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大劲得大柔大软

所有武技,在对抗时无一例外地对外显示出坚刚。其中的绝大多数武技,它的极坚刚主要体现在力度、速度、硬度上。太极拳术的极坚刚却有质的不同。它主要体现在制人的效果上。要得到极坚刚的制人效果有两个途径:一是练力、练硬以达极坚刚,二是练柔练软以达极坚刚。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指:太极拳术的极坚刚实由极柔软而来,极柔软是因,极坚刚是果。太极拳术的走架要求“用意不用力”,由此直接走向柔软。而太极拳术的推手部分却要用力,通过对拉拔长,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百般搓揉,使用力过程变得柔软乃至极柔软。

铁是钢的物质基础,锤炼铁能使其转化为钢。力是劲的物质基础,对力进行长期锤炼能使力转化成劲。力有大小之分,因而劲就有大小之别。大力者可望得大劲,小力者只能得小劲,大力比小力好,大劲比小劲强,没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劲大且质优,无与伦比。把力练大练成劲,锤炼劲使其成为优质,是太极拳推手的任务。前人练太极拳术,哪家都有一套必须使大力才玩得开玩得转的练法。陈氏不必说,杨氏有“练就千斤力,用时四两功”之讲究。就是以柔化著称的吴氏也有个“老车劲”推习法。前人练太极拳术使那么大的力,用那么大的劲,就是缘于大力比小力好,大劲比小劲强,刚中之柔是真柔的道理。常有人把“用意不用力”、“显非力胜”等当作座右铭自我安慰,推手时总是轻轻不用力,事实上这些句自有它的适用场合和特定含义,我们不能不加分析不看地方拿来就用。

推手练习时不想、不愿、不敢大力大劲推习,是消极、是懒惰、是不积极进取,于练功长功十分有害。人的力气是有限的,年纪渐大或人过中年,劲力渐退是自然规律。我们正视自然规律,不想去有所违背,也无法去违背,但绝不听任自然规律的摆布。心衰先于身衰,心老早于身老,身体瘦弱力小、年纪大,都不是自己可以偷懒不尽大力的借口。练功目的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掘人体潜能。强有强的潜能,弱有弱的潜能,活到老学到老,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潜能。在年轻时,刚一开始学练时,在有力气时,就大力大劲推习.坚持下来,习惯成自然,至老也不会太感吃力。尽管你的大劲还不如人家的小劲大,但你尽力了。练习上的对手是自己,战胜自我即是胜利。积极的上进信念,科学的练习.会让我们充满信心,心理上永葆青春。这在客观上至少会放慢功力衰退的脚步。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显非力胜”、“耄耋能御众”等告诉我们,劲的最后归宿并非是大。而是柔软,大力、大劲都是中间过程。柔软才是终极目标。劲力的大小是有限的甚至要减退,但柔软这个劲力的质量指标却是无限的,可以一高再高永无止境。质量的优势可以弥补大小的不足,使小力打大力成为可能。不单是太极拳术练柔练软后可以弥补劲力减退造成的总体实力下降的不足,摔跤、柔道甚至拳击也有类似效果。国外跤、柔道男选手30岁后仍搏击赛场的大有人在,此年龄段劲的力量成分已出现减退,但劲的质量成分即柔软却在增强。

脆硬的生铁,通过千锤百炼,使其柔韧成为钢。若是柔弱的土木,怎能成钢?太极拳术的坚刚缘自柔软,但是,它的练习过程并不是反对或者放弃用力,恰恰相反,是先练力,后练成柔力,再在制人效果上显刚。练习太极拳术可以同时从走架和推手人手。走架是直接指向柔软,同时起到帮助减轻、消除推手过程中难免冈用力造成的僵硬。从练举重、练外功拳转为习练太极拳者看,他们的推手在画圈时大多僵硬,不和顺。对这一类型,我们要求画圈时手上毫不用力,好像与空气推,幅度要大,动作做顺,不刺激他,也不许刺激他人。待动作和顺,能够做到用力柔软后,再逐渐加力加重。在整个练习过程中是有反复的,加力加重后,又会不知不觉变僵变硬,这次的僵和硬不同于初次的僵和硬,它多了韧。这时,要提醒,要减少力度。对柔弱少力者,由于他们较容易做到用力和顺,我们要求画圈画熟后用力,经常提醒他要拿出力量来画圈。吴式太极拳推手里的“老牛劲”,就是指在圈画熟、用力和顺后,适当增加力量。

一些练有所成的太极拳家,他们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能用力练。但是,如果客观地考察他们的练功过程,一定是从练力开始的。有的体形硕大,本身就有力量:有的是从外功拳转过来的,也是练力在先。如果没有练力程序,先天条件又不怎么样,那充其量只是“名”家,不会有真功夫。练举重、摔跤、拳击、散手转为练太极拳功夫的,在太极拳上更容易有所建树,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如何练习太极拳功夫,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的。

推手是个配合性练习过程,在保证不丢不顶的前提下,可以竭尽全力,也可以用意不用力。散手时,忽隐忽现,隐时是用意不用力的功夫,劲断意不断,现时是竭尽全力的功夫。练就千斤力,用时四两功,是太极拳术练用结合的实际反映。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