,对历代武术家的实质性影响。

客观地说,当今的太极拳武术家与拳师们,各自都带有很明显的个异性。同一“式”,“派”的师傅们,就是一个动作外形是相似的,其行拳过程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领会理解也不尽相同。一个师傅传教下徒弟十人,十人打拳、理解、掌握均不可能完全相同,你能说他们哪一位“不正宗”?
评价一位拳师,其实要看其学到多少东西,掌握多少东西,对拳术理解到什么程度,是否经历过实践应用,除了能用在徒弟、学生身上,还要看能否用在别的师傅身上。有比较才能对一位拳师有客观的定位。

拳理拳技的解释,每位拳师都不尽相同,突显其个异性,学者可加以分析比较。

“太极拳”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三言两语难述清,本文中引出的相关内容,包括上述两表中之分类项目,容另文详述。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