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之价值

提到中国武术,必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等定语,我本人从事武术宣传工作近十年,对此亦是体会颇深。对武术涉之愈深,愈感武术不愧“中华之瑰宝”。

武术发展到今天,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但是武术的社会价值究竟体现在哪一方面,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武术是健身之术。很多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发展到今天,其主要的社会价值已转为健身。这令一些传统武术家大为不满,他们坚持武术之本就是技击,失却技击,武术不称其为武术,老祖宗就是这么教的,什么时候也不能变。

我认为无论是健身还是技击,都不是武术在当今社会中突出的特有价值:健身的项目很多,跑步、登山、游泳等同样可以健身;技击功夫再高,能挡得住一颗枪子吗?

武术一个重要的价值长时期被忽视了——在振奋国民精神上的价值。

近读温力先生的《中国武术概论》,提到“在清末民初,中国流行着一种‘军国主义’,提倡‘尚武精神’,希望做到‘全民皆兵’。梁启超在《新民说:尚武篇》中认为中国两千多年来的教育一种最大的缺点就是‘重文轻武’,致使‘武事废堕,民气柔靡’。他警告说:‘如果还不注意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则立赢羊于群虎之间,更何术以免其吞噬也?’张之江先生亦说过:‘历考我国积弱的缺点,就误在重文轻武这四个字上。把堂堂的国民几乎全变成了病汉。一’所以张之江先生极力推动中央国术馆的成立。武术曾经叫做国术,既叫国术,想是与“国”之兴衰连在一起。那时的武术是被寄予了“强国强种”的重任的。然而单靠练武是救不了国的。中国的武术有点走偏,武术界大都是强调我的拳法如何能致人死地,“一招必杀”的宣传随处可见。其实我们社会需要的不是“一招必杀”,而是霍元甲、黄飞鸿这样的精神偶像。虽然温力先生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更是受到了重视,多年来武术教材始终是各级学校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之一,在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和增强学生体质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举国上下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历史大潮中,练习武术对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我认为这只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武术的作用。现在的武术教材究竟能在“提高民族自信心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上起到多少作用,很值得怀疑。我们的物质是丰富了,国力是增强了,在世界上的地位是提高了,但是我们的精神又怎样呢?去年我在参加全国武术功力大赛期间去顺德参观李小龙纪念馆,李小龙之所以多年来仍受到人们追捧,我想并不在于他的功夫有多强,而在于某种意义上他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然而就在去“看望”这么一个精神偶像的路上,一个体育学院的教师却发着完全没有精神的议论:“现在如果美国人打进来,谁会为国家拼命?”我大为不悦,马上反应:“我会!”一个从事高等教育的武术工作者尚有如此念头,不仅是武术教育的失败,更是教育的失败。

2004年4月3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中国武术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课题组,编制武术教材,据说已经调动了一百多个教授、专家。我们希望新的教材真正能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上起到作用,而不是让学生们只是学习几个套路、几个拿法……

武术对学校教育的渗透不应只停留在体育课上,品德教育课、文化课完全可以有武术的内容。霍元甲不应该只是出现在影视作品里。武术有很深的文化内涵,在全世界大兴中国文化热的时候,在《弟子规》《论语》等成为学生们的热门诵读篇目时,王宗岳的充满哲理、颇为大气的《太极拳论》为什么不能在国文中占有一席之地呢?

近来在海口参加第二届世界太极拳健康大会,期间召集了一些当地武术界的人士探讨《中华武术》杂志的发展问题。一个叫柯小童的小伙子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在海口开了一家跆拳道馆,很火。练的是跆拳道,但做人教的是中国传统的东西,他的学员必须背诵《弟子规》,小学员迟到,不允许找理由:“我告诉他们,错了就是错了,没有任何理由,让他们从小就要懂得勇于承担责任。”这样的教育有几个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过来?我们的一些武术培训班,有多少注重责任教育的?柯小童建议《中华武术》专门开设一个有关武德教育的栏目,得到大家一致赞成。拿现在的武术界来说,本来武术最讲武德,但是现在的武术界武德方面的反面教材倒是不少。

所以,武术不能只讲“尚武”,不讲“精神”。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