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文化的历史使命㈠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是由杨露禅——杨健候——杨澄甫——汪永泉——魏树人一脉传承,保存了较完整的内功力心法内涌,保存了太极拳的原貌与太极真谛的内涵,融太极拳架、太极内功、太极道三个层次为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汪永泉、魏树人等前辈小范围公开了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真谛后,人们才有得享太极妙境的机会。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凼其一直以秘传的方式而传承,迁没被西南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和语系解构,因此,古拳谱的心法在其中还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因之保留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真。基于这样的认识,必须把杨式太极拳老六路放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理念下进行梳理才能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只有深刻认识到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我们才能树立起自觉传承杨式太极拳老六路的思想.进而从容提升自身的功夫境界、健康境界和人生境界。

1、思维方式的易道观

《易经》(包含《周易》与《易传》)作为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通贯儒、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深层心理结构。易学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主干,中国古代的各门科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往往援易为说,它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杨澄甫前辈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认为:“中国之拳术,虽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太极拳是典型的哲学拳,其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基础来自《易经》,这是毫无疑义的,观《太极拳论》等古拳谱可知。张其成教授认为:“‘太极拳’是太极八卦理论在武术健身方面的运用,是以一理(太极之理)、二义(阴刚之义)、三变(阴阳运动及其变化)、四妙(妙用至神之道)创造出米富有哲理性的拳术。”老六路以其丰富的内功心法及哲学内涵,正在成为一种中华文化的传播媒介。于志钧教授在《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中总结道:“中吲武术完全是在《易》的理沦指导或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太极拳的创立更是自觉地以易理指导技击实践的结果,研究太极拳原理必须研究易学。”

虽然很多著名的太韫拳家本身对易学本身并无研究,但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应用着易道的思维,其思维方式已深入中华文化的各个方而。研究老六路,一刻也不能离开中华文化的传统思维——易道,这是保证不偏离正确方向的指南针。

2、生命模型的象数现

有人说,整部《易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卦象到物象、从物象到意象的双向推导、双向比拟的过程,《易经》思维方法实际上就是“象思维”,所使用的方法是“象数”模型。易所用的是以阴阳五行、河洛八卦为代表的“象数”模型,与西方科学所运用的物质模型不同。“象”是指物质世界表露于外,排除形体、形质的,表现事物功能动态的形象。“模型”是人们按照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原型)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描述。易的理论思维模型,由太极、阴阳、八卦、河图、洛书、五行、干支  多个子系统组成,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同质、同构的关系,可以互换、互通,共同组成统一的、简单的太极象数大系统,这个模型是中国传统的宇宙模型、人体模型。

“意念造型”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最保密的内功心法,它是主动地内向性运用意识,以制造出一个具体形象来.并贯彻于走架与揉手过程中,如“怀抱孔雀”、“小气球”、“弹丸”“弹簧”“扇面”等,也是运用了“象数思维模型”的导引模式,而达到“有意似无意、无意出真意”、“借假修真”的目的。可以说,它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一切内功心法秘诀的基础——“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十三势说略》)、“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十三势歌》)。中医学中的“象思维”,采用直觉、体悟、思辨的方法,以人脑中创造出来的形象、符号去反映、描述生命原型,强调内求,以寻找生命的功能关系为目的,于是找到了气、精、神、藏象、经络……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运用“意念造型”,便是重复了此过程,它是意在形先,以意领气,以气催形,体会神意气运行规律、培育神意气的人手方法,最后洞悟宇宙、生命的奧秘。
但应看到,模型不等于原型,模型是建立在事物之间的统一性、相似性基础之上的,是人类思维的科学抽象和理论概括的反映。模型要求真实性与简单性相统一,因而不能企求模型毫无遗漏地、完全地去反映客体,而只能是在某种近似程度上去反映客体。“象数”模型大体上是适用于人体生命的根本规律的,但还不可能完全揭示人体生命的具体的功能规律。一切模型都来源于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模型也在流动、变化、更新之中。所以说,意念所造之模型并非一成不变。魏树人老师所写的高级功法,便是对中级功法的升华、发展,意念所造之模型也相应有所变化。故“如果从内里练拳。则每一天练拳都不一样,都会有新的体会。这是一个寻找太极真滞的过程”。研究老六路,就是要从生命运动本身出发,结合“象数”规则,不断修正、完善人体生命模型,以自身为实验场,最终揭示人体生命运动之谜。

3.无中生有的发生观

《易传.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可见宇宙生成的问题是《易经》重点探讨的问题,《易经》的哲学可以说是生命的哲学,即用生命的观点体察宇宙和人生。《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氤氲,万物化醇”。宇宙万物源于一个统一体,通过统一体中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这被称为宇宙万物发生学的《周易》太极八卦衍生律(《周易与中医学》)。宇宙发生于“无”的观点,正逐渐被人们重视,这符合“无中生有”、“和实生物”的古典哲学命题。《素问。天元纪大论》曰“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亦指明天地间阴阳二气交感,通过气化作用而化生万物;如果阴阳分离,则生机断灭--“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要求心意澄静,心静则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后天返先天,“静之则合”,最后形神合一而成统一体(太极、混元),并以自身内部之阴(神意气)阳(形体动作)相互孕育,相互滋生而使神意气得以孕育、培补,生命力得以加强。另一方面,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对阴阳,通过“天人浑化”成统一体,经阴阳相互作用,使人体之气与大自然混元气进行混合互融、滋生壮大,神还于虚空而致虚灵,由内外两个途径,通过阴阳相互作用而孕育生机--“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素问:五常政大论》)、“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素问:六微旨大论》),从而达到“气遍周身不稍滞”(《十三势歌》)、“蓄神”(《太极拳论要解》)之效,由神意气所构成的内功便有了基础,得以产生和蓄积并产生效应--“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论》)。这就是“无中生有”的宇宙生成规律在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的体观,也因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中生有乃太极拳内功修炼的总纲。”(《太极拳深研阶梯》)。
4.阴阳的衡动观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其贯穿在中医理论体系的各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与治疗,其核心在于强调阴阳在消长过程中达到动态平衡的重要性--“良相、良医,总在调剂阴阳,使之两得其平焉已矣”(《医原》)。对于如何达到阴阳两个对立面的统一与平衡,中华文化体系有个密码,就是“三”,它是达到中华传统文化所追求的“中”、“和”、“平”、“中庸”、“中道”等境界的钥匙。《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以“三”为事物生成的基数。《老子》的“三”并不是在“二”(阴阳)之外另外加上一个东西,而只表示阴阳之间中和、沟通,即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合、中和的状态--“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共同构成以阴阳(二)为基础,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三)为动因的阴阳衍生、动态平衡系统。也有人据此总结出“一分为三”辩证法,认为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直指事物本质的本领,最能体味出中华学问的精和美(《一分为三论》)。“二”是两极、两面、对立、冲突,“二”表述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型,是分离状态,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主流;“三”是中介、关系、和合、圆融,是调中的因素,是一个变量。“三”表述的是一种三元圆通的状态,是中国科学文化的主流。中医学中的“三阴三阳”、经络学说的手足六经、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温病中的三焦辨证、诊寸口脉中分寸关尺等皆与此思维模型直接相关。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一样高度强调阴阳动态平衡的重要性,其方法也是用“三”,也是“执两用中”的中庸观。如“三圈”是沟通内外的关键。“身中垂直线”,是调整前后左右虚实、上下升降之枢纽,“意”、“气”是沟通“形”、“神”的着手处等,这在本章“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形神合一的生命观”、“生命模型的象数观”等皆有所论述,这些皆是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内功心法的重中之重。值得特别提一下的是,在“三圈”中,肩圈主上肢,胯圈主下肢,腰圈虽不直接作主,但却是肩、胯圈的后援,是沟通、平衡上下的桥梁,故太极拳中很重视腰圍的重要性--“命意源头在腰隙”(《十三势歌》)、“腰为第一主宰”(《心会论》)、“其根在脚,发于足,主宰于腰……有不得机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中求之”(《十三势说略》)、“腰为车轴”(《太极拳论要解》)、“松腰”(《太极拳十要》)等,腰的问题没解决,阴阳不能平衡,周身气血不能很好地融通,等功夫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腰部的气血过不去就会出问题。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体系中有“练意功法”、“蹲松腰法”以帮助松腰,并认为“只有把腰松开,才能真正步人太极拳的至高境界”。杨式太极拳老六路中以“古钟”、“三关”、“三圈”、“正中垂直线”等意念造型的训练,及运用“有上必有下,有前必有后,有左即有右”(《十三势说略》)、“松腰”等调整虚实的方法,用“三”以平衡阴阳,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十三势歌》)的“中正”之效,其要求身体阴阳各方面达到平衡协调并使身心处于安详舒适--“立身中正安舒”(《十三势行功要解》)。汪永泉前辈谈到“练太极拳并不是先苦而后甜,苦是练法不当所致。不得法,纵然长期苦练也不会有盘拳舒适的感受。随时随地找舒服就是盘拳养生的窍门”(《杨式太极拳术述真》)。处处求平衡,这就是练习杨式太极拳老六路处处求舒适的根本原因之一。故有人认为,太极拳无论是在走架或揉手中,无非是安排好自己。真正能在任何时地皆能达到阴阳平衡、做到“中正安舒”,便可立于不败之地,便是太极拳的高境界。

应该说明的是,阴阳的衡动观是为常人说法,真正能达到“阶及神明”的境界,从平衡阴阳进阶到融合一切分别,阴阳学说及一切说理便没有意义,所谓“阴阳不测谓之神”(《易传。系辞上》)。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