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对太极拳搏击之术的研究

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舒展大方、优美规范、高雅而文静、“内外兼修”,科学地运用了人体力学、物理力学及现代医学,使之融为一体并以人体内的精、气、神和身体运动,达到天人合一的统一和自身的和谐,是养生强身健体的优秀拳种,而对于太极拳的搏击之术却众说纷纭。的确,太极拳的独特养生之道和健身疗病的医理及效果得到国内外医疗界的公认,但是人们却忽视了太极拳是以独特的搏击技法显露于世的事实。

太极拳内外兼修,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刚柔相济、轻灵柔活、阴阳虚实、顺逆分明、引进落空、借力制人、四两拨千斤之妙的高超技艺,在老一辈武术家手中曾征服、击败外国拳手是举不胜举,他们高超的武技使外国人感到惊讶、赞叹和佩服。

我自幼随父亲吴汉章学习道家内功及中医之术,1961年拜父亲挚友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郑悟清恩师门下,从艺至今40余年,悉得太极具谛。通过对赵堡和式太极拳的习练及郑悟清恩帅的教诲,深悟太极拳做为一门搏击技艺的真实性。

众人皆知,杨式太极拳始祖杨露禅学艺于陈长兴,得理于赵堡镇宗师陈清平,艺成到北京,功夫造就打败无数好手,被武林称为“杨无敌”

武式太极拳始祖武禹襄,学艺于陈清平,回到故居,不断总结改进了拳功和理论,功大成就被武林举为“文武拳师”。

和式太极拳第一代宗师和兆元,为告诫当地一山大王改邪归正,曾以腊木杆洞穿之内力,展示太极神功威振武林。

我的恩师郑悟清在六十年代,与开封一武林高手比试。二个回合郑老师均未出手。此人怒而击发,只听郑师“哼”的一声,此人即跌出丈外。此人不服,又连连出手皆被郑老师就势发出。遵循郑师教诲,太极拳作为一门搏击功夫,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然而,值得深思与反省的是原本具有较强搏击实战性的太极拳,为什么现在往往在实战中处于劣势呢’!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必须清醒地一予以正视。

一、由于规则限制和形式化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功夫的体现和检验,是知己功夫和知彼功夫的搏击较量,也是技术与技巧综合运用的发挥。但太极推手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切,因为归根结底最后还要看在实战中散用的水平。由于规则的限制,强调保护运动员避免受伤和比赛的形式化,这就极大地限制了运动员的技术与技巧的发挥,比赛出现了不是较技而是较力的局面。规则又未能及时得到修改,最终导致太极搏击性的日益退化。

二、现实中的问题
1.太极拳习练者多为老年体弱,他们主要是以强身健体、疗病为目的。

2.没有专业机构,没有一支专业教练队伍,更没有众门派之间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专业队伍中的职业选手。
3.有些太极拳教练,没有系统和正规的接受名家训练,一味教拳练拳,因而不能科学有序地传授学员,更谈不上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钻研。

4.太极拳因传授教学方法不当,使占老而优秀的拳种演变成单一的操舞形式。不讲搏击之术的理论和方法,失去太极拳的真实能动性的功效,故而在人们中产生偏见。

5.有些太极拳教练,不能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传授学员,而大讲什么太极拳一十年不出门,只是纸上谈兵,极大地影响了广大青年朋友的积极参与,使人才难以发现和选拔。

随着老一辈武术家相继辞世,中华武术这一宝贵的遗产不同程度地受到损失。作为后辈热爱武术的同仁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承上启下的历史责任就落在我们这一辈武术爱好者的身上。我们应团结一致,畅抒己见,清除流派门户之见,取众家之长,补自己不足,共同付出辛勤汗水,营造专业队伍;在较短时问内,培养一批太极高手,为国争光。

作者简介:1949年11月出生于西安,自幼随其父吴汉章学习“道家内功” 及中医,1961年拜和式太极拳宗师郑悟清先生门下,悉得太极真谛;精太极推手、擒拿、分筋错骨、散打诸技。现继恩师之志,广传太极拳。现任武当赵堡太极拳西安郑悟清拳法研究会会长。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