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缠丝劲是太极拳精华的一点思考

所谓精华,是指事物中的精美纯粹部分。太极拳是一门独步武林的功大,她曾被誉为“神拳”,太极拳又是一门以“武”服务于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练武与养生健身最佳结合的生命平衡和谐之大“道”。那么,她的精华又是什么?

如今,太极拳已是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但若到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看一看那一拨一拨练太极拳的人,一边比划一边说笑者有之,一会练太极拳一会又跳舞又做操者亦有之,而拱肩架肘、曲背撅臀、前俯后仰,以至于一身僵劲、“胸腰铁板一块”、动作直来直去者尤其比比皆是。似如此,太极拳之精华何在?

当代太极拳大师马虹老师所传授的陈照奎家传老架、大架、低架传统陈氏太极拳,则非常重视缠丝劲的锻炼,不沦前进后退、左转右旋、起落升沉、起承开合,也不论动作大小、快慢、刚柔,都要求劲走螺旋缠丝,非顺即逆、非圆即弧,“开,在螺旋中开,而不是掰开,合,在螺旋中合。”“快,不是直来直去的快,而是螺旋中的快。”“快慢都不能丢了缠丝劲。”(照奎公拳论)陈鑫举论强调:“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也。”马虹老师拳论也明确指出:“缠丝劲是人极拳的精华,太极拳的沾粘连随、松柔圆活、化打结合,主要靠缠丝劲,疏通气血,调整诸脏器功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靠这种缠丝劲。”所谓“拳法之妙,在于运劲”,运什么劲?就是运缠丝劲也!

何谓缠丝劲,陈鑫拳论云,内气“在骨缝者为之中气;其行肌肤者为之缠丝劲。”马虹老师阐述说  缠丝劲是人体内在精气通过经络、脏腑、肌体收缩和发放内力的整体作业,其表现形式是螺旋形式,即‘周身无处不螺旋’。“它体现了人体精气神的高度凝聚,意念、力、呼吸力和运动力的高度统一,它是人体蕴藏的一种非常神奇的高级功能态。”传统陈氏太极拳所强调的缠丝劲,即是这种以人体内精气神高度统一的,以螺旋缠绕为表现形式的,能刚能柔、或虚或实、“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内气鼓荡、松活弹抖的整体作业之劲力。其要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强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把缠丝劲练成合乎阴阳相济拳理的“周身一家”的整体劲。“太极拳的全部拳理拳法。统而言之,一阴一阳而已。阴阳相济(互济、交济、互根、互孕、对称、干衡等等)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太极拳的一系列运动、乃至一些细微的动作之中。”(马虹老师拳论)传统陈氏拳就是以古典哲学《易经》的阴阳学说为拳学的理论依据,以刚柔、廾合、轻沉、虚实、快慢等等一系列既对称统一、又平衡和谐的拳架动作为内容,以顺逆缠丝、螺旋缠绕为表现形式的;所有招式乃至每一个动作在顺逆缠丝、螺旋缠绕之中,都要求要有前有后,有上有下,左发右塌,右发左塌:身法既要轴心中正、“像坐在小板凳上一样”,又要八面支撑、处处掤圆:眼神既要全神贯注,又要左顾右盼;要有刚有柔,有快有慢,动静互根,虛实相生,要有内有外,由内领外,内外一体,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不动、外不发,腰不动、手不发,由内及外总须完整一气’,“打拳一个部位有毛病,可能是全身的毛病”。“一个部位有错误,全身都不对”(照奎公拳论)。

由此,传统陈氏拳非常重视以拳理为指导,要求小断加强理论的修养,认真学习历代经典拳论以及传统哲学、传统经络学说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以拳理指导缠丝劲的锻炼,使缠丝劲的每一个招式、每一个动作都合乎拳理要求,使拳理与拳架拳祛完美统一起来。

2.强调以德为先,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以意念统率缠丝劲的锻炼。传统陈氏拳锻炼缠丝劲非常重视拳家的武德修养,要求“清心寡欲”、“恬淡虚无”、内外兼练、性命双修,“不倚权欺人”、“不为非作歹”,“不与狂徒较量”,“不与酒色处事”。一上场即摒去一切杂念,不旁视,心不他用,“以一念代万念”,把意念集中在体内的轻和安舒和丹田内转内气鼓荡亡,集中在内气的节节贯穿、松活弹抖上,集中在临敌相搏、肌肤触点的灵敏度及闹集全身劲力于该点的发放上,做到“拳随意发、捶自心出”。这种意念专一,安静沉着,再加上动作柔和圆活,发劲后复归于松柔沉静的招法,又让人顿生“虽曰习武而文在其中”之意境,似乎触手可及拳家通过练拳抒发出来的胸怀与情操,看到的不仅仅是拳家的拳架功夫,更有拳家个人通过每一个动作所表达出来的精神气质与品行修养。大武术家王芗斋曾说过,“武至极则文”,“武至文得上乘”。这套照奎公家传传统陈氏拳即如是矣。

3.强调以内气修炼为缠丝劲的劲力源泉,丹田内转、内气銨荡、内气“出肾入肾是真诀”。传统陈氏拳吸纳《拳经》等技击典籍和传统养生术的精华,亦很重视内气的修炼。要求在熟练拳架、基本掌握非圆即弧非順即逆的缠丝法基础上,即注重于自身内功的锻炼,尤其是内气的修炼。如拳沦所劝勉的那样,“莫叹难,莫叹难,劝尔从里往外练”。“内里通,一身轻,玄妙天机自然生。”通过K呼气--气沉丹田、丹田内转、内气鼓荡--敛气入骨、内气“出肾人肾”--再至于“天人合一”、“天人一气”等阶段循序渐进的修炼,达到“一气贯穿、周身一家”,拳架拳法才能内气饱满、内劲十足。陈氏拳认为,锻炼缠丝劲,就是“运中气之法门”,设有丹田内转内气鼓荡,实现内气的凝聚,没有内气的“出肾人肾”,非圆弧弧的螺旋缠绕就只是比划比划圈圈道道的“空架子”,是“内里没有东西”的“单摆浮搁”,是“无米推空磨”,这也就不会有传统陈氏拳真正意义上的缠丝劲。因此名拳家苌乃周就明确提出,练缠丝劲必须先练气。他认为,“始用功时,先要学聚气,次学回环(缠丝、螺旋之劲力),再次学尽(骨肉往一处束)。功力熟时,三气合一,方能有用。”
4.强调锻炼缠丝劲必须“百分之百放松”,由松入柔,由柔至刚,刚柔相济。传统陈氏拳的缠丝劲强调要“百分之百放松”,整个拳架全身各个部位“都要松下来沉下来”。马虹老师阐述照奎公关于放松的拳论思想,突出强调了三个重点:(1)以“阴阳相济”的拳理指导放松。要求通过放松而摧僵化柔、由柔至刚、刚柔相济、“阴阳无偏”,所谓“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是也。(2)特别注重胸腰的放松。为使胸腰能“百分之百放松”,要求做到“四大块(即两肩两胯)松沉”。两肩松沉,才能使胸部的开合、背部的开合和上肢运化自如:两胯松沉,才能使裆圆腰松,丹田才能转动灵活。为此,要求平时打拳即注重加大两肩两胯四个重要部位转轴的扩量。(3)强调放松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肌肤的膨胀量和灵敏度以及肌体筋骨缠绕旋转伸展收缩的扩量,以更有效地锻炼出合乎陈氏拳拳理要求的缠丝劲,也是为了更有效地调动全身的缠丝劲力集中到一个发放点上,“挨到何处何处击”。因此,放松只是这套以缠丝劲为精华的陈氏拳整体拳学功夫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功夫。

5.强调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往复折叠、劲走螺旋。传统陈氏拳的缠丝劲,处处皆讲求非顺即逆、非圆即弧、往复折叠、触处成圆的螺旋式的动作方式,“绝无直来直去的抽扯之形”,也不能有劲僵、劲散、劲断等丢顶之病。所有动作都要求走圆弧线,即非圆即弧、非顺即逆;即使倒换重心,也必须裆走下弧(照奎公喻作“走锅底形”、强凋“不许把重心扛过去”----即不能走上弧线或平移过去);不仅动作要圆。定式造型也要求“处处圓”。强调“往返须有折叠”,要求运劲须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开先合、欲合先开,欲顺先逆,欲逆光顺、“要多少给多少,半点也不多给;给多少要多少,半点也不多要”(照奎公拳论),“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陈鑫拳论)这种顺逆缠丝、往复折叠的运劲方式,初学时的确让人感到很繁难,招熟后便清楚了那都是在拳式的虚实转换和开合变化中完成的,或虚或实,或开或合,或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如拳论云,“一虚一实,一开一合,举术尽矣。”实践证明,平时锻炼这种缠丝劲,既有利于使体内的五脏六腑得到很好的自我按摩,促进其自行调整运行功能至最佳状态;也有利于加大人体360多个骨关节的扩量,增强全身经络筋腱和肌肤的灵敏度及柔韧性,促进气血的运行,提高筋骨肌腱的健康水平。从技击上看,这种缠丝劲既能有效地引化沾随对方的来力,不与对方发生无谓的丟顶而徒耗自己的劲力,又能使对方摸不着己方的劲,“彼不知我而我独知彼”,使自己的劲力增强突发性,“不发则己,发则人莫知其所以然。”

传统陈氏拳又强调“周身处处有掤劲”,这掤劲又为何物’马虹老师拳论阐述说,“掤劲就是一种周身处处都向外膨胀、灵敏而柔韧的弹性劲。”“是一种弹性的、能伸能屈的、柔韧性的、螺旋式的外撑劲。”是太极拳各种劲力的共性特征。”掤劲之与缠丝劲,细究之其实质是一致的,“是一股劲,而非有几股劲也。”(陈鑫拳论)其所以或称为掤劲或称为缠丝劲,只不过是相对于那个角度来说。所谓缠丝劲,不仅强调了“劲”,尤其强调了这个“劲”必须是螺旋缠丝的重要特征。

6.强调以拳架为锻炼缠丝劲的基础功大,结合推手锻炼和功力训练、单式训练。传统陈氏拳的缠丝劲是从拳架的长期锻炼中得来的,“没有拳架就没有太极拳的一切”,当然也就没有缠丝劲了;因而传统陈氏拳非常重视拳架的锻炼。照奎公强调:“拳架锻炼是太极拳最重要的基本功。”马老师拳论说:“拳架是太极拳全部功夫的基础。”为此,传统陈氏拳一是非常重视拳架功夫的师承,强调要有老师的“口传身授”。传统陈氏拳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其外形动作又很细腻优美。不仅要有一定的天资悟性,尤其要有老师而且必须是明师的指导,再有长时间的修炼,才有可能弄懂学会。如果没有老师尤其是明师的“口传身授”,只是照书本学或者不分好孬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瞎比划,即使有相当的天资与悟性,那也很难窥其堂奥,甚至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练一辈子也无有功夫上身,搞不好还可能弄出别的毛病来。一些武侠小说或影视剧中的主人公得到了几页什么“谱”几句什么“诀”。即可无师自通练成非凡武功而无敌于天下,那不过是作家艺术家的艺术虚构而已。

二是非常重视初学拳架吋“老师掰开揉碎,学生细嚼慢咽”。强调“学架子必须是一招一式,一手脚,打下正确的基础,一招一式有规格,一手一脚有地方”;“如果一开始就要求严格,打下一个好的拳架基础,看起来是慢了,但以后深一步改拳就容易了,提高也就快了”(照奎公拳论)。

三是非常重视修改拳架。从实践来看,初学拳架一址有个把月,至多半年就可以学会,但却是“学拳容易改拳难”,改起来非得化费几年十几年的功夫,还必须自己有悟性、有恒心、有毅力,还必须有明师的指点,但也未必就能把拳改好。笔者回忆随马老师学拳改拳,初学一路拳不过参加老师的学习班学了20多天,即能粗粗地比划下来;而这十数年来正正规规再参加老师的学习班改拳就有五次,我的师兄弟中有的则多达十七八次。但虽经多次改拳,仍感到对这套拳有许多东西与拳理拳法要求还是有很多差距。回忆起来,马老师教拳改拳一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分解每个式子非常细致,“每个式子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从八九个方面进行讲解”,“提出八九个方面的姿势要求及动作要领”,“如这一动作胸腰的旋转方向、角度,重心的左右变换,腿、膝和上肢的顺逆缠法,步型、手型的要求,眼看何方,耳听何方,吸吐纳,以及每个动作的内劲等等,非常细致”;另一方面自己也以身作则,一次一次不厌其烦地边讲解边做示范。凡从马老师学拳改拳的学员,无不为老师那谦逊朴实、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无私奉献、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也无不从老师教拳重德,为人师表的人格魅力中学到了许多该如何为人处事的人生哲理,从老师这种精雕细刻、严格要求的口传身授以及应用影视、刊物等多种教学方式中受益终身,许多从未练过拳脚的学员,从此与太极拳功夫结下了不解之缘。
四是非常重视拳架锻炼的质和量。强调“拳打万遍,神理自现”;“必须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功夫功夫,就是要下苦功夫,设有苦功夫,拳也是空的”(照奎公拳论)。据传,陈氏拳一代宗师陈发科“每天打拳30遍,要求其子陈照奎日练家传低架20遍”。同时又主张练拳要从各人的体能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苦练不死练,巧练不取巧”,要“每打一遍拳都有改进,即便是微小的发现和矫正。每打一遍拳都要有所体悟,都要有一个新的境界”(马虹老师拳论)。因此陈氏拳非常重视练拳人的悟性和毅力,要求练家既能有良好的领悟能力,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及时领陪到且科学地把握住拳学中那只可心领而难于言传的好东西;又能专一持恒,一天也不懈怠地练拳、改拳、悟拳。

在拳架锻炼的基础上,传统陈氏拳还编创了10种推手方法。强调“拳架是推手的基础,推手是检验拳架的试金石”;推手“是在拳架与散于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掌上功夫为主的听劲、化劲、发劲、乃至懂劲的一个锻炼过程......也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陈氏拳历代宗师名师都非常看重推手,也都精于推手。传统陈氏拳还有一系列的诸如抖大杆、拧太极尺(棒)、揉太极球、旋太极轮及百把气功桩等等增长功力的训练方法。据马老师回忆,照奎公喜欢练举重,练他自制的木石杠铃;也鼓励学员练单杠竹、打砂袋。实践证明,借助辅助性器械来加强训练,对于增强肩臂腰腿的柔韧和内气的鼓荡、内劲的充实等等柔化缠绕、借力打力。乃至“四两拨千斤”的缠丝劲基础功力,对于提高以缠丝劲为精华的整体拳学水平,“是有好处的”,“是完全必要的”。此外,传统陈氏拳为使缠丝劲接近于实战的搏击运用,还要求把拳架拆开,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反复练发劲。近年,马老师又向学员公开了照奎公秘传的“拆拳讲劲”功夫,马老师要求学员通过“拆拳讲劲”,“弄清楚每个动作的技击含义,意念中要有假设的击打、发放目标,从中锻炼灵敏、速度和力量,特别是惊诈性的爆发力。平时持久地加注意念进行练习,临战时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巨大能量。”

可以说,传统陈氏拳的缠丝劲,是历代宗师大师们精心研炼并一代代传承下来铬精华。实践证明,不论是为健身还是为技击还是为了举架更好看更具有艺术观赏性,要真正把太极功夫练到身上来,打出其所独具的魅力和神韵,必须明确认识---“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必须认真学习体会缠丝劲。在过去那个割闭保守的年代,陈氏太极拳只限于家族宗亲内部传承,还规定对八种人不能传授;以至演绎出了一代宗师杨露禅不得不扮作聋哑乞丐以做工帮佣来偷学神功的感人故事。如今,学习锻炼太极拳乃至领悟把握其中之精华的各方面条件,相比先辈前贤们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若宗师大师们所达到的功夫水平以及总结提炼出来的精华,反而得不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岂不愧对先辈前贤、愧对当今时代?社会在发展,在瞩望。凡热心于太极拳事业的有志者尤须加倍努力,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有效地突破心理意念上的那些障碍以及个体功能量的极限,学习好继承好宗师大师们总结提炼出来的功夫精华,争取接近乃至赶超宗师大师们所达到的功夫水平。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