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书文八极拳之思辨

一、前言──思考与探索
民国七十二年初,我有幸正式拜在刘师云樵﹙西元一九○九~一九九二年﹚门下,习练武术技艺,尤以八极拳为重心。二十年餘,习练八极拳不曾间断,而伴随著肢体的操作,对於八极拳的思考与探索,更是未曾停歇。其间一度陷入困顿,甚至质疑:源自李公书文一脉传承下来的八极拳有用吗?
直到几年前,我终於豁然开朗,李公书文系统八极拳的精妙之处。探索过程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来自重练大枪及八极棍,从枪法及棍法再回头看八极拳,突然了解到李公晚年所授八极拳与早年差异如此之大,可能因为受枪法「中间一线」、棍法「身法一片」「上步用法」的影响,趋於简单、刚猛。

第二个重要的发现,则来自研读武术相关古籍。《拳经拳法备要》﹙清朝张孔昭著﹚一书,谈及练力、出步、身法、练法等,以及各式手绘图的名称、註解,与刘师所传授八极拳大致雷同,令我惊讶不已。《萇氏武技全书》﹙清朝萇乃周著﹚一书,论「二十四字偏势」,也与刘师的八极拳极为相像。后来看到《武编》﹙明朝唐顺之著﹚及《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明朝戚继光著﹚对拳的论述,也符合刘师八极拳之架构。在时空背景及渊源都差异极大的情况下,不同的拳种竟然可以如此神似,这让我对八极拳的「寻根探源」,有了确认、篤定的欣喜结果。
二、大枪之於八极拳
坊间一般对八极拳的论述中,都会提及歷代八极拳名师精於大枪术,而且都以大枪服人,近代李公书文可说是其中之最。河北省沧县誌对李公书文﹙一八六四年~一九三四年﹚的叙述:「本农家子弟,自幼从近邻孟村金殿陞先生习练八极拳及大枪术,后参研劈掛掌,将此艺融贯,相得益彰。而大枪之术,尤为精绝,所向无敌,武术界尊之曰:『神枪李』。」

清末民初武术名家马凤图﹙一八八八〜一九七三年﹚之子马明达著有《说剑丛稿》,〈卷六〉中提及一九一○年马凤图在天津创「中华武士会」,藉以团结武林人士,发展反清力量。「形意名家李存义先生也概然参与,李先生率郝恩光等一大批弟子蒞津,声势蔚为壮观。先父折衝尊俎,协调歧义,请来李书文先生,李先生带著张德忠、霍殿阁、崔长友、王金等一群高学子弟到来,气派不输于李存义。」
「武士会成立之日,李下场先扎了几趟枪,进进退退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