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防身之用

防身就是防止外来侵袭。即要防犯外界对自身一切干扰、袭击,就必须有一套降服各种侵袭的方法和能力,避免自身之损伤。虽然说水火无情,但是水来可以用土挡;火来则可以水迎,此即五行生克制化之法则。防身亦有内外之分,若用现代结构科学理论分析,那么,对内可称“耗散结构”。人有七情六欲的干扰、有害于身心健康。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七情。七情皆以心为主,喜心、怒肝、忧脾、悲肺、恐肾、惊胆、思小肠、怕膀胱、愁胃、虑大肠。七情是属于精神上的致病因素。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为有形。还有六淫,即“风、寒、暑、燥、湿、火”,这是属于物理致病因素。在控制理论中,改善自动控制系统的方法叫校正。校正之法应以六经、六合、八法来解决机体抗干扰能力。

所谓“六经”是指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肺、喉病是其主治之症。手厥阴心包经,主治心、胃、胸部等病。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神志病”。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主治脾胃病。足厥阴肝经,主治肝病、前阴病。足少阴肾经,主治肾、肺、咽喉等病。三经均治经带病、泌尿系病。此为六阴经”。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三焦经,主治侧头、胁肋病、耳病。手太阳小肠经,主治后头、肩胛病、神志病、耳病。三经均治眼病、咽喉、发热病”。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胃肠病。足少阳胆经,主治侧头、耳病、胁肋病、眼病。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后头、背腰病(背俞主治脏腑病)、眼病。三经均治神志病、发热病”。此六阳经与六阴经合之为阴阳十二经;分之为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阳足三阴,再加上督任二脉则称十四经。

所谓经络,是人体气血往来循行的路径,是全身各部的联络网,内连五脏六腑,外通关节皮毛,使肌表和内脏直接发生关系,将脏腑和肢体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是经与络的总称,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奇经八脉。络包括十五络脉、别络和孙络。

十二经脉与十二脏腑有直接联系,故称为正经,其他经脉为奇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要部分。

十二经别为十二经脉的支别,循行于身体的深部,由四肢走入内脏,复出头颈。它是随着阴经与阳经出入离合互相表里而中途联系的通路。六阳经别行后,仍能还合到本经;六阴经别行后,不再返回本经,而和其他表里配偶的阳经相合。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别以外的另一循行系统,不入脏腑,起于四肢末端,行于关节部分,上至颈项头面,并贯串各部筋肉之间。而筋有刚柔之分,两者之间又有相互维系的作用。

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不直接与脏腑联系,且无表里关系,为了与十二正经相区别,故称为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直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上,其他六脉,则附属于十二经脉之间。

络脉。直行于分肉之间者为络。十五络脉是人体较大的主要络脉,它是从经脉别出,故又称为别络。十五络脉别行的起点,皆由本经的输穴而别行,和另一配偶经脉联络起来,所以十四经除脾经外,各有一络,惟脾经独有两络,以脾为主,胃行其津液,灌溉于五脏和四旁,从大络而布于周身,因此有两络。

经络以十二经脉为主,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的统率,并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十五别络作为正经怯注的纽带,三者之间相互结合联贯构成整体循环。其交接情况可概括为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原络两穴的应用于调整内脏功能强。

十二原穴。手三阴经对应太渊、神门、大陵。足三阴经对应太白、太溪、太冲。手三阳经对应腕骨、阳池、合谷。足三阳对应京骨、丘墟、冲阳。
十五络穴。列缺、通里、内关。公孙、大钟、蠡构。支正、外关、偏历。飞阳、光明、丰隆。长强、鸠尾(督任别络)、大包(脾大络)。

俞、募穴的应用于五脏有病,应取背部俞穴;六腑有病,应取胸腹部募穴。
俞穴。足太阳经,肝、心、厥阴俞(心包)、脾、肺、肾、大肠、小肠、三焦、胆、胃、膀胱等俞穴。

募穴。期门(足厥阴经)、巨阙(任脉)、膻中(任脉)、章门(足厥阴经)、中府(手太阴经)、京门(足少阳经)、天枢(足阳明经)、关元、石门(任脉)、日月(足少阳经)、中脘、中极(任脉)。

八会穴、郄穴的应用。八会穴是指五脏、六腑、气、血、脉、筋、骨、髓八个聚会穴。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髓会大杼、骨会绝骨(悬钟)。

郄穴。十二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奇经的阴维、阳维、阴硚、阳硚四脉也各有一个郄穴,总称“十六郄穴”。郄穴主治特点,对本经循行部位与所属内脏的急性病痛,治疗效果较好。如肺病咳血,可取孔最;心胸疼痛,可取郄门等。

十六郄穴。手经,孔最、阴郄、郄门、温留、养老、会宗。足经,地机、水泉、中都、梁丘、金门、外丘。奇经,阳维之阳交、阴维之筑宾、阳硚之跗阳、阴跻之交信。

八脉交会的应用主治范围。

冲、公孙;阴维、内关。胸、心、胃。

带、临泣;阳维、外关。目外眦、耳后、肩、颈、颊。

督,后溪;阴跻、申脉。目内眦、颈、项、耳、肩。

任、阳跻;列缺、照海。肺系、喉咙、胸膈。

八脉交会穴是根据奇经八脉之交会而运用的。如胸腹胀满、上腹痛、食欲减退等,可取内关与公孙穴。又如咽痛、胸满咳嗽,可取列缺穴与照海穴。

以上系武、医结合的密切关系,用来作为自身防病、治病的有效措施。如脏腑发生病变,即可以意念调动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互相关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手段进行调节,达到防病、治病之目的。例如:大肠热胜会产生肛门病,内外痔等症。对此症可采用手太阴肺经的“孔最穴(位居前臂内中间),只用食、中、无名三指经常揉搓此穴,同时开口微笑,用不了三五天即可痊愈。又如肝区有病(肝属木),可增强肺(肺属金克木的肺活量即呼吸气深长,因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屈蓄而有余”,所以注意“气若长虹”而舒肝。同时加强肾(肾属水而生木)功能的锻炼,即两手握拳,以拳背搓腰部、两肾81次,每天早晚各一遍。如此注意呼吸深长和搓腰眼之锻炼有成效,肝区之病则自消退。此理乃为五行生克变化之范畴。

所谓“六合与八法”,是太极拳的防身真谛,也是通过信息、控制的手法对意、气、形三者相依而不相违的生理反应,以及对阴阳哲理进一步提高认识和理解,更能促进身心的机智灵活而趋于完善。

六合是指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六合与十二地支有密切关系。即子与丑合出“搠劲”、寅与卯合出“挤劲”、辰与巳合出“肘劲”、午与未合出“捋劲”、申与酉合出“按劲”、戌与亥合出“采劲”、寅对申、巳对亥相冲出“捌劲”、辰对戌、丑对未相冲出“靠劲”。此六合与六冲而变化八种不同的劲别,即是太极推手八法和拳套拆招所运用的八种劲以及乱采花或采浪花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均未出此八法之封域。

太极拳中的六合、八法所以能有制敌取胜之效,都是根据阴阳哲理灵活运用的结果。由于阴与阳属中国古典哲学理论范畴,阴阳是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也是宇宙运动的根本。所以太极拳运动,一动就有一圆圈,圆圈里面有一圆心,这圆心叫做中心。在这中心的周围分做四等份,每份为90。,即360。成一圆圈。太极拳在散手运动中,阴阳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两者相互抑制,又相互联系,达到相互促进。因为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面,自然界两种对立的统一即为阴阳,如凹凸现象、断续现象、缺陷等现象都说明了阴阳辩证关系。阴阳辩证关系的关键性在于“无过与不及”。能“恰到好处”地运用阴阳变化规律,就能在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敌人以右手打你的左边的嘴巴,你就用右肩往敌人的右腋窝处贴紧粘住不离,同时以左手将其右上臂向上微托,使自己右耳紧贴自己的左手背,右臂放松置身前,右脚随着进身往敌身左后方迈进一步,目的为了索敌后腿;右脚落地踏实,随之屈右膝前拱,左腿伸直形成右弓箭步。与此同时,右臂朝右前上抬起,左臂从右前上方往左后下方移动至臂伸直时为度。同时向左回头,两眼注视左手中指指甲。此时敌人会被靠出数步或摔倒在地。这是太极拳中的“野马分鬃”姿势的用法。

太极拳注重虚实分清、阴阳分明之理,习者要往深往细里去追求。拳谚日:“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就是说当对敌应战之际,既要灵活地运用阴阳变化之规律,变化出无穷无尽的招术,又要有随机应变、见机行事的素质,使对手防不胜防。总之,太极拳所以有制敌取胜的手段,主要靠阴阳变化之理。这阴阳,实际上就是一个圆圈。这圆圈内含许多科学道理,如心理学(用意不用力)、物理力学(运用刚体、三角、虎克定律、场势等)、运动生理(生态变化、增强抵抗力等)。哲理即太极一动一圆圈、一静一圆圈,在这动、静圆圈之内,许多科学之理蕴藏于其中。所谓“超其象外,得其寰中”即指此而言。就是说“真东西”在内,而不在外面,因为刚柔、虚实、阴阳、动静等变化只在瞬间。所以说动与静之变化更为奥妙!拳谱中云: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之一贯。”此意是说,敌我动之速度快慢要一致;用之力量相抗应均等。他有千变万化,我有一定之规,但要掌握动静之规律,即“静中触动动犹静”  “动极返静静生动”。演练拳套之时,对全身运动要求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视静犹动,静以待动;视动犹静,动以生静。静里含动,动不舍静。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从事太极拳运动,应多看周易,易者多变即阴阳变化。读《入药镜》,又知意所到大道有阴阳,阴阳随动静,静则入幻冥,动则恍惚应。真土分戊己,戊己不同时,己到但自然,戊到有作为。烹炼坎中铅,配合离中汞,铅汞结丹砂,身心方入定。日动静、日幻冥、日真土,皆是说明之口诀。何谓之动静?日寂然不动,返本复静,坤在之时,吾则静以待之。静极而动,阳气潜萌复之时,吾则动以应之。当动而或杂之以静,当静而或间之以动,或助长于其先,或忘失于其后,则皆非动静之正常现象。真正之动静,如天行其静。如清渊之印月,寂然不动。如止水之无波。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等到亥之末子之初,天地之阳气至,则急采之,未至则虚与待之不敢为之先也。能悟透其中之真意,则于防身御敌之能,以及取敌制胜,乃易如反掌。此乃太极、周易之真意。正如孔子所说:  “乾坤乃其易之门。”就是说明乾天、坤地、宇宙、自然、万物等等客观规律,均接近于“周易”之门径。天朗气清,因有日月星辰,为象,轻轻者居上;乾为天属阳、坤为地属阴,地磁重浊,为形而居下。周易的周字,即一圆周(圈),称作无极(o)。易字,即日与月两字合成,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日月横写为明,即明理的意思。竖写日月为易,易者,变更的意思。由此可知“周易”即说明“太极从无极而生”。动之则分,而分出阴阳即太极、两仪。静之则合而复归于无极。也可以说在这个圆周(圈)里面,包含着虚实、刚柔、进退、张弛、动静……即阴阳变化之理。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一动即一个圈、在这个圆圈以半径为化解对方的来力,以半径作为进攻的手段。这样恰恰符合阴阳变化之理。阴阳变化主要在动静的机智灵活上下工夫。所以“动则变,变则化,变化无穷”的道理也即在此。道理虽然讲明、讲透,但是最后还是要靠自己肯下刻苦工夫去锻炼、钻研,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