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太极拳动静与定桩

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可见练太极拳必须明“阴阳”,而动静关系则是“阴阳”之首要。明“动静”,能运“动静”行于身,则其它阴阳矛盾就能迎刃而解。 动属阳,静属阴。设身体左转,则身体左半侧为阳主动,身体右半侧为阴主静。这样一来,在感觉上身体右侧不动,身体向左转动,身体有旋转拉开的感觉,然而身体左右为一体,身体左转,身体右侧不可能不向左转,此为静在动中,即拳论中要求的“动中求静”。如不求静,就会乱动,瞎动,妄动,违背阴阳之理。 学者上场练拳,因敬(尊师重道)而静(心不浮燥),因定(意专,有信心)而静(山崩于前而不慌乱),因松(身体放松,不用拙力)而静(稳如山岳)。静以待动,外不动而内已生机勃勃,盈虚消长蕴于其中,如猫欲扑鼠虽静而动已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为“静中求动”。如不求动,就会呆,会滞,如一汪死水。 由此可见,静是相对的。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细胞大到天体都在运动。故拳论有“动则开,静则合”,“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一静无有不静,一动无有不动”。望习练者品之。

太极十三势中,以“抨”字为先,但要学好太极拳非在“中定”上先下功夫不可,否则会舍本求末,欲速而不达。 “中”为中正,中庸。能“中”则处处留有余地,左右逢源。“定”为不失中。如“失中”则旋转不活,进退不灵。能“中定”就如行军打仗步步为营,军士出而有归宿。无“中定”就如鹰无林,虎无山,龙无潭,“险”而易见。更何谈“抨捋挤按,采挒肘靠”?

今人练拳多数不以基础练起,贪多求快,结果花费时日而收效不多,可惜可惜,望戒之!现以太极桩法浅述太极之中定,望抛砖引玉。

一 太极混元桩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比肩宽。脚尖向前微外摆。脚趾,脚外沿,脚跟皆抓地,脚心用意提起。屈膝松胯。膝与大脚趾方向对正,但不过脚尖。胯放松,臀部如坐高板凳。裆宜圆如骑马背。

上身正直,不可前俯后仰。含胸塌腰。背宜圆,腹宜实。双手环抱与胸平。大指意向上,虎口圆,其余四指对正,双臂与后背抱一圆形。中指与前臂中线对正,意沉肩坠肘。 头自然正,虚顶劲。颈项提起,下颚微收,眼正平视。唇齿微闭,舌轻抵上腭。耳听身后或意听自己呼吸的声音。呼吸宜自然,且细长均匀,不可闭气。 以上姿势要求皆用意,但不可故意造作。顺应自然,头虚虚领起,由头至脚用意松沉,不与地球之重力顶抗,体会身体重量从上到下平分落在两脚上,体会身体各关节的支撑力与中正性。 体松而能中,意专而能定。站桩时身体犹如一颗埋在地里的种子。吸足养料与水分,就待向上发芽,向下生根,向外膨胀。外虽静而内已生机勃勃。

二 太极桩

即拳势之定式。如懒扎衣,单鞭,斜形,白鹤亮翅等定式。 站太极桩与站混元桩要求一致,然重心分虚实,手型腿型虽有变换,但仍不外乎处处中正,八面支撑,不要起僵劲。伸中求屈,屈中求伸,上中下似能一线贯穿。 以上所述都是中定桩法。桩法有高有低,有正有斜,有虚有实,有开有合,有松有紧,然千变万化都在一静之中。打拳练功,桩法为首要为基础,如习字之“横,竖,撇,捺”,盖楼之地基。如欲深研太极拳术,千万不可忽视之!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