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的特点

和式太极拳除具有一般太极拳的要点外,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归纳起来为:合、顺、中、平、轻、柔、圆、活八个方面。分述如下:

一、合

和氏家传老谱对合的论述有:

(1)技理相合,太极真谛。

(2)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

(3)外三合,内三合。

(4)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5)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

以上拳论论述了太极拳合的方面与方法。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周身上下表里处处相合,使周身之劲融合为一家。(详见《九要论》第六)

和式太极拳又称代理架,拳技与理论完美融合,体用一致,拳法自然柔活,顺遂圆转,以理体内中和这气,二气阴阳和合而达于外。和式太极拳拳架技法合太极之理及《中庸》之道。并以道家的吐纳导引及中医的经络学说为内功依据,以“无为无不为”,“以弱胜强,以柔胜刚”为技击原则。

“太极”一词出于《周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为产生万物的体源,是古代先哲观察体悟宇宙万物变化法则所得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太极图是《周易》中哲学思想的形象化表述,先天太极图外呈浑圆一气,内怀阴阳合聚。图中心之圆为无极,图中黑白两条鱼形为阴阳二气互抱之状。子午线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体现了万物阴阳之间的运行消长与转化。(见先天太极图)

古代先哲认为由阴阳二气产生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行的特性如下:木为生发,条达;火为炎热,向上;土为长养,化育;金为清静,收杀;水为湿冷,向下。进而以五行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来说明事物相互依存和制约的规律。(见五行生克图)

八卦为《周易》的基础。《周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是指阴阳,用阴爻(一一)和阳爻(—)来指代。八卦为单卦,一卦三爻,组成了八种基本图形,其名称和图形为:乾( ),兑( ),离( ),震( ),巽( ),坎( ),艮( ),坤( )。这八个卦爻根据自然属性来按排,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阴阳的变化在不同形态时用两两相对的卦象显示阴阳的和谐平衡。(见八卦图)

和式太极拳以《周易》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象其形(圆),取其义(阴阳、五行、八卦),用其理(阴阳变易,五行生克,天人合一)。“近取诸身”,比附人体及拳势动作(见图)。即: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坎离,领落错震巽,迎抵推艮兑。开合、出入、领落、迎抵为八卦。圆、上下、进退为五行,合之为十三,故又称十三式。(详见第五章《总歌》点注)
和式太极拳以五行结合拳势,结合人体。在练法上要求以外五行带内五行,后由内五行之气而达于外。人的五脏、六腑归属五行为内五行。即: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六腑与五行相配分别为:小肠为火,胆为木,胃为土,大肠为金,膀胱为火(详见《九要论》第五)。以五行配拳势及动作为外五行。圆为丹田之居,为中,属土。迎、合属土。迎有主动之意为阳土,合有化收之意为阴土,迎、合的拳势动作气往下沉,收于气之囊,脾属土,主肉,肉为气之囊。丹田的鼓荡及迎、合的动作可补脾胃先天之气。上有扬伸之意,属火。下有抑曲之意为水,出为火,入为水,两仪的上下运动及呼吸调息有助于心肾二气相交,并促使小肠的蠕动。以利对谷物之精的吸收来滋养心肾之气。进为金,退为木,开、抵为金,领落为木。进、开、抵的拳势动作有益于肺活量的增大及大肠功能的改善。退、领、落的拳势动作有曲直之形,有助肝胆功能的增强。五行为阴阳之质,阴阳为五行之气,气非质不应,质非气不生。和式太极拳由五行之气合而为一,以心行气,统乎全身,气到势随,形到气力至。即由外带内,周身顺遂圆转,由内达外,阴阳变易莫测。

和式太极拳依吐纳导引及经络学说,拳架功法全借后天之形。呼吸开合纯任自然,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以直养,使精气神一元化。行拳走势柔活均匀,舒筋活络,以收劳而不极,摇而谷气消,血脉通畅,祛除疾病,养生延年的功效。练拳时间顺应经脉流注对调养脏腑功能有益。如寅时为手太阴经流注肺脏,此时练功对调整肺功能最有效。子时为足少阳经流注胆脏,此时练功对调整肝胆功能最有效。余此类推。顺应天时,使自然阴阳与人体阴阳互补,天人合一,收行功最佳效果,故《太极拳要论》中说:“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

技法上遵循轻灵圆活,人刚我柔,后发先至,四两拔千斤的原则,合“无为无不为”,“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家哲理。

和式太极拳的编排体用一致。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拳架怎样练,推手就怎样用。推手又可检验拳架是否正确实用,也是走向散手的过渡阶段,是练习沾粘连随,过劲借力的训练方法。盘架功夫的积累是提高推手,散手技法的本源。

二、顺

和氏家传老谱对顺的论述有:

(1)招法内劲圆为宗,顺遂轻灵刚柔用。
(2)习拳之道多留心,神敛体松法自然。

(3)以心行气,务令顺遂。

(4)顺项贯顶两膀松。

(5)我顺人背谓之粘。

(6)用劲自然。

(7)顺来横挡顺着进,横来顺挡顺着进。

以上拳论论述了太极拳顺遂自然的重要性。和式太极拳拳架动作要求顺身、顺腿、顺手、顺脚。手去身顺之去,腿去脚顺着去,顺脚时以后脚跟为轴,摆脚尖随势而动。形顺气自顺,气顺周身顺遂。气以直养,经脉畅通,自可达到健身与养生的效果。顺者,通达自然。和式太极拳的行功走架又叫“耍拳”。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的自然之态跃然眼前。走架时着势自然圆活,神意活泼自然,呼吸自然顺畅。姿势动作合乎自然。人出生后,先天的自然行为不断丧失,违背自然的后天行为不断增加,常导致疾病产生。在拳法中表现为形、神、气、力配合无序,甚至不知配合,尚后天拙力,动作僵滞。例如:人体脊柱的先天状态并无弯曲,后天违背自然不良行为的增加,致使常有颈椎,腰椎疾病发生。和式太极拳要求腰脊中正,以后天之法使其回归先天自然状态。手法以自然侧立掌为主,(俗称半阳半阴),走架时手掌不故意翻转。在松柔状态下,掌随手臂走圆自然形成内旋或外旋。手与小臂成直,不能坐腕、折腕。手腕不顺则气血不畅,气力不达掌指。身法中正自然,有助气沉丹田,能练丹田先天之气,也是太极拳健身养生之道。身体正直,劲力上下通达,气血顺畅,且不可翻臀塌腰,坐胯拧腰及前俯后仰,违太极拳自然之理。和式太极拳又称“尺寸架”。“尺寸”是规矩,规矩就是自然。太极拳练习时要求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贪不欠,气以直养等规矩和法则,就是依自然之理为根本。和式太极拳教学时的“捏架”就是对人体各骨节位置状态的有序摆放及认筋识穴,使身体处于顺遂自然的最佳状态。在技法上以顺制逆,我顺人背,避实击虚,以求四两拔千斤的最省力的技击效果。

三、中

和氏家传老谱对中的论述有:

①去不贪不欠,不即不离。

②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③身法以中平为宜,以正直为妙。

④腰脊中正顶劲领。

⑤尾闾中正神贯顶。

⑥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⑦用功时身法要像太极图中的子午线那样垂直中正。

⑧脚踏中门抢中位,就是神仙也难防。

以上的论述都强调了中正。居中则能正。和式太极拳行拳作势要求身体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上自百会下至会阴形成一条直线。和式太极拳素有耍拳如坐轿之说,不论拳势的进退侧移,身体始终像静坐一样端正不偏。人体的脊柱有三个生理弯曲,即颈部、腰部、骶尾部。通过背部及躯干部的肌群调节,即虚领顶劲,下颏内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裆,使脊柱弯曲减小或消失,从而使身体中正。脊椎中正时,各椎体关节间隙受力均匀,不易受损伤,并使脊髓神经得到有益锻炼。脊柱正直则腰轴旋转灵活,脊椎成反弓,使脊柱成为劲力之源。意念守中是和式太极拳的心法。走架时用意使动作规矩端正,不贪不欠,轻灵圆活。拳架为意念的载体,通过盘架来强化大脑皮层运动中枢对拳架动作的感知,这种感知的积累形成下意识的本能反应。拳谚说:“拳打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强调了练习拳架对意识锻炼的重要性。用意不是故意,和式太极拳练习时要求松神凝神,心平气和,意念守中,本心与意念抱元守一。心动意出,意动形随,意到劲到。意念要自然,耍拳时不要存如何打人之意。《耍拳论》中说:“此拳由起步学习,至精气神一元化,始终要求自然,松柔,轻灵,像顽童玩耍那样随便,不要用意,使气,更不可显示发劲。”前辈名师庆喜公在教拳时要求学生的拳架功夫没有达到自然圆转的阶段,不能学推手练技击,就是怕影响意念守中的锻炼。心贵静,意守中,遇敌攻击时,反应时间最短,是太极拳后发先至的基础,也是意念的自然状态。若意不能守中,心则不能静,在形则有贪欠偏倚之弊,在用则有呆滞不活之病。自然而然练就的技法,用时才可达到应物自然的无意识状态。行拳走势,起于中,落于中,攻于中,守于中,守己在中,取彼也在中。占居中央之地,就掌握了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转换灵活,故和式太极拳把中正放在重要地位。

四、平

和氏家传老谱对平的论述有:

①运动时以手平衡姿势运转。

②(身法)以中平为宜。

③耍拳宜心平气和,松身敛神。
④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

从以上拳论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强调了阴阳平衡,身体平稳,心平气和。和式太极拳走架时两手之间,两脚之间,手脚之间,身手之间似有无形绳线牵拉,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即练架有绳,或称挂线)。动作以圆或弧线的形态使身体的左右、上下、内外协调运转,使拳架动作紧凑圆活,形成身体各部位运动时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此消彼长,和谐妙合的动态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正常的生命现象和生理功能,是人体各部分脏腑器官功能保持平衡,同时与外界物质交换也得到平衡,心情平和愉快的结果。《医易文》中说:“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和式太极拳在走架时动作和缓均匀,心平气和,呼吸自然,阴阳无偏,使气血,脏腑,经络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身疗病及养生的目的。和式太极拳练习时两肩要平,头顶要平,心要平。心平则气和,气和身自平稳,身不散乱。

五、轻

和氏家传老谱对轻的论述有:

①      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

②      手要急,足要轻,把势走动如猫行。

③      而足以为用,也必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莫测。

④      起手要轻,不可使气,手中之力仅能领起手与臂而已。

⑤      一举步周身俱要轻灵。

⑥ 举步轻灵神内敛。

⑦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悬。

以上拳论都注重和涉及到轻。《耍拳解》中说:“轻,极轻,极轻则极灵,用气则滞。学者用功,身法运转要像三尺罗衣挂在无影树上,在空中迎风飘荡那么轻灵自然,此喻甚当,应切切深思”。轻则灵,心静意灵,表现出身体的轻灵。灵则巧,步子轻灵则进退自如。身法轻灵则转侧纵横无不随心。起手轻灵,则听劲如称之准确,加一羽落一蝇就会随机而动。轻巧灵便才能步入人不知我,我独知人,随心所欲的境界。太极拳轻灵柔和的运动使身体各部分协调均衡,故太极拳能调养气血,陶冶性情,达到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气血流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六、柔

和氏家传老谱对柔的论述有:

①彼刚攻而以柔应。
②极柔极刚极虚灵。

③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

④人刚我柔谓之走。

以上拳论强调了柔是刚的基础,柔又能克刚。《耍拳解》中说:“柔者何也?柔,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初习者要明松柔之含义,身体须开展放大,不放大达不到柔的目的。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功成后的自然表现,非勉强可为之,极柔必至极刚的自然辩证结果。若初习者即求柔中之刚,则是错误的。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也。勉强得来之刚,也不外后天之力。此“刚”不过是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断,非真刚也。”和式太极拳由松入柔。柔不是目的,是走劲化力的手段,柔中求刚是目的。和式太极拳通过松柔自然的盘架,除去后天拙力,从而生出自然之劲,这是化僵为柔,积柔成刚。这种刚是“千锤百炼化作绕指柔。”的韧性刚劲。有心求柔,无意得刚正是太极拳无为之为的辩证结果。初步学习认为柔中有刚,那是错误的。柔中求得的刚是亦刚亦柔,能刚能柔,刚柔相济,内外兼修。

七、圆

和氏家传老谱对圆的论述有:

①一圆即太极。

②练劲圆转。

③浑身一气如轮子圆活。

④招法内劲圆为宗。

⑤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

⑥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从以上拳论看出,圆是太极之象,圆是活的基础。和式太极拳素有“圈太极”、“步活圈圆”的说法。行拳走势,以圆为宗,手划圆,身行圆,步走圆,内劲圆转。周身协调配合,肩肘手,胯膝足,躯干都做圆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形成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圆转连贯,“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一圆之中八门劲力俱全,圆是化打合一的最佳运动形式。太极拳轻灵圆活的运动方式,是四两拔千斤,以柔克刚技击方法的基础。通过正确的锻炼,形成内外合一,即成“浑圆一漾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

八、活

和氏家传老谱对活的论述有:

①浑身一气如轮子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

②力不可过,过则硬,则不灵活。

③拳手要活,不活则不快,脚手要活,不活则担险。

④身如活蛇,击首尾应,击尾首应。

⑤盖身不灵则无以为措手之地,而手不敏亦无以为动身之处。

⑥由己则滞,从人则活。

⑦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

⑧精明乖巧,全在于活,能去能就,能刚能柔,能进能退。

⑨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以上拳论都强调了活的重要性。太极拳的论述中多灵活、圆活、柔活并用。和式太极拳轻、灵、圆、顺的特点形成了活泼自然的特色。用意则活,用力则滞,神意活泼,手足灵活。和式太极拳步法灵活,进必跟,退必随,步运身行,能进能退,身自灵活。松关节,柔经络,使周身四大节,八小节节节贯穿,曲伸折叠灵活自如。故活在意,活在步,活在节。身灵手敏,活泼自然,沾连粘随,急应缓随,毫无滞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