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仁平:我习武的目的是什么?

12岁的冬天,我家搬到了海河西岸的沿河马路181号。

我的祖母喜欢晨练,一年四季早睡早起,到海河边同大家一起锻炼。我也早早起床,一同去……

站在北安桥头东口南望,清晨的海河中心广场,黑压压的人头连至解放桥,蔚为壮观。练长跑的,练短跑的,练蓝球、排球、羽毛球,踢毽的,反正是能活动身子骨的形式应有尽有,五花八门。其间,弥漫着优美的京剧唱腔和胡琴声。

练武的人很多。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通臂拳、八极拳、南拳、戳脚……都有各自练功地。

那时,我以后的师爷蒋馨山先生和老师吕学铭先生及其他的师伯们,就在海河广场旁的一块空地中习武。我驻足观看他们练功不止一次,只是那时我年幼,见到真佛也不知晓。

经过我无数次天真地考察、思考、筛选,最终投入到一个公益性的太极拳团体。当然,其中不无囊中羞涩的原因。但能圆一个少年的太极拳梦,我已经感到十分满足了。

少年的天性是活泼爱动,喜欢嬉戏玩耍,但真的一板一眼跟大人们学习这种表面看上去老态龙钟的太极拳却很难坚持。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在那个地方,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能够坚持下来,做着这种急不得恼不得硬不得软不得的动作,实不多见。我学的是“四十八式”太极拳。

每天晨练后,我再跑回家,抄起书包上学去。

一个夏天,我坚持下来了。

以后,我开始接触到众多的功夫和体育运动。像中国式的耍石礅、石锁、爬杆、砸卵石绑砂袋、拳路……西式举重,拉力,单双杠、吊环……都实践过,品尝过……说到这里,我觉得很好笑。在上述“功夫”中,我已尽了自己的所能,但从未取得比较好的让人宽慰的成绩。我对这段学习功夫的经历总结为“样样下功,样样稀松”。然而我的太极情结,寻求太极拳真谛的梦却一直没有泯灭,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执着。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我的而立之年。

待我一脚踏进中国武当武技圣殿的时候,并不像今天我所感觉到的那样金碧灿烂,光辉四射,而是在苦苦地追寻中,一点点地体味。

从师之初,我就跟在老师身旁,沿着老师的指引一点一点地往前“磨”,一丝一丝地往前“蹭”,一毫一毫地往前“挪”,亦步亦趋。

我跟着老师“走”,只是一个形容词。是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其实无论我们迈多大的步子,也只是邯郸学步,撵不上老师,因为老师代表着中国武当武技的绝学,我们怎么会跟上老师呢?我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认认真真地和老师学习,心无旁鹜。而这个过程需要的就是一点一滴的体悟。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夫子的这句话,就是我当初择师的指南。前一句是对我自己的提示,“古之学者必有师”使我坚定了从师的信念。“传道授业解惑”是我择师的内容。我的老师必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成者。

当我生命的轨迹中,出现我的老师的时候,我没有错过。天意,神灵的护佑,使我遇到了一位决定我一生走向的领路人——吕学铭先生。

首先是学人。学人就是要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然后才谈得上学艺。老师常常告诫我,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承接优秀文化的底盘,品格的修养比什么都重要,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这是老师给我上的第一堂课,使我受益终生。

在认识吕学铭老师之前,我已通过一些文史资料,掌握了一些中国武术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读过孙锡堃先生的《八卦拳真传》后,对中国武术有了新的认识,心中又有了新的期待。待到遇到吕师,开始学习太极拳、八卦掌以后,就进一步领略了中国武当武学的博大精深。
我感悟着老师的话
在中国武术界,吕学铭先生属于“布衣武学者”。他出身农民,从小来到天津学徒,做工人直至退休,一生始终保持着平民武学者的本色,不贪热闹,不慕名利,不钻官场,他从心底安静下来,把自己经营得普普通通。

我与吕学铭先生学武十几年,是一个自然而然、积水成渊的过程。中国武当武技的精髓在吕老师的身体力行中得以薪火相传,直到今天。

在我从师之初,吕学铭老师曾告诉我,要想学得真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传授、灵机、勤奋。三者互为表里,缺一不可。这些话是蒋馨山先生传教给他的。

历经多年,我对这句话有了颇多的感悟。

1、“传授”:是指“师”而言,即老师的高度。

一个人要想登堂入室,学得优秀的武技、高尚的武德,老师是第一要素。

我的老师吕学铭先生承接的是近代中国武当武学集大成者蒋馨山先生的衣钵,而蒋馨山先生又师承八卦掌第二代宗师程廷华先生和武当剑传世祖宋唯一先生。其中程廷华先生的八卦掌,师承八卦掌传世祖董海川先生。这样,在传承谱系上,确定了中国武当武技中轴线的不偏移。

2、“灵机”:是针对传承客体而言,是传承过程中个体的造化。

“灵”是聪明,是大智,是在关键的时候,关键的地方的通明、通达、通睿,所谓“灵机忽启”。“机”就是“关键”之处。

“灵机”是全面地反映习武者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显示器,自己要把握好它的亮度,该亮的时候就该亮。

灵机50%来自先天,50%来自于学习、修养,来自于环境的衬托。

先天的50%,就是自身“缘”、“慧”、“悟”、“觉”、“道”……

3、“勤奋”:是承接人必备的条件。

上述两个条件都具备了,如果没有“勤奋”这个条件,也是枉费春秋。“勤”是持之以恒,每天做功课,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三天打鱼儿两天晒网。“奋”是指上进,不固步自封,不小富即安;要有百折不饶的精神,精神世界是健康的、向上的。

习武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有句古话,“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说的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习武人的精神,即武术的精神。

如果你习武了,你就具备了这种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你的一生,保持、提高你的健康、护卫能力。你要把“自强不息”的精神推而广之,把这种精神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开拓、进取,这就是武术最终给予我们的。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