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实战解

何谓实战?未起手,先陪形,且自始至终皆陪形。

何为陪?只在力点做文章,随字上面下功夫。有一处不陪,就担一处风险。遇险不怕,只随动而已。遇力陪力,把握力距。遇劲陪劲,把握重心。能陪力陪劲达三节者,触手必能洞悉敌之虚实变化,依变化发,潇洒自如。

何为发?只在一动做文章,走字上面下功夫。发在人之后,中在人之先。力大幅度大,处处可击。力快身子死,让开便是。力打人不知,劲发莽撞人。起手就是拳,抬腿便是脚。三节处处皆是手,力到身走无消息。

或打或发,或中或空,一碰就走,身不在原位。力中,我打法老道;不中,我闪身避祸。战一人,身形恍惚如敌万人;战万人,力杀一处如敌一人。能于身换位移之动中发力透身者,即最高层次之力矣。

起手发人于丈外者有三,其一,彼鲁莽失重,我抢身夺位。其二,彼死桩身僵,我力透重心。其三,彼高架盖顶,我力向死角。此可遇不可求,非陪形老辣,知力知劲者不可为,乃平常一力之关系耳,非内家最高境界。然不知形体变化者亦可为之,皆傻徒依样送身送力,为师照此葫芦画瓢,自诩内功纯厚之内家高手,号称大师,宗师等等,此固定模式毫无实战意义,只增笑料耳。如乒乓运动中的扣杀球技,非自己扔球或别人按样给球而扣杀者。学者详辨为要。

武术招式,套路应该建立在随时能调节出有效化力与发力的基础上。其目的,在于解放身体,更有利于力的变化。而不是用那些与有效化力与发力无关的理由,一厢情愿,凭空遐想,荒诞不羁的说法,来束缚自己身体的。

固然传统招式,套路中,有不少符合此观点的动作,堪称精华。可围绕这些精华而泛起的那些沉渣,早已经把本来的精华弄得面目全非了。

武术的本质就是技击,一个脱离了本质的东西,还有其原来的作用和价值吗?为了强身健体和舞蹈而言,武术可以提供些各取所需的锻炼方法和动作造型。可以此来代替武术的本质,鸠占鹊巢,就显得不是糊涂就是混蛋了。

对于武术的定义,我们自己先说不到一块去,只得各取所长,逐条罗列,没有一个准确的阐述。当一个专业组织脱落为一个虚假冒牌,争名夺利的骗子俱乐部的时候,我们武人还对它有希望和信心吗?况且它一开始,就被那伙打把势卖艺,敲锣耍猴,按摩捏脚,装神弄鬼,开转劈石,卖大力丸的挤满了。而真正的武人,却屈指可数。就好像一块上好的精肉,上面爬满了蛆蝇,看上去势力壮大了,也很有活力,其实那些蛆蝇把整块的精肉都毁坏了。这样的精肉还能吃吗?除非那些黑心的厨子做的出来。而我们的武管中心,正在干着黑心厨子所干的事情。

我支持散打,不管他有多少不足之处,可它毕竟或多或少的体现了武术的本质,同时也正朝着我们武人理想的目标发展。这里没有门派之争,只有人体力和力与力技术的探索,从支持并参与现代散打做起,莫要求全责备,多些磨合容忍,逐步完善武术的徒手和器械技击技术与竞赛规则,以还原武术的本相。擅长硬气功者发力,必有一足够的力加速空间,以增加力点之冲撞力量。然其形体幅度过大,加速时间过长,只能对各种不知形体变化者形成打击。同时也给对方造成了可乘之机。过于贪重拳发力者,亦如此。

余等曾问技于师父:实战中,如何应付力大体壮者?

师曰:有不与其力顶撞者,力大亦无用。然能如此,非知陪形者莫属。
又问:实战中,如何应付连环快击者?

师曰:凡连环快击者,身必不知变化,难以随动身之整体。把握力距足矣。

又问:何为力大?何为快?

师曰:发力成桩为力大。力从桩下生,骨骼支撑,一触而就。人不知方为快。眼能看着,身能动着,极速亦不快,因它快而无益。

又问:整体力与整劲可是高层次发力?

师曰:发力无层次之分,唯有于运动中是否合理之分。合理者可打人,不合理者,反授人以柄。尔不见整体力与整劲大师们被拳击小子揍的抱头鼠窜吗?

又问: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怎么解?

师曰:双方之力一碰即逝,一个来回为一着。如此勤练,熟能生巧。能在一碰之间感知对方力之趋向与身体变化为懂劲。再如此勤练,熟能生巧。能于一碰之间,随对方形体之变而变,其重心,死角,基点之相互关系明了于心,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发人于丈外等诸般神迹已不成难事。能如此,则已是神明。

又问:明劲,暗劲,化劲。怎么解?

师曰:说劲必带桩。能于一碰之间,将周身肌肉之力作用于力点者,为明劲。此依形体变化,一看即知。能于一碰之间,将周身骨骼支撑之力作用于力点者,为暗劲。此依劲路变化,一触即知。能于一碰之间,将对方力点承化于无用,同时从此力点将己之足下之力,于对方发力时传递而出。此须丹田鼓荡之力可发。为化劲。

又问:缠丝劲怎么解?
师曰:武学中无此劲说法,唯有翻裹之力。是因贪手而被擒拿时,力点处理中翻裹手指之法。早年义和团信众中,炮锤世家有此说法。陕西炮锤,河南炮锤,河北炮锤之多。其击掌弹脚,躲地哼哧,以壮其威。老颠沉步,一动三晃,戏曲台架。惊炸弹抖,死桩拧身,足证其不知实战力之传递催生。只是对死劲设的套,你一快,一变,它就没用了。即使你什么也不懂,力大胳膊粗,钻进他的套,那缠丝劲也不顶用。此名不副实,该叫缠小劲与死劲更为合适。乡间小儿的拧胳膊绊腿,就是此劲。

武学之人体力从何而来?

力从桩下生,一言道破武学中人体力的根源。

一闲人平日抓耳挠腮,扣脚搓手,一指皮肉之力足矣,何来力从桩下生?

一妇人平日烧火做饭,洗衣打扫,一臂皮肉之力足矣,又何来力从桩下生?

这等发力,虽是人体力,可并非武学中之人体力。武学研究范畴,为冷兵时代军旅中之搏击技术。试想,两军交战,两马相错之际,或徒手,或兵刃,最小需多大力,才能将对方冲撞马下?徒手冲撞,其人体力作用之最小力量,需以克服一成人之体重为准。不然,不足以在徒手搏击中,给对方造成威胁。

然一人体重之力,纯由一臂或一指单独承担,不是不可,非骨粗筋壮,力大肉厚者不可为。却失去武学技术研究之本意。若由全身协调,共同承担,能将双腿之力与腰胯之力发挥出来,有所担当,则一文弱书生足矣。
若以自身雄健体魄之蛮力,炫耀武学技术,就如同以病态挖眼抓裆之下三滥手段号称功夫,来炫耀强健体质。与象棋冠军他比拳击,与拳击冠军他比象棋,还自以为得能,号称象棋冠军和拳击冠军不是他的对手。东拉西扯,不知所学为何,心里仅存胜败之念。探讨理论,只知其先辈英雄佚事,自己见过那些名人,技术层面一概不知。阴阳五行,宗教玄学,拿些自己也不懂的东西糊弄武学,以示高深。

不但无知,而且在炫耀自己很无知。 就以强健体质而论,内壮其五脏六腑与灵魂,外壮其骨骼肌肉与体型。内壮与外壮具佳。若以武学技术而论,探索搏击方法与技巧,小力胜大力,速慢制速快之巧力妙劲为上。才是我武学发展之正途。

桩为双腿之合力。此合力,由蹬力与调节组成。可双腿同时蹬力,又根据重心之变化而同时调节。可一腿蹬力,而另一腿调节。亦可互换。然无蹬力与调节之合力不为桩矣。

桩不动则无用。分死桩与活桩。死桩为马上用桩,以马步最为典型。裆部园虚撑开,双腿蹬镫夹鞍,腰胯合力。则马奔跑起来,蹬力与调节并用,身体灵活自如,力从桩下而生。活桩为马下行步用桩,以三七桩最为典型。裆部园虚撑开,重心前三后七,后退蹬力,前腿调节,可互换。然不可停止不动。须依彼之运动而动,要进前腿先进,要退后腿先退,要左左腿先左,要右右腿先右。腰胯合力。如此则重心无须大幅度调节而身体灵活自如。力从桩下而生。

桩之练法,须依所用而练。不可盲目而练,盲目而用。桩之用,在于上身上肢用力时,通过腰胯合力的周转调节,下肢支撑牵拉,随力而蹬。使得周身之力为此力而合,周身之动为此力而动。

如同推一独轮车上坡,其身即为一合理活桩。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周身上下完整一气,节节贯串。既不断的蹬力与传递力,也不断的调节力之变化与自身重心稳定。随独轮车之动而进退伸缩,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进则同进,退则同退。其力不即不离,忽隐忽现。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连绵不断。我之动,全为独轮之动而调节,不由我。舍己从车。由费体力能推动车,而把握车动中力的变化与车的重心变化,由此而更加省力的推车上坡,则阶及神明了。

推车用劲分为三种,以周身肌肉之力控制车把,则形体变化调节,幅度明显,是为明劲。以周身骨骼支撑之力控制车把,看似形体不动,其脚下与腰胯之调节却源源不断,是劲路变化调节,非触其身不能觉察。是为暗劲。若将车把顶与腹上,其调节由腹内鼓荡而就,脚下蹬力以腰胯直接传递,是为化劲。

用桩在于蹬力与调节,在于运动中的不断变化,不在桩形。和尚推车,道士推车,俗人推车都是如此。若以模仿推车动作之造型,以为推车。自诩感觉如何,内气从何而来,到何而去,大小周天如何运行,海底百汇如何接通,意念如何推车而行。我以为,此人不是痴人便是疯子了。

师父曾与吾等谈起徒手实战之有关问题。
师言:欲与人相搏,须外知其形之动,内知其劲之变。然劲之变必藏于其形之动中。非知形不能知劲。露形陪形,接劲陪劲。

有形无劲,其力一触即逝,则陪形杀身足矣。

有形有劲,其力触之则变劲入身,须陪形陪劲,随动周旋。不知其重心困于死角,发亦无益,徒增其所乘之机而已。

无形有劲,为习劲路之动耳。最怕陪形不接劲,随动而点击。以此为战,仅增笑谈。

无形无劲,益寿延年之良方。以此为战,不知死活。

师曰:莫说偷力偷劲幼稚,却不是不可用。遇贪则偷,百战百胜。

何为贪?外不知其形之动,内不知其劲之变,单凭自身想象而动为贪。

何为偷?丢力丢劲,就近直击。然易被知形知劲者所乘。

师又曰:吾观力大且猛者,必不知三节之变。知三节之变者,必不轻易力大且猛,唯惧根节遭袭,中节受挫,而回防不及。

敢于舍身抢位者,必不知提劲碰撞。知提劲碰撞者,必不轻易舍身抢位,唯惧迎面撞击,软位重袭,而感觉迟钝。
擅长组合连击者,必不知动中发力。知动中发力者,必不轻易组合连击,唯惧陪形随动,力点碰撞,而手脚无措。

凡能贪身贪手,搂抱擒拿者,必有规则保护而铁甲披身。若于实战中冒用此技,无异于送死。且不说利刃暗器,卑鄙伎俩。任意一指插入鼻孔之中,足以使之面目全非,随指听命。

师亦曰:研习武学,应报以不唯高,不唯信,辩证求索之态,传承技艺,侵润文化,明理而知身,文通而武备。做事做人皆如此便是修养,为治学之道。若以虚晃无用之礼加以掩饰,论资排辈,订做规矩,便是奸诈,失去古朴纯真,为治人之道矣。

凡与人试技交流,说明规则范围,不贪胜负,为求真理足矣。若以规则内论胜负,胜虽勇,长此以往,必陷规则保护之圈,知其所受限制,而贪力贪快,不知变。有损其技。若以无规则论胜负,胜之不勇,一战必有伤残。无异于心狠手辣,残暴昧良之辈。有损其德。

与人较技而不胜,不是吾怕一人,是吾怕国法,把尔看做人。长舌之辈可以为吾无能,吾不可逞能而自毁。

疆场驰骋,抵御外强,杀进杀出,戮敌不计,我怕谁来。方为中华武人本色。世人只知为胜者立传,古今之名将如此,其实败者亦如此。 诚哉斯言。此是师父自身之艰难经历,亦为师父对余等后辈之殷切期盼。

小词典:

陪形功夫:武林门派多矣,拳剑招式,创编套路万计不清。但其林林总总不外乎拳脚器械之发力。抛去虚晃花架,真正能触其人身之有效发力种类,屈指可数。或直击,或横扫,或上冲,或下劈,或横冲直闯,或迂回连环,或一动即发,或引而不发,或组合连击,或虚实变化,盖不外乎力杀五尺方圆,劲透一尺之举耳。你动,我亦动,几乎同动;你进一步,我退三尺,不先不后;你抢身夺位,我迂回周旋,轻接引化;你发而又变真假难分,我引而又随虚实不定,沾粘不丢不顶。你有我亦有,你无我亦无。如风随影,神行左右。不贪不欠,贪则被人所乘回防不及,欠则为人做靶被动挨打。你有你的千条计诱发难辩,我有我的老注意不接实力。总是诸葛在世有锦囊妙计而四出奇兵,也奈何不得司马只环顾左右且不与争锋。如此,陪形功夫大成。能陪形,则一碰之间,敌之强弱虚实,一览无余。

基点:受地球引力影响,保持人体运动状态的支撑点。正常站立情况下,两个脚分别就是两个基点。

死角:人体运动中,为了自身稳定不致跌倒,对形体在不断地调节。不能或不易调节的角度范围,就是死角。

重心:受地球引力影响,人体质量的重量中心。静止状态的重心和运动中的重心不在一个点上。

重心趋向:人体向那个方向运动,其重心必然先偏向那一边。这种重心的偏移,就是重心趋向。

力点:实战中,拳脚兵刃相撞,其力的作用点,就叫力点。力点分为发力点和受力点。两点实为一点。

:非物理意义中的解释。指武学特定环境中,由人体肌肉伸缩,骨骼支撑的相互配合,通过人体外形运动变化表现的力的形式。

发力:含有攻击性质的人体力。

化力:含有防御性质的人体力。

发力系统:实战中,人体调节任何有效发力的组织群。

化力系统:实战中,人体调节任何有效化力的组织群。

形体变化:实战中,由发力系统和化力系统的调节产生的力的变化,就是形体变化。

:指武学特定环境中,双腿合力于胯。就是桩。

力距:力的加速过程所需的空间距离。

发力区域:在对方拳脚兵刃制约的情况下,我所能调整的发力部位和打击范围。
:指武学特定环境中,由人体基点蹬力与腰胯合力的相互配合,表现的力的形式。

劲路:指武学特定环境中,一方劲作用于另一方重心的传导过程,就是劲路。

劲路变化:实战中,因一方重心,基点,死角的不断变化,引起另一方劲路的不断调节。就是劲路变化。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