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太极拳的[中]

太极拳要领中经常提到“中”,如“立身中正安舒”,“闪开正中得侧中”,“搂膝拗步斜中找”,“退步跨虎闪正中”等,可见在演练太极拳时,“中”是非常重要的,但系统地研谈“中”的资料很少,笔者结合自己习拳的体会,谈谈对“中”的理解。

“中”即人体的中心轴线,处于头顶百汇穴至会阴向下延伸直至地面的连线,中轴线能否保持中正是衡量—个人身法好坏的重要标志,正如树的躯干歪曲肯定不是一棵成才树一样。—卜面拟就守中、用中、取小、人中等几个方面来谈。

守中,立身之本

守中,即:守护自己的中线,中线不失视为不败。据传杨澄甫先师之子杨守中的取名即来源于此。在拳架小:卜线不能歪斜,在交手中要采用侧闪、后撤等整体移位方式保持中线不失,举三例说明:

1.假设敌方以右拳迎面击我中线部位,我当乘其力已出未到之际,左脚速向白身左侧移动半步,右脚紧跟十步,避开其锋芒以护中线。应用此方法,关键在于移动时掌握火候,倘若敌方拳脚未到我即躲闪,敌力呗fj必因之而变化,倘若躲闪过迟,则必被击中,太极拳搏击的特点与妙境往往在于不早不晚,恰到好处,当,这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2.假设敌方以双手摆拳击我左右耳门或左右双肩,我迅速退步抽身避开敌之锋芒,退步不可直退,先左后右,上下一致,倘若两腿动作慢而上身动作快,必然形成上体后仰之状,虽未被击中,亦将中心暴露与丢失,处于此境地最易为敌乘隙而人。
3.正确的间架即守中之势,全身各部位以中线为轴,上下—致,内外合一。例如太极拳的“懒扎衣”左右式,左手上抬,左脚在前,右手在后,成丁八步,两掌侧立相向,五指撑开,身体成斜面,两手各有分工,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两手各护身体半面,兼护中线,可护可打,攻守得当。攻守中掌握分’寸,不温不火,无过不及,打即是化,化即是打,前后左右,反转照应,退即是进,进即是退,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

用中,发力之理

用中,就是力从中线发与化,以中线为全身合力之轴线,调集各部位之力集中于中线,并由中线处发动,由身体某一部位发出,这样的力为整体力。在推手与散打中,一切力,不论是开、合、刚、柔、惊、弹、抖,螺旋,爆炸等力皆以中为基础,尽量向中心靠拢。

如搬拦锤,先将手拉到腰胯旁,然后脚蹬地,由中线向前出击。有些出击的动作虽未向中线靠拢,但并未脱离中线制约,比如“双峰贯耳”。

例如,敌方以重拳击,我以手接住敌手,点上一紧,随即一松,卸敌于瞬间,闪开正中得横中,即我占磨脐,他占磨盘。

假设与敌方推手,他单手按在我胸上,向前发力,欲将我推出,乘其力已㈩尚未全部到达时,我中线带动身体向一侧折叠,使其力落空,随即粘着发向敌方。中线的应用力·式多种多样,八须在练功时,时常想着中线,闩久自见成效。

取中,破敌之术

前面说过中线是人身力量最易集结之处,但也是最脆弱最易受打击之处,打击敌方中心,既可使敌方受创又可以破坏其身体平衡,把中线作为打击目标,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取中的力‘式有许多种,既可取正中,也可取侧中,还可取后中等。如手臂劈击头顶,直击面部胸窝,横勾耳门,脚踢裆腹。倘若处于敌方一侧,可打击其大臂外侧,软肋外侧,若处寸:敌后背,可打击其侧后脑、颈部脊椎、尾骨。但是在实战时,敌我都在运动中,动作态势瞬息万变,欲盯一处出手实为不易,故在搏斗中不考虑我打击具体部位,只须向其中线位置进击便可以了。

入中,取胜之道

人中,是步踏敌方中门,进步夺位,城池掠地。在推手与散手中,我突然顺势进步,一脚穿裆,另一脚紧随其后立于敌方中门之处,敌无立足之地,身体必然跌出。假设推手时,敌双手按我胸部,我两手从下向上将敌棚化,使其落空,随即我一脚步踏中门,穿裆夺位,将其发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