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太极拳的“意”与“松”

近日和贾朴先生(武派太极拳名家,现为河北省邯郸市武协名誉主席)品茶闲谈,谈到目前太极拳的状况,令人担忧,感慨万千。杜撰太极拳历史者,有之;曲解太极拳理论者,有之……作为永年的太极拳传人,我责无旁贷,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

2005年《武魂》第二期22页,编者有求教“用意不用力”之疑问,《武林》第三期发表探讨太极拳意、松的文章。因缺乏准确性,理解得不到位,我便写下此文,以正视听。

首先应该对太极拳发展历史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准确把握太极拳理法的精髓。当代太极拳虽流派纷呈,但对理法的研究首推武派(式)。太极拳理论的最早文献是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1882年手书的“老三本”。其中的“自存本”和“郝和本”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所谓的“王宗岳拳论”也是因“老三本”的公示而为世人所知的,之前,不曾在任何书籍、任何地方有只言片语的记载与相传。迄今为止,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郝月如等人的拳论代表着太极拳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它指导了并将永远指导着太极拳学发展的方向。忽视了对它们的认知,就等于未曾叩开太极拳的大门。

“意”者,意念也。意念,即念头,想法、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

太极拳要遵循“用意不用力”的基本原则这句话因极其精炼,概括,而常常被人误解。所谓的“用意”,不是只用意念、意识,仅有空想的思维活动,还要付诸行动。用意识去指导行动,支配劲力,使自身劲力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所谓的“不用力”,不是一点力都不用,而是不用拙力、蛮力、先天随意之力。人的随意机能与生俱来,当人受到外力侵袭时,无非有两种本能的反应:躲闪或顶撞。而修炼太极拳者必须改变人的这种随意机能,做到遇力既不躲闪,也不顶撞、即“不丢不顶”。以意识控制劲力,内动牵引外动,这就是太极功夫,它非一朝一夕而可得。“用意不用力”虽非虚无缥缈的高超境界,但不易掌握,难以驾驭。我推荐两篇文章:一篇选自郝少如(1908.4.17—1983.1.5)著《武式太极拳》一书《意与力》,一篇是永年武派太极传人杨志英发表于2004年(武林)第6期的文章(太极拳之劲)。认真研读,会有收获的。现将《意与力》全文转载如下:
意  与  力

郝少如

太板拳要求“用意不用力”,无论是走架还是打手,每一举动都必须用意来指挥,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么是意?怎样用意?为什么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习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谓“意”,是指习者的思维器官,对于太极拳的理论原则及其具体的行功实践要求进行思想活动后,所产生的认识结果在思想意识中的反应而形成的意识要求。习者有了这种意识要求后,在行功实践时则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要求去求达感性的认识,使自身的运动按照太极拳的理法要求进行。习者在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感觉、思维和想象等等各种心态活动的总和,统称为“用意”。

当太极拳的理法要求作为在行功实践中所要取得感性认识的结果,预先在习者的头脑中形成了意识观念时,习者在行功实践活动中必然会以这种意识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动。所以,当这种意识观念的活动由习者的思想器官通过高级神经系统发生作用时,就会使人体的随意机能实现习者的意识要求。太板拳能通过人的意识要求对随意机能产生作用,使人体进行极其精微复杂的运动,这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对人体所具有高级能动作用的结果。
所谓“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没有这种意识参与的运动结果。这种力没有意气虚实之分,用力过程简单而缺乏变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对方有机可乘。

太极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则,就是要通过人的意识的正确活动,将先天自然用能的习惯转变为精微巧妙的内劲。诚然对于初习者来说,由于对太极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确地理解,意识还不能发挥其巧妙的能动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动不听使唤。这些现象在初习太极拳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习者弄清原理,明白规矩,循于原则,一举一动善于用意,不断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断地提高意识对随意机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渐至“用意”。久练之后,自然能达到意到、气到、形到,所谓“意、气、拳”三者的统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时周身节节处处皆能听从自己的意识指挥,以至达到说有即有、说无即无、随心所欲的境界。
太极拳的“松”有特定含义。因为初习太极拳者往往易紧张,僵硬,放松不下来。所以老师强调“大松特松”,目的是改变紧与僵的弊病,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能放松后,还要求做到“空”,空的境界不易把握,“空”与“松”是一上一下的矛盾结合体。

“太极拳不在样势而在气势,不在外而在内。平日行功走架,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要神气鼓荡,全身好似气球,气势贵腾挪,身体如悬空。”(郝月如语)“空”如气球是向上,“松”沉入地是向下,上下协调一致,缺一不可。一味的“松”,必然造成“散”、“丢”、“塌”,此为太极拳之大忌。而一味追求“空”的幻觉,也一无是处,飘浮无根,必须做到欲“空”必要“松”,欲“松”必有空。“空”、“松”有机结合,使意识与物质运动辩证统一起来。

“空松”之道在于意识的引导,想做到“空如气球,”必要有肌肉与骨骼分离之感。两者互相统一,融为一体,松而不紧,空而不虚,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则气势必会腾然而鼓荡。

“空松”俱备,才有“圆活”之趣。有了“空松圆活”,则太极拳之柔,不丢不顶等便可呼之欲出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