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力学公式讨论推手力学过程

作者:王笑远
1.Ft的累积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要使列车从静止开始,达到某一速度,必须用机车牵引一段时间。有两种做法可达到这个目的,一是用牵引力较小的蒸汽机车来牵引,牵引所需的时间较长;二是用牵引力较大的电气机车来牵引,所需时间就短。这表明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是和作用在物体上的大小及力作用的时间长短这两个因素有关。

太极推手以转动和移动对方、改变其运动状态为主要练习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类似上述列车运动状态改变之情形,也有两种做法。一是用大力猛推对手,推力作用时间短,对手的运动状态改变较快;二是用小力推对手,推力作用的时间较长,照样改变其运动状态,只是慢一些。第一种做法,受年龄、体重、力气等制约;第二种做法,少受年龄、体重、力气等限制,但是,必须要具有太极拳的“粘随”劲,准准地、牢牢地粘附在对方身上,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用力,以满足力的持续作用及作用时间长的要求。

小力的作用也同样能获得使物体运动速度很大的效果,这有它的力学根据。在力学上有Ft=m(V-V0)的式子,用在推手里,可理解为:F为甲施与乙的恒力;t为F的作用时间;m为乙的质量,是定值;v为乙受力作用后,最后身体的运动速度;vo为乙受力作用前身体的运动速度。(V-V0)为乙受甲力作用前、后的速度变化量,该量越大,乙运动状态改变越多,对乙的稳定越不利。乙的质量m是不会变的,在m不变的情况下,为使(V-V0)大,可使Ft大。增大Ft有三种途径:可仅增大F,可仅延长t,也可F、t两者同时增大。虽然F、t同时增大最省事,然太极推手训练时却更偏爱走延长t之路,这就要求太极拳手把用于求力气的那部分精力转移到求延长力作用时间的努力上。力气小一倍,力作用时间延长一倍,效果一样。一个人苦苦练习能增大几倍力气?况且中年之后,力气会变小,此途无法走得太久。而力作用时间的延长,会随练功的深入、年龄的增长持续不断,此途可以走得很远很久。而力作用时间延长,会随练功的深入、年龄的增长持续不断,此途可以走得很远很久。

怎样才能有效增大t呢?

2.增大t的途径   

t的增大,全在于“极柔软”的操作。只有具备极柔软才可能无孔不入,紧紧地贴附在人家的身上持续用力。力气虽不大,沉肩坠肘,有时臂重之力足矣,然t成倍增大,人还受得了?此即由极柔软而后得的极坚刚。僵硬凭力气较绝对,难能灵活连随,无法做到贴附在人家身上持续“跟踪”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生命,名符其实,穷毕生求松柔不会错。

一个成功的发放,人如弹丸弹蹦而出,干脆利索,似作用时间极短,其实非也。发劲最讲究“透”字,透就是意味深长,人被放出,余意仍未尽。发放要用长劲,发前是拿,发时仍有拿、仍有控制,力的作用时间是不短的。发力瞬间,有力尽管爆发,加上边发边拿,发时总不失拿,使力的作用时间尽量长,如此,Ft就相当可观了,人被腾空抛掷也在情理之中。透过“极坚刚”的抛掷现象,可以看到“极柔软”的粘连黏随这太极拳根本的东西。

3.Ft产生效应的条件   

产生用了力,并且力作用了一段较长时间,力F和作用时间t的乘积一定产生运动效果吗?物体一定会被推动吗?回答是否定的。举个例子,用力推墙,尽管用了力,并且推了好长一段时间,墙可能仍纹丝不动。这个过程有力F,也有力的作用时间t,Ft却不能产生运动效应。这个简单的例子告诉我们,推手忌顶牛,人家力气比你大,这时千万不要误以为延长顶牛时间就可以把人推动。要把人推走有个诀窍,即乘势,乘对方的运动趋势加力。要抛掷人,应视人有后退之预动或周身不得劲之时,此时加力,力和力作用时间的累积才起作用。太极拳讲不顶,讲得机得势,为的就是让力和力作用时间的累积起作用。在用Ft=m(v-v0)讨论推手中的有关问题时,我们都约定是乘式,即假定v和vF0同方向。人朝我冲,我捋引;人退我掤送;人左旋右转,我挒随。舍己从人,随曲就伸,不丢不顶,让Ft起作用。

4.其他   

有人说,太极拳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比赛不必按体重分级别进行,这种说法有无道理呢? 这个问题一样可以通过Ft=m(v-v0)讨得答案。如果Ft一定,则m大,(v-v0)就小。这意味着推手时,假如某一瞬间,双方受的Ft一样大,顶牛情况就近似符合这个条件,则m大即体重大者,(v-v0)小,不容易被推动。从绝对功夫来说,体重是个很重要因素,绝不可忽视,尤其在推手、摔跤这一类扭抱在一起、力的作用时间长的对抗运动中。

用Ft=m(v-v0)来讨论推手的力学过程,严格说来,几乎无一处说得通。如v为人身体运动速度,人体各部运动速度是不相等的,这里指哪一部分?讨论时,我们只能把人体理想化为一个质点来处理。又如,公式中的F应为恒力,为合外力。人除受对方施加的力,还受本身在运动中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在讨论中未予考虑。用力偶、力矩、杠杆、碰撞、惯性等物理原理指导推手的力学分析时,我们都是将人体理想化为刚体或弹性体等物理模型来处理。讨论比较“模糊”,使道理明白一些。过于“清楚”讨论就复杂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