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从武术的功能说起(四)

中国武术套路的演化,和“丢枪为捶”有一定关系,一般认为是清朝禁武,然而这是历史误区…


首先要从元代之后官方的“禁武”说起。

元朝不是汉人王朝,一直担心自己在中原的统治不稳,特别怕汉人造反,于是颁布了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严苛的“禁武令”。有些传说中,连菜刀都要十户使用一把。当然,真正的“禁武令”并没有那么严,不然的话锄头耙子等农具禁不禁?禁了怎么干活?

下面就将《元史》中关于禁武的部分节选出来,供大家参考。

诸民间有藏铁尺、铁骨朵,及含刀铁拄杖者,禁之。诸私藏甲全副者,处死;不成副者,笞五十七,徒一年;零散甲片下堪穿系御敌者,笞三十七。枪若刀若弩私有十件者,处死;五件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件以上,七十七,徒二年;不堪使用,笞五十七。弓箭私有十副者,处死;五副以上,杖九十七,徒三年;四副以下,七十七,徒二年;不成副,笞五十七。凡弓一,箭三十,为一副。

也就是说,刀枪这种东西,家里只要有,哪怕不能用,都要被抽五十七鞭子,有四件,就要判处徒刑了。


然而蒙古人的统治并不稳定,欺压汉人过于凶残,导致汉人私下秘密结社、练武,密谋造反。

可是没有武器怎么办?那好办,没有长枪,就用民间常用的棍子。

于是,后来武术就有了“枪棍不分家”的说法。

通常认为“枪挑一条线、棍扫一大片”,其实这只是入门级说法,高手都是“枪怕摇头棍怕点”,不管“摇头”还是“点”,都是用前端刺击。

蒙古人也不傻,很快就发现汉人们轮棍子虎虎生风,其中有诈,于是“禁武令”更加严苛:凡是发现聚集在一起拿棍子操练的,禁止。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不堪压迫的汉人,秘密操练,造反之事层出不穷。

比如著名的“李铁枪”李全的儿子李璮,因反抗元朝统治被杀。李全的孙子李易简将祖、父辈的枪法秘密流传下去。

李璮

而李易简传枪的模式,是一整套动作,叫做“套子”,也就是现代武术“套路”的雏形。

当元朝官方禁止民间用棍操练后,便出现了“空手套子”,也就是不拿器械的套路。

那些秘密结社,都自称是“大宋子民”,所以“空手套子”假托宋太祖赵匡胤所传,也就是现代常说的“太祖长拳”的雏形。

太祖长拳拳谱

而那些“化枪为棍”的“套子”,也假托名号,比如借宋太祖赵匡胤一根杆棒打天下的传说,起名为“盘龙棍”,常和“太祖长拳”一起练习。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武术套路的出现,传说中的武当祖师张三丰也是这一时代的人。

后世又接连出现过枪术演化为拳术的状况,比如明末姬际可,字龙峰,枪法高超。清军入关时组织人马抗清,失败后隐居乡里,因惧怕清廷追捕,不想暴露行迹,便“丢枪为捶”,将“六合枪法”化为“心意六合拳”。

姬际可

而枪法的原理,即后世太极拳的原理。

为何枪法为太极原理?即枪术训练中,讲究“阴阳手”,即力手为阳,控制方向的手为阴。按一般人的习惯,即右阳左阴了。至今少林武术中有“阴手棍”套路,即着重训练左手的控制力。

而大枪扎入人体时,需要双手同时发力,即常说的“阴阳合把”。

明末“丢枪为捶”的,除了姬际可,还有河南陈家沟陈王廷。提起陈王廷,武术爱好者都很熟悉了,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早年也是凭一杆大枪纵横天下,抗清失败后,才赋闲在家教拳。至今,陈式太极拳中的特色,除双人推手外,另一个便是双人粘枪,还有大杆对练,“大杆子”就是民间对长枪的俗称。

陈王廷

而且,陈王廷创的拳,刚开始并不叫“太极”,叫“炮捶”,这与当时的语言习惯有关,称“拳”为“捶”,和姬际可的“丢枪为捶”一个道理。

“太极”这个名字,是一百多年之后,由杨露禅、武禹襄确定下来的。

大杆对练

杨露禅为河北永年人,自幼在陈家沟一家药铺做学徒,耳濡目染看人练拳,渐渐起了学拳的念头。四十岁时回到家乡,受当地喜欢习武的士绅武禹襄赏识,两家交好,互相切磋武艺,名震乡里。

后来时不时有人来找茬比武切磋,一次比武过程中,杨露禅不慎打伤了人,为躲避官司来到京城。在京城中练武被发现,一时间达官贵人争相来请杨露禅教拳。

当时请杨露禅教拳的分两拨人:一是那些真正想为国出力、战场杀敌的武将们,还有一些就是斗鸡遛鸟、无所事事又想养生的八旗子弟们。

武将好教,该怎么打就怎么打;八旗子弟难缠,想练功又不想出力。杨露禅绞尽脑汁,尽量将“炮捶”中“柔”的部分提取出来,发明一套软绵绵、轻飘飘的拳法——与其说是拳法,更像慢速体操。

于是当这些八旗子弟逛窑子喝酒抽大烟之后,做上这么一套软绵绵的“拳操”,觉得身轻体健、精力充沛,大喜过望,这套“绵拳”很快就在京城流传开来。

后来,八旗子弟们嫌“绵拳”不好听,请文人、武术家重新起个好名字。为了逢迎这些纨绔子弟,文人们殚精竭力,将源头从陈王廷追溯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再到张三丰的《太极拳谱》,将此拳命名为“太极”。八旗子弟们大悦,认为自己练了一种高大上的“神功”,将杨露禅吹捧成“太极宗师”。

杨露禅

而这,也是武术“技击”和“养生”功效的分水岭。所以目前社会上那些假大师们,大多都是“养生流”的路子,拳学的好不好不知道,做派倒颇似得了那些八旗子弟们真传。

至此,中国武术从军事目的演化为养生的过程,基本就算叙述完了,下面稍微讲一些为何现代分化出那么多流派。

流派的划分,基本经历三个阶段:清代武科举阶段、清代中后期“镖局”兴盛阶段,民国提倡“国术”阶段。

明代的武科举,基本只考理论,到了明末崇祯时期,才开始考武术套路。后来清代沿用明代武科举制度,加强了武术套路方面的成绩。我们现在看到的春秋大刀、方天画戟这些套路,大都是清代武科举的套路。

而后来随着清代经济的发达,商人越来越多,“镖局”这个职业应运而生。要保镖自然得会武功,于是掀起了第二波练武高潮。

我们看到的那些奇门兵器:比如护手双钩、子母鸳鸯钺等,大多都是那时候流行开来的。

因为保镖的面对的敌人,比军事上简单的多,无非就是贼。护手双钩这一类的兵器,是贼喜欢用的:半夜去偷东西或者踩点,从房梁上走。一旦被发现,打斗起来,可以用一支钩勾住房梁,另一支钩与敌人打斗,作用类似日本忍者的“钩杖”。比如戏剧、评书中著名的偷御马的大贼窦尔敦,武器就是双钩。

而子母鸳鸯钺这种兵器,适用于藏在衣下、袍袖里,遇到要劫的对象,假装上去搭话,出其不意的亮出兵器,插腹撩阴,十分狠毒。而鸳鸯钺之所以做成“戟刀”的样式,是为了防对方也身手不凡,有时间抽出兵器,那么钺头那个月牙形的刀刃,可以加强防御力,并锁拿对方的兵器,比仅仅用匕首好使。

尤其是护镖的镖师,使用长枪、火铳之类的武器,遇到子母鸳鸯钺这类暗器,往往猝不及防,对方已近身,不在远距离兵器的攻击范围,就容易吃亏。

所以镖师们为了防止吃这种暗亏,也要练这类武器,熟知这类武器的性能。同时也寻找克制这类武器的方法。

三节棍便是其中之一。

三节棍对刀

当三节都打开时,它是长兵器,可以和手持长枪、大刀的人对抗。但折成一节,或者双手持棒两端,又可以当短兵器使,那么当对方用子母鸳鸯钺偷袭时,先用两头的短棒格挡,然后伺机跳出圈外,将三节棍展开变成长兵器,占攻击距离优势。

同类兵器还有九节鞭、绳镖等,往往相互克制,令人眼花缭乱。

镖局套路,到了后期成为白莲教、义和团等组织结社的训练方法,清朝末年闹过几次“拳匪”后,朝廷大为震惊,在禁绝这些结社的同时,有些地方又开始实施“禁武令”,但这时效果已经不大了,因为空手套路已发展的相当成熟。

后来到了民国,因为屡次遭受外国入侵,被嘲笑为“东亚病夫”,为了抗击侵略者,宣扬尚武精神、体育精神,民国政府开始组织国术比赛,选拔武功高强的优秀人才,成为军中教头。著名的“剑仙”李景林、“神枪”李书文、“精武门”霍元甲、“南北大侠”杜心五、“小霸王”刘云樵等,皆是那个时期的人物。

而且,那个时期,武侠小说也相应开始兴盛,民间文学也由评书话本转变为新的形式,诞生了“还珠楼主”李寿民、“社会反讽派”宫白羽、“帮会技击派”郑证因、“悲恋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等人,并称为“北派五大家”。

民国时期的国术传播,以官方举办的选拔比赛为形式,那就是武术的另一作用:体育竞技。但在体育竞技方面,目前我国武术,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和日本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