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沟太极小架采风

2012年的9月15曰,我们到陈式太极拳发源地温县陈家沟走了一趟。本来想先拜访陈式太极拳小架陈伯祥老师,不料铁将军把门,便临时转向了另外一位高手——陈六有。

陈六有老师的拳自成体系.据说这么多年来方圆左右各路高手纷纷前来试艺,结果未尝一败,推手功夫尤其独到。此时,他正在躺椅上听收音机。简单寒喧之后,便自然而然地谈到了太极拳。他说.太极拳全凭自然,只要自己感觉舒服,尽管放开心意去练.当然前提是足够下功夫。陈六有的动作轻灵圆润,无声无息而又自然一体,恍若平静的湖面.与寻常所见陈式太极拳的刚猛发力大相径庭。最后我请教六有老师“捋”和“捌”的区别,他简单地双手一动.一个富有爆发力的动作陡然之间惊住了同行的一众拳友,那是太极拳“惊炸”之劲的真实体现。老人家年近七十,还自信而轻松地与前来交流的拳友们切蹉.是当代太极拳小架不折不扣的杰出代表。

告别六有老师,返程之际,不想迎面见到了陈伯祥老师.他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载着老伴刚从外面回村,于是我们马上返回折向陈伯祥老师家中。

陈伯祥老师身形魁伟.面容和善.非常平易近人。家中不太大的庭院干干净净.种植着各种蔬菜和花朵,呈现出一幅雅致的气息。聊天之中,陈老师简单提及了与小架有关的若干往事,这都是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无法了解的,其对于小架拳理的讲述和分析简单明了而又有深蕴的内涵。同来的拳友现场演练了几个动作后,一经指点,顿觉豁然开朗。陈老师说,小架拳有五种功夫阶段,首先要柔练三年,然后是明规矩,其次是能发力,接着是以刚为主,最后则刚柔相济、随心所欲。太极拳讲究”重阴不重阳,重意不重力,重后不重前”。这三重三不重,经过老师对拳友的动作指点,我们也了然在胸。

在陈家沟,陈伯祥老师极具实力而又从不张扬.据说当年冯志强老师来陈家沟教大家习拳时,全村上下没有一个是对手,最后请出了陈伯祥老师,两位大家闭门单独切磋.冯老师出来后说了一句话:“陈家沟的拳没有失传。”还有一件事情.说是少林寺的一名高手来陈家沟访艺,一位名家说:“那老头功夫好,你去找他吧。”据说陈伯祥老师当时在屋里,少林高手出手时头都没回.只一招,人便飞出去了老远。程伟老师本身便是陈家沟人.从小在村里长大并先后跟着多位老师练拳,最知详情。他说.在陈家沟.陈六有老师是至今未有败绩.陈伯祥老师则是一个传说.很少有人看见他出手,但是他的武功事迹却引人无限遐思。 对比六有和伯祥两位老师,同是小架传人,同为当今翘楚,其拳法风格和理解却迥然有别.一个是洒脱自然.随心所欲间更强调行云流水、心意放开,一个是博雅精致、注重规矩却又如春风拂面、温润无痕。程伟老师说,他个人感觉六有老师下功夫应该更大.因为他难以享有伯祥老师可能获得的相对更多一点的师父耳提面命的机会,六有老师的功夫更多是靠自己摸索、感悟而来的,不容易。但伯祥老师的言谈之中,陈家前人所下的苦功同样折服了所有的听众,不必说陈家列位前辈所下的功夫,就是伯祥老师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之际,大家普遍饿着肚子的日子里,因为相对没有什么事情做,他们是有空就练拳,一天里除了吃饭睡觉,没有别的事分心。当时他们也根本想不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太极辉煌,只是觉得不能让家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在自己手上断线,每天练拳几十遍那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所以自然而然的直到今天,而现在的人大多是练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觉得累同时也感觉已经下大功夫了。两位老师的理解和功夫境界自然都是正确的。道法自然是太极拳的一贯理法,很多太极拳习练者们往往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得到名师的精心指教,他们更多地通过自身的苦心砥砺在太极之路上艰难前行而又乐在其中.就像田野里的小草,朴实而又充满天地的清新之气。不少太极拳老前辈们,由于时代的局限而难于兼具一身文化,他们对于太极拳的质朴直白的讲述,没有华丽的修饰之辞却字字都是自身的多年体认,太极拳在他们身上。而一旦功夫和学问都上了身.拥有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文武兼备,在民间土生土长的太极拳在一些名家身上散发出一种高雅之趣.言传身教、举手投足之间恰似芝兰芬芳.让人如品香茗,如沐春风.那是一种走上武学大道之后的淡定、优雅,也是一种以武证道后的顿悟与从容。至此境界,不必繁琐,言行举止问皆是德技双馨的一览无余。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