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打手以身体各部姿势的要求(中)

三、躯干部



胸部的姿势在武术中有三种:挺胸、吸胸(也称凹胸)和含胸。

陈氏太极拳对胸部的要求自然中正,术语称为“含胸”或“涵胸”。陈鑫先生主张“如悬钟磐”。这是说胸腔空圆,使脏腑舒适。避免既不挺胸、也不内凹的病态、练拳时亦随手转圈,这时胸肌不但起到伸缩的作用,还起到上下左右弧形旋转的动作,因此对健身和技击有良好的作用。

初学拳时对胸部不可勉强“含胸”,宜自然运行,勿使有硬气塞胸造"挺胸",亦不可"凹胸",更不能有驼背的病态姿势,做到平心静心,勿使横气填塞胸中,胸间松开任其自然,胸一松,全身舒畅,不可有心,亦不可无心。

背脊

陈氏太极拳要求脊骨要随着顶劲上领而竖直,胸部不外挺,也不内收。术语谓之含胸拔背。有人说陈氏太极拳的脊骨某节要向外鼓起,我不能理解曾请教洪均生先生,洪师说没听陈发科先生讲过。"含胸拔学"一词,王宗岳《太极拳论》未载,只讲:"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陈鑫先生说:"脊骨是左右身之键”。至于太极拳界“含胸拔被”之说,乃为“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各流派要求不尽同罢°



陈史太极拳对腹的要求是松静。古人称腹为“气海”,以为“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因此有人提出“腹松静”的要求。

腹式呼吸有助于润滑内肠和增强腹壁肌肉的韧性。初学只须注意放松腹部肌肉,到动作熟练后,只须作沉气的想象,不可把气压到腹部。不要追求所谓“气腾然”是心运气,“气随身躯不稍痴”在腹部表现;“腹鸣”是内肠蠕协与腹内气体相摩相荡而生的,是生理的自然现象,是功夫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到来,不要免强做作。

丹田的部位,是脐下三寸处。拳论上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句话本身,也指出丹田不是固定的部位,所以,在做沉气的想象动作时,不必固定地注意于某一点。

百会穴为上丹田,上丹田始终是“虚领顶劲”,不动的。中丹田的腹部中界脐部(神阙穴),下丹田在小腹(中极穴)。

“气沉丹田”主要是在放劲时,有助于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沉稳,下盘稳固,加大爆发力,使“发劲沉着松静”,牵动对方重心,使 人腾空跌出。

陈鑫先生对腹部的讲解更详尽,他说:“腰劲 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 面前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此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能意会,不可言传也。”又说:“调息绵绵(顺其自 然),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火发、雪中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火烧,真气自足。”


腰是全身上下的关健。它主管身体旋转,带动下肢,并推动手臂的一个转轴,所以拳论有“腰如车轴”之句。练拳时,腰的转动角度一般以45°时,必须以足的外摆里扣,或变转步法的进退以配合平衡,所以拳论又要求“步随身换”。

腰的动作是螺旋形的,应有一定的界限,而且柔而有力。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可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腰劲下去,不下去则上体气浮,足不能稳。

“腰中要虚,一虚上下皆灵。”对全身动作的变化,调整重心的稳定,以及对推动力达到身体各部分,腰都起着主要作用,陈氏太极拳对腰的要求是:松、沉、直竖。腰部要求的“松沉”,是为了“气沉丹田”能够沉得充分,使 得上体气不上浮,下肢沉稳有力。为了防止把腰练成后学形成或内凹或外凸的形状,腰部又要求松沉直竖,从而达到“中轴不弯”不摇晃地转动,使腰部得以“支撑八面”地灵活运用。

陈氏太极拳内劲的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转,所以拳论说“主宰于腰”。拳论说的“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就是要求腰部要像车轴(轴心)那样地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晃,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内劲和四肢如车轮般地旋转。

古人认为肾是生命之源,所以陈鑫先生的拳论说“气由肾发”。肾壮则精足,气充,身强,所以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

陈氏太极拳首重身法,因此总的虚实在腰部,次在胸。腰部动作时左右腰隙交替提落来分虚实。腰隙管两腿, 腰隙实的一面,下面的腿也实;腰隙虚的一面,下面的腿 也虚,这是下于两 腿相随的锻炼方法,但仍需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原则,使 实不占煞而沉,虚非无力而偏浮。定势时腰劲要下去,有助于沉气和贯劲于四梢,桩步也更稳固。

洪均生先生说:“上下三盘劲,节节腰中发。”这说明在太极拳技击运动中极其重要。



陈鑫先生主张从长强穴(在尾骨下端)应微向后翻15°。这和其他各式太极拳要求臀部内敛不同,也可以说是陈氏与其他各式的根本区别。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只有尾骨略向翻,才能自然做到气沉丹田,因为尾骨后翻,则小腹下部自然斜向下收,气亦自然松沉下去。从力学来讲,重心降低可以加强躯干的稳度。

臀部的技击作用为应付背后近身的敌方,臀部贴信敌方小腹,配合手法,俯将臀部上翻,使敌方从我背后前翻倒地;臀部也可以猛坐身侧敌方的胯部或膝节,使之失利。如陈氏太极拳一路的势子“击地捶和闪通背”的技击作用。

四、下肢部



会阴穴称作裆。任督二脉起于会阴,百会的“虚领顶劲”下于会阴相呼应,是一种自然接通任督二脉的锻炼方法。
练习陈氏太极拳者对腰裆两部之要点练法不可不知,一开一合,一转一动,腰裆各有专注,且贵互用,故宜分析明白。

腰之要点曰:拧腰、活腰、塌腰。

裆之要点曰:松裆、合裆、扣裆。

拧腰时裆须扣,不扣则散;活腰时裆须松,不松则滞;塌腰时裆须合,不合则浮。

凡塌腰活裆者为蓄劲,活腰松裆者 柔劲。惟发劲时须扣裆拧腰(以上腰裆之要点采用陈子明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

“肾囊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住。”其练法“两 大腿根要开裆,开并不在大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 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随尾骨之微往后翻而旋转下塌,则自然开圆。

我在这里谈谈陈氏太极拳与其他各式太极拳的根本区别——臀部尾骨微向后翻的问题。陈鑫先生指出:“尾骨长强穴(尾骨下端)微向下翻。”这样的姿势可使小腹下面斜向里收。一来报自然沉于丹田,二来大腿根的两条大筋放松,可加大躯干旋转的角度,以保持重心下降与随遇平衡。各式太极拳都以敛臀为要则,其实并不算错。我认为它是要求防止突臀之病的,不过收敛太过了,甚至有人主张小腹将丹田托起来,或说尾骨要和鼻子同一方向,未免违反生理规律。同时还有人把尾骨比作船舵,可是舵都是向后的,哪能和船头同一方向?所以我说陈鑫先生讲的长强穴微向后翻,是和其他各式在极拳根本区别,而且也是练陈氏拳对躯干 方面要求的关键。

陈氏太极拳要求裆要开圆,最忌人字裆,即尖裆。这种姿势仍然和长强穴的后省去密切关系。只要长强穴向后翻一点(只是一点,绝非突臀,它的姿势恰如我们端做的样子)。裆部只要能够开得圆,也自然能塌得下,使 重心降低,加强躯干的稳度。人字裆两足距离再宽,而裆 不能下塌,如两条腿的木架,从前后稍微一碰,就会倒的。


陈氏太极拳上肢三大关节为肩肘腕,首先要松开肩关节;下肢三大关节为胯膝踝,首先要松开胯关节。胯关节松开后,腰腿的动作就更为灵活协调。在圆裆 之一松胯,可使 耻骨联合和坐骨结节上的关节隙缝加大运动度因而得到扩大,这样就灵活了腿 的弧形运动,使内劲上升到腰脊。因此,也为名开胯。但胯开得太过,就会形成“荡裆 ”的缺点,使 腿基础浮百不固。同样,如胯开得太窄,也会形成“尖裆”的缺点,就不能灵活下蹲。因此,胯关节是调整腰腿运动的关键。

当下蹲时,胯应下塌与地面约在45°倾角,高于膝部。因尾骨后翻则大腿根的两条大筋自然松开,胯就能松开。

拳论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而胯 是腰腿的转关之处,胯 关节不灵活,腰腿就很难相顺相遂,可见松开胯部是很重要的。以腰部为轴心转时,骨盘了在连带地微微转动,因此转腰实际上是转腰胯。由于胯部负担上体的重量,胯关节的松开要比肩关节松开多一锻炼的时间。经常做腿部的基本功,如压腿和踢腿,都可以帮助松开胯关节,提高其灵活性和柔韧性。

陈氏太极拳低架势的训练,逢到迈步时,以脚跟内侧贴地,脚尖斜里色,扣腿下蹲,腿部贴地前进,到定势时松胯塌腰。这是陈氏太极拳古老的练法。以腿贴地、松胯下腰、面部掠地衔起地上的铜钱的动作,目前无人能练,有待培养后辈。陈氏太极拳的古老的练法,也是使 桩步在任何角度上都极为稳固的运动方法,了是下盘稳固像大树根深蒂固的训练方法,在“上下一条线”的中正姿势下,虚领顶劲和腿部下沉,犹如的干枝在上升,而根枝在下降,形成了“八面支撑”随意转换的功夫。

胯靠是陈氏太极拳乘隙以胯部的螺旋弹抖打击对方,但胯打时仍然要立身中正。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