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五捶”之异同

作者:苏耘
太极“五捶”,是指太极拳式中的五种捶法(拳法),由于太极拳的派别不同,其“五捶”虽有相似之处,但在动作要领和技击方面存在着差异。现将搬拦捶肘底看捶撇身捶栽捶指档捶五捶分述如下。不当之处,敬请行家指正。

一、搬拦捶

搬是搬移,拦是阻拦。搬拦捶是用于搬移阻拦化解敌拳,并随之以拳进击敌人。在太极拳法先化后打的原则下,具有强大的打击效果。

搬拦捶是在腰劲的主宰之下,以手之螺旋式缠丝劲化除敌人直进而来的单拳,以搬为捌劲,以拦为捋劲(同时也是擒拿之法)、采劲,以捶为拥劲,左手逆缠、右手顺缠出拳进击发放敌人。整个动作的手、腕、臂、肩、胸、腰、胯、腿协调一致,柔韧灵动,松肩拧胯,不丢不顶,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柔中寓刚,棉里藏针。

搬拦捶有定步、进步和卸步之分,进中有防、卸中有攻。在“吴式太极拳”中最多。

搬拦捶,在杨式、孙式、吴式中都称为“进步(上步)搬拦捶”,武式作“搬揽捶”,仅一字之差(同假字)、陈式作“掩手肱捶”,陈式二路另有“搬拦肘”,拳式虽有不同,但“搬拦”二字似有假借关系。

在动作要领和技击特点上,其差异为:

杨式:以右拳向前、向右划弧“刚”劲搬拦,以左掌向右、向下“采”而“捋”化。随后进身上步,左手逆缠,右拳顺缠为捶,击向前方。


孙式;以左掌内旋向下,“按”化,再向里“捋”而抓化(以达“采”劲),随后跟步,以右拳由里向前从左手腕上击出。动作小巧,刚脆利落。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转载时请注明:来自 /二、肘底看捶

将右拳放于左肘下,看守对方而待击,以静待动,伺机乘隙出击。“看”,是技击防守法之一,是指手法而言。有蓄而后发之劲。同时,“肘底看捶”的上手(掌或拳)为明,右拳下置为暗,明手可暗用,暗拳可明使,连环打击。

在动作要领和技击特点上,其差异为:

杨式,身体左转时,两脚左虚右实。同时,右手由后向前、由上向下划弧变拳而“采”化,左手由左至右转(裹)臂内旋,并向上立掌子前,以掌的“捋”劲,肘的“棚”劲“压”劲与右拳同时向内“采”、“捌”而“捋”合劲。


孙式:以左掌由右向左“棚”化立掌,右手变拳由后向前、由右至左“捌”劲置于左肘下,以待向前下方击捶。

吴式:在身体左转时,两手臂、腕伸直俯掌由后向前、由右向左与胸部高平移。均为“捋”劲,随后身体后坐,两脚左虚右实。同时,两手徐徐握拳,屈臂立肘,两拳互为立拳。右拳与之“例”劲相合,并置于左肘下,待出。

武式:两手一上(左)一下(右),两手随身体左转而变拳,左手屈臂立拳于上,右拳平置于左肘下,待击。

陈式:身体左转,两手大开大合,左逆、右顺缠,左手向左下再向上划弧翻掌于上,右手向左向内顺缠合劲。同时左掌由逆缠变为立掌。右手变拳顺缠自右向前屈肘划弧,立拳于左肘下,使双手以“棚、捋、采、捌、肘”法合劲。


“肘底看捶”在名称和定势上也有差异:

杨式:“肘底看捶”。左掌在上;右拳(拳眼向上,拳心向内)在左肘下。先行右手而后走左手。



孙式:“肘下看捶”。左手微弯肘(似伸值),插掌在前(掌指朝前);右手为拳(拳眼向上、拳心向左)在左肘下,先左棚掌,而后右下拳。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三、撇身捶
侧身横拳撇击对方的身体,既能击人,又能发人,故名:撇身。是以腰为轴,使臂膊由横劲顺缠园弧向左(或右)上方拥击。同时,在使用撇身法时,只有下手用沉劲“采”住敌方,才能更大的发挥撇身捶的作用将敌发出。
在动作要领和技击特点上,其差异为:

杨式:左手由上向下,由外向内“按”化,右拳随身体右转而向右前、下方撇击,后收于腰侧;左手经胸前向上方经右手小臂向前推出,“捋”而“棚”击。

孙式:一般无“撇身捶”之说,只在“践步打捶”后.起身向上有一撇身打捶的过渡动作,虽不能完全称为“撇身捶”,但其在技击上也有“撇身捶”的打击效果。



吴式:右拳向上、向右、向后翻,并撇出打击,身体亦趁势向后转·。同时,左手在右拳翻转时仍搭在右臂肘部,一起转动,使右手既有“拥”(撇捶)劲:又有“采”、“捋”、“肘”劲。左手既有向前的“拥”劲,又有向右的“例”劲和“捋”劲。

武式:无“撇身捶”打击。

陈式:陈式一路有“披身捶”,二路有“庇身捶”和“撇身捶”。虽名称不一,但技击目的是一致的,都屑“撇身捶”击法。从单拳或双拳由逆缠、顺缠,撇身捶打(向身体四周八方位打击)。

拳诀云:

“撇身捶法避敌锋,扭项回头用力攻。

腰作转折脊为轴,手腿横劲自轻灵。

右拳园转采敌臂,左掌迎面进如风。

太极一捶击与发,因敌动向变化中”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四、栽捶

以拳从上向下栽击。栽击时,以腰脊劲力贯注于拳,迅速发出。同时,稳定自己的重心,以向下栽击时之劲带动手臂肩,背向下倾,也可以化解从我背部之敌来拳。

在动作要领和技击特点上,其差异为:

杨式:左手向下,向前、向左搂化(过左膝),身体前移。迈步为左弓步,右拳向下栽击。左手为“捋”劲。右手为“采”劲和“沉”劲相配合。



孙式:左手内旋变拳向下拉至左胯前;右手外旋变拳向后、向上、向前划弧,经前额向下(左内踝部)打出。

吴式:左手由上向前、向下、向左搂化(不可前)后,向上、向内提至上:右拳向上提至右颊旁,再向前下方过左手旁向下栽击。

武式:身体前俯,趁势向下微蹲,随身体前俯。下蹲时,右拳从耳旁循胸前向前下方栽击,置于两腿前。同时左掌从胯下按出,置于小腿左侧。

陈式:身体下沉并略左转,右拳顺缠至右耳旁;左掌顺缠经胸前下至左侧。身体再微下蹲,并左转。同时,左拳逆缠居肘向上提起,右拳逆缠向前下方击出。

同时,在名称和定势上也有差异:

杨式:“进步栽捶”。身体略前倾,左弓步。左掌附于左膝或左胯旁(掌指向前,掌心朝下),右拳下击于左膝旁、档前(拳眼朝前,拳心向左)。眼视右拳。

孙式:“践步打捶”。身体中直,头前倾,步为左跪步(践步),左手为掌(拳眼朝内,拳心向后)拉至左胯前,右拳下击于左脚小腿部(拳眼向左前,拳心朝内微左)。眼看右手。

吴式:“进步栽捶”。身体略前倾,步为弓步;左手为掌附于右肘内侧(掌心朝后),右手为拳向下击于胯前(拳眼朝前,拳心向左,为“倒拳”)。眼看右拳。
武式:“践步打捶”。身体前俯,头抬起,左手为掌(掌指朝前,掌心向下)置于小腿左侧,右手为拳(拳眼朝左,拳心向内),置于两腿间。步为跪步。眼看前方。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五、指裆捶。

在搂膝拗步后,乘势用拳进击,直打敌档,故名。发劲击拳时,头应上顶而不前俯。沉肩坠肘,含胸拨背,气沉丹田,劲从腰脊出,一呼即出。

在动作要领和技击特点上,其差异为:

杨式:身体向前移,步为弓步,并左转,左掌向左经左膝前向左划“捋”劲搂至左膝旁;右拳从右腰侧向前直接打击。高与腹齐。



孙式:身体由上向下沉,前腿迈步,后脚跟步(右前左后)。右拳与左手一起同时前伸(左手扶在右手腕上)向下击去。

吴式:基本同“进步栽捶”,左手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左侧)划弧“捋”化,右拳提至右肋旁再向前下方击去。

武式:略似孙式。两手在胸前同时向两侧微“捋”分,随后身体前移,上步跟步(左前右后),同时双手一起向前下伸出,左手向左侧“捋”化至胯旁,右手变拳向前下击去。

陈式:身体下沉,左手转臂顺缠至右胸,右拳顺缠自右而上向左落于右小臂上;左拳再随身体左转逆缠自胸前而右绕起,屈肘立起小臂向前微挺,再转臂顺缠在胸前下落收回置于左肘下,右拳先顺缠翻至右胯旁、逆缠转臂向上,经右耳旁向前胸下落于左臂内侧,与左手合劲,最后转臂逆缠向左前下方发劲打击。注重缠劲,蓄劲,合劲,发放劲。



拳诀云:

“搂膝进步指裆捶,后腿蹬直飞腰椎。

右肩松开身前探,顶劲不俯有神威。

搬开敌手乘势追,劲起脊背贯右锤。
向前斜下迳直裆;太极此捶非寻常。”

太极五捶之论各有所议,由于拙笔有限,敬请武林前辈和同行指正。


请登录会员阅读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