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儒学谈太极拳三

太极拳其实是理学拳

道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卽濂溪先生,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写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乃无形迹可求,无声无臭,却是万有、万象的根源,同时也是无所不包、无以复加的“太极”。无极本身就是太极,是指宇宙万有处于阴阳未分、一片静寂的太初状态,一动就有了阳,动到极致,物极则反,就沉静下来。一静就有了阴,静到极致,又开始运动。运动与静止互为根源,阴阳分开对立,“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有了阴阳二气,就能化生万物。依照〈河图〉所标示的顺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水、火、木、金、土五行一出,东、西、南、北、中五位确立,就以五行配五气,即温、热、平、凉、寒,亦即春温配木在左、夏热配火在上、秋凉配金在右、冬寒配水在下,这就是“五气顺布,四时行焉”。其实,五行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太极,太极就是无极。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说:“太极非是别为一物,即阴阳而在阴阳,即五行而在五行,即万物而在万物,只是一个理而已。”所以我们不要把太极拳仅仅用来健身而已,要抓住太极原本的意义,体认到太极拳是一种“文人拳”,更是一种“哲学拳”,或者更精确地说,就是一种“理学拳”。

太极拳的创编与理学有千丝万缕不可切割的关系。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的〈太极拳推原解〉就说:“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天地固此理,三教归一亦此理,卽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况拳之一艺,焉能外此理而另有一理?”这里的“斯人父天母地,莫非太极阴阳之气酝酿而生”就是直接借用濂溪在〈太极图说〉所说的“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与横渠在〈西铭〉所说的“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而“天地固此理”,“宇宙之万事万物,又何莫非此理”,这与朱熹在《大学?6?4格物致知补传》所说的“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完全一致,朱熹主张一物一太极,而太极就是理,太极拳之理怎能自外于此天地共有之理呢?陈鑫在此毫无保留继承了理学的本体论。而理学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卽“静”与“敬”,也深深地烙印在太极拳的创编上。陈鑫接着说:“人之一身,浑身上下都是太极,卽浑身上下都是拳,不得以一拳目拳也。其枢纽在一心,心主乎敬,又主乎静。能敬而静,自葆虚灵。”“静”意味着内敛、沉稳、专注、内省、反观,要做到“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的“寂然不动”。“敬”则意味着恭敬、谨严、庄重、“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进退得宜、动容周旋无不中礼。敬能贯穿动、静:静则以敬持养此心于未发之中;动则发而无不中节,绝不掺杂丝毫私意的“感而遂通”。习练太极拳也是要求要先进入完全沉寂的静境;盘拳架子时,也要求着着到位;与人交手时,要舍弃主观主义,遵循客观形势来应敌,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因此,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开宗明义卽说:“学太极拳不可不敬。不敬则外慢师友,内慢身体。心不敛束,如何能学艺?”“静”与“敬”是理学存养工夫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敬与静是贯穿整个太极拳,从起式到收式,才预备式就要求进入静境,一动就要求要动中求静。而在理学中的“敬”就是“主一”,就是“无欲”,用濂溪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太极拳十分讲究吐纳导气

中国传统武术有句名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拳尤其重视练气,道教特别重视养生之道,要求人要“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则成仙。”太极拳要求“内练一口气”,对呼吸有特别的要求,即腹式呼吸。腹式呼吸是要求呼吸要像在母体里的胎儿那样,藉由小腹的收缩,经由脐带来向母体吸收养分。因此,吸气时,小腹要收缩;呼气时,小腹则外凸。胎儿在出生时,脐带一经剪断,就开始独立呼吸,变成用肺部的自然呼吸,这叫“后天气”。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就是要回复到“先天气”。这就像横渠关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我们要“自求变化气质”,就是要力求尽去“气质之性”而回复到“天地之性”,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借着习练太极拳,把“先天气”回复过来。这个“气”有多重要,大家只要观察婴儿的呼吸,就可得知。婴孩的呼吸和缓匀称且细长、深及脚踵,这是“踵息”。全身,尤其是手、脚,红润暖和,意味着气血畅旺。婴孩总是吸得多,呼得少,这样才会成长。到了二十五、六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所吸进的气渐渐减少,吸少而呼多,就开始衰老了;到七、八十岁时,吸气显得困难重重,而且手脚冰冷,意味着气血已衰;直到吸不到最后一口气时,生命也就到了尽头。所以练太极拳就是在练气,尤其在呼气的时候,要有“存养”的意念,亦卽要把吸来的气存放到气海(即小腹)里,这样气才能愈养愈深厚。

相传吕洞宾所著的《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是道教龙门宗传下来的内丹功经典,其中提到如何经由“河车倒运”,打通任、督二脉,回复先天元气。而太极拳对呼吸要求,卽完全依照《太乙金华宗旨》的提示,要用意念来引导吐纳。首先要全身放松,进入极为沉静的境界,集中精神。吸气时,先“缩肛”,即先将肛门收缩,想象气从“会阴穴”循着督脉由下往上走,首先通过尾闾关(即尾椎),这时就像牛在爬坡,非常缓慢。过了夹脊关(即腰椎)后,就像羊在爬坡,稍为快了一点。过了玉枕关(即颈椎),这时就像鹿在爬坡,非常地快。过了泥丸宫(即脑部)之后,此时气经由舌尖顶住上颚(这里是天地阴阳交会之处)由督脉转注于任脉,经上丹田、中丹田、而存入下丹田(即气海),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小周天”。如是反复,周而复始,这是“有为法”,务必练到十分熟练,才能进入“无为法”,那就是打通任、督二脉,而进入“大周天”了!
习练太极拳随时要将舌尖抵住上颚,因为上颚是前胸任脉和后背督脉的桥梁。任、督二脉属奇经八脉,任为阴脉,督为阳脉。吾人十二经络的走向是“阴升阳降”,即阳脉由上往下走,阴脉由下往上走。而督脉虽为阳脉,却是由下往上走;任脉虽为阴脉,却是由上往下走。所以任、督二脉才被划入“奇经八脉”。而上颚这个地方也正是我们的“人中”(亦称水沟),也就是脸部鼻梁下、嘴唇上略为凹陷的纵沟。这个“人中”是天地交会、阴阳交合的地方。有经验的老中医就光凭观察人中的宽窄、长短、深浅,就可判定该人的寿元。其实,人的身上有九窍,在人中之上,鼻、耳、目各有两窍,相当于坤(?7?9)卦;在人中之下有三窍,即口、前阴、后阴,相当于乾(?7?2)卦。下乾上坤就是泰(?5?9)卦,人身就相当一个泰卦。泰为大通之意,中医常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气血不通,问题就来了。习练太极拳能健身强身,就是因为它能让我们气血畅通。可见舌尖顶住上颚,能使天地相交、阴阳交合,能使精津玉液(即口水、圣水或龙涎)不断涌出,这里关涉到“练精化气”与“练气化神”,十分紧要。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