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技

绳技(中国古老杂技的一种)

绳技,中国古老杂技的一种。俗称走索。中国的绳技,由西域传入。天竺国人舍利,不但是魔术祖师,而且还是绳技的祖师爷。在《晋书·乐志》里,便有舍利玩绳技的记载。记载说:“后汉天子受朝贺,舍利从西来,戏于殿前,以两大绳两柱头,相去数丈,两倡女对舞,行于绳上,相逢切肩而不倾。”据此可见,当时舍利还训练到“倡女”踏绳索歌舞。但这却无非只是杂技表演而已,不足为异。

人物名片

  • 中文名绳技
  • 简    介覆盖的范围很广
  • 西藏绳技在布达拉宫演“飞绳之法
  • 文献记载绳技最怪异的是小说中垂直的绳技

介绍

当代的绳技覆盖的范围很广,有些和古人的绳技已经字同义异了。它主要指以下几种:
1、传统杂技的一种,也称走索,走钢丝等。
2、也称花样跳绳和竞速跳绳。是一种国际性的竞技体育活动。世界上有国际跳绳联盟。民间也有众多跳绳俱乐部。
3、指用绳来表演的一种舞蹈艺术。由儿童跳绳艺术化发展而来。

西藏绳技

简介:
过去每年藏历正月初三日要在布达拉宫演“飞绳之法”。表演的方法是用皮绳四条,一端系于布达拉宫宫殿顶端,另一端拴在山下的柱桩上,一人身着短衣,胸束生牛皮,两手拿着旗帜,倒悬身体,直溜而下,迅捷如飞。这样反复三四次。这种绳技表演确实相当惊险。但是在旧西藏,这并不是一种体育活动,而是一种苦役。表演者是后藏地区的穷苦农奴,他们从百米高处垂直而下,当时没有任何保险设施,弄不好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即使活着,也难免损筋折骨。当时的统治者把表演者的生命当儿戏。据说,他们组织这样的表演是为了窥测一年岁时的好坏。如果表演者安全着地,即表明全年岁收丰长稔,百事吉祥;如果表演者受伤或者坠死山下,那就是不祥之兆必有荒年。至于表演者的死活他们是不管的。
表演要求:
这种绳技表演后来改为在地面立数丈高竿,在竿巅系牛毛绳斜垂而下,牢拴地面,表演者由竿顶抱着绳子,倒悬身体,如飞似地滑到地面。这虽然比起从布达拉宫屋顶直溜而下要安全的多了,但还是“落地多成昏迷之状”,仍然相当危险的。
如果这种绳技表演尚未失传的话,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培训方法,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加以一定的保险设施,把它复活起来也许会成为很受当代群众欢迎的一项体育活动。

文献记载

绳技最怪异的是小说中垂直的绳技。明代《渊鉴类涵》引佚书《艳异编》,便有一宗关于垂直绳技的公案。
故事说唐开元年间,天下太平无事,唐明皇便下令各郡县举行戏法、杂技、歌舞等此类“嘉年华会”,一级级比上去,胜者可得巨赏。举办比赛的目的,是搜罗一批身怀绝技的艺人,征召入宫作表演,因为杨贵妃喜欢看。这样一来,便忙坏了各地地方官员。赏金还是小事,若能搜罗到一名奇才异能之士,受明皇与贵纪赏识,简直是升官的终南捷径。
其时,嘉兴县的嘉兴县司、监司需要互相比赛,竞选优胜者再参加下一级比赛。监司主持官员十分紧张,下令在监狱中找人才,于是狱吏便召集囚徒让他们自动请缨。有一个囚徒说:“我识玩绳技。”狱吏闻言,嗤之以鼻曰:“绳技有甚么稀奇!”那囚徒却不慌不忙回答说:“我玩的绳技与众不同。”
狱吏闻言,便问那囚徒有甚么与众不同之处。囚徒说:“人人玩绳技,都只是将绳系着两头,打横索紧,然后在绳上周施踏舞。我却只须一绳,至少长五十尺,如手指般粗细,抛向空中,我便可以凌空腾挪跳掷。”
这狱吏闻言大为惊奇,立刻向监主禀报,监主再召那囚徒问过,便吩咐准备百尺绳索,明日领囚徒试演。
那囚徒问:“在甚么地方试演?”
监主反问他说:“你想在甚么地方?”
囚徒说:“当然最好便是在将来进行比赛的地方。”监主一听,十分有理,便去交涉场地,当时为了方便比赛,已建造了一个露天的戏场,刚刚完工。监主去交涉借用,县官听见有这样神奇的表演,不但一口答应借场,自己还要亲自去看。
当监主将消息告知那囚徒时,他要求先去看看场地,以免有错失,在知县大老爷面前出丑。监主答应,明天就带他去看,后天试演。
到试演之日,囚徒换过轻便的衣装,穿上薄底快靴,扎上头巾,施施然上场。监主已替他将绳索准备好,不只他要求的五十尺,绳长加倍,足一百尺。
囚徒将那百尺围绳接过,放在地上,向四周作个罗汉揖,便开始表演了。
只见他执着绳的一头,向空中抛掷,每抛二三呎,绳子竟悬空笔直地垂下。后来愈抛愈长,竟至一抛就过丈,绳子依然直立如有人在天上牵着一样。这时候,看的人都惊奇不已,人人仰首望天,想看绳头到底何在。
囚徒于是一手牵着绳,腾身而上,双腿双足夹着绳索,说时迟那时快,刹那便已攀至半空。囚徒往下收绳,再凌空上抛,只见绳索疾向旁飞,囚徒亦如飞鸟般沿着绳索,一路斜斜远颺而去。及至县官与监主醒觉时,囚徒已不知去向,连那困绳子也不见踪影。
这宗囚徒脱身的故事,当时千目共睹,所以十分轰动,竟传到唐明皇都知道。他说:“何必越狱,无论他犯甚么罪,我都可以封他做御前供奉。”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聊斋
唐开元年间嘉兴县囚徒的绳技,后人把这一类绳技都称为「嘉兴绳技」。后来在清代《聊斋》又再次出现,有一则“天宫偷桃”的故事(《聊斋志异「绳技」》)。只不过表演的形式有变化,实际上所描写的绳技是相同的。
蒲松龄幼时曾入省城,见到当时春日游会的戏法表演。变戏法的是父子二人,挑著一担箩筐,在官府堂前的天井表演。
戏法人说,要变桃子,可是时方初春,桃树才结花,何来桃子呢?戏法人便说:「叫我孩子上天宫的桃园,偷王母的蟠桃罢。」於是他便从箩筐中取出一捆绳索,口中念念有词,又步魁罡,结手印,一番造作之後,将绳索望空一抛,说也奇怪,绳索就凌空升起,彷佛有人在空中拿著绳索往上牵的样子。待至整捆绳索都冉冉升空之後,戏法人喝声「疾」,绳索才停止上升,笔直悬空垂下。
这时候,戏法人就叫孩子上天宫偷桃了。孩子起初不肯,说曾经给天将追赶过,几乎丧掉性命。那戏法人却说生计艰难,家中又有病人,等钱用,他偷得天宫的蟠桃,官府老爷多多打赏,才可以解家中困境。孩子听见,踌躇半晌,然後勉强攀绳而上。几个起落,便不见了孩子的踪影。过一会,天上果然掉下几个蟠桃,戏法人一一接过,讨一个银盘,将蟠桃盛好,献给堂上官府列位老爷。正在此时,却忽生巨变。
堂上官府老爷正接过天上掉下来的蟠桃,却只见原来笔直下垂的绳索,忽然拍一声掉落地。戏法人这时慌了,说道:「一定是天人发觉八八儿偷王母的蟠桃了,他们将绳索剪断,八八儿还怎能回来。」
正张惶间,只见空中掉下四肢、身躯、头颅,还血迹班班。戏法人这时放声大哭,一边哭著说:「八八儿给天人斩成一段段,只是为了让老爷们可以啖到仙桃,长命富贵,如今我独生孩儿死了,我老来还靠谁人!」这样呼天抢地般哭,一边就把残驱收拾,放入大箩筐里,最後才收拾绳索。
看戏法的人见他凄凉,况且又见盘上明明摆著仙桃,便只好重重打赏他,连在天井外围观的老百姓,也都嘘吁著解囊。
戏法人一边道谢,一边收银两,待收齐之後,估计已有过百两了,却拍拍箩筐叫道:「八八儿快出来谢赏!」这一喊,箩筐的盖应声而起,孩子笑盈盈地跳出来,四面作个罗汉揖,众人见了,只好呐声喊惊奇不已,赏过了的银子也不好讨回。
评价:
文中所记载的绳技,初看荒诞不经,仔细想来,与几年前电视中魔术解秘中介绍的古典印度魔术相近。绳如蛇立,人沿绳攀延而上,飞空而去。古代没有光电特效,不知如何搬弄出这般奇特的效果?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此也无具体说法。这种绳技,已经是戏法而不是杂技了。这套戏法,往往变一次就够用一年,乃是「江湖四大套」之一。日本人在公元十七世纪便曾记录了这套魔术,称之为「中国绳技」,但却未说出戏法的秘密。但若追根寻源,这戏法其实亦由西域传来,并非中国土生的戏法。
宋诗记载
宋代诗人刘克庄有一首诗名为「绳技」:
公卿黠似双环女,权位危于百尺竿。
身在半天贪进步,脚离实地骇傍观。
愈悲登华高难下,载却寻橦险不安。
谁与贵人铭谇右,等闲记取退朝看。
这首诗描写了唐代作为一种杂技存在的绳技的表演场面。唐代后,绳技逐渐被戏法化,更多的出现在志怪小说中。
《三十三剑客图》之一
《三十三剑客图》第三图,图赞云:“绳何来,债无台”
意为:有此绳技,何愁债台高筑。
向下展开更多

精彩阅读

更多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