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谚语盘点精解

作者:弈棋
(一)

南拳北腿,东枪西棍: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流行的武术手法多,桩步稳,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协助动作发劲,需要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而流行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武术,长于腿法,架式大,节奏快,多窜奔跳跃。北派拳术需要场地较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南北武术各有侧重,特点鲜明。   

(二)

枪为百兵之王,又为百兵之贼:这条谚语形容了枪械的厉害。枪之所以称王、称贼,是因为它在实战中威力强,攻防速度快,富于变化,往往使人防不胜防。五代王敬荛,能使30斤铁枪;唐尉迟敬德,善用丈八枪,宋赵立善用双枪,扬妙贞创梨花枪,“二十年天下无敌手”;岳飞“持丈八枪刺杀黑风大王”。近代神枪吴钟、神枪李书文等等都以使枪而闻名。   

  (三)

刀为百兵之帅: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兵器之一。大刀可马战,腰刀可步战,朴刀、双手带则可马步战,教枪又灵活的多。刀法讲究劈、砍、拦、扎、抹,又较枪法简单,易为学者掌握。所以,历代战将、士兵中以使刀者居多。关羽就善用八十二斤青龙刀。   
(四)

剑为百兵之秀:剑也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在频繁的战争中,剑逐渐被其它兵器所代替。后来,剑术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长穗剑,称文剑,练起来剑走龙蛇,潇洒飘逸,美不胜收。一种短穗剑,称武剑。其步伐灵活,招法多变,动作迅猛,是实用的一种剑法。然而,不论是长穗剑还是短穗剑,都不象刀法那样凶猛外在,而总是拌有一种儒雅之风,特别是它与琴、棋、书并为文人四宝之后,称之为“百兵之秀”,当之无愧。   

(五)

棍为百兵之首:棍是最原始的兵器,一个不会武术的人在自卫防身中,往往会随心所欲地使用棍子,棍子作为兵器真是太普遍了,故称之为百兵之首。明将俞大猷的棍术著作《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是研究棍法的经典。   

(六)

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也作年刀、月棍、久练的枪,这条谚语说明各种兵器掌握时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以刀、枪、剑、棍四种而论,枪是最难掌握的。仅仅是搬、扣、扎这三个动作,不下苦功就很难做得正确。枪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术无法比的,而各家枪法又各有许多深奥之处。相对来讲,棍法便较容易掌握,而棍是诸兵器之基础,可说包罗万艺。刀、剑之类则介于枪棍之间。刀是一面刃,剑是两面刃,两者比较,掌握剑术又比刀术为难。   

(七)

枪扎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或作纵枪横棍。这条谚语强调了枪、棍技击特点的差异。枪有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枪尖刺扎。棍无尖,杀伤敌人靠的是棍端抽打。枪扎是直线,棍打是横片,故有此谚。然而,棍端装枪即为枪,枪若去尖即为棍,为此,枪法棍法便有许多交融之处。不少枪法中含有抽、打、劈、砸的动作;而不少棍法中含有戳、挑、撩、滑的动作,则是相互取长补短。   

(八)

打人千万,不如一扎:这条谚语说明少林棍法中只有三分是棍法,七分是枪法,所以少林棍为棍法中之上乘。其实谚语主要是讲枪的威力大于棍。以棍打人,除了头部,身体其他部位被打仅能伤及皮肉。而以棍扎人,虽无尖,却能伤及内脏。所以,许多优秀棍法均将枪法融进,为的是增大杀伤力。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