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传太极拳架和藏谱引发的遐思

日前,河南省温县赵堡镇和有禄先生来电告知,他以家传拳架及藏谱为基础,结合自身习传拳技的心得体会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将在近期内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我为和先生高兴,也为太极拳的发展高兴。乘兴随笔,写出初识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时的一些感想,权作回应有禄先生的邀序之作。

1991年11月中旬,我专程到河南省温县赵堡镇考察,了解当地太极拳的发展状况和历史沿革。此行给我留下了诸多记忆:与赵堡太极拳研究会的同仁座谈,走访太极拳名家之后和有关人士,向太极拳传人求教,抄录和复印太极拳谱抄本;还得和有禄先生引导,游永安寺遗址,访小留庄村民,观看有禄弟兄演练祖传拳技和推手过招,翻阅有禄先生收藏的拳谱和族谱;夜宿关帝庙改建成的集市客店,窗破风凌、被寒灯昏;……。经过几天的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人情、拳架着法、各家谈论、多种抄本,渐渐地汇聚一块,相互比较、互相融通,理清了一些思路,也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初次见识的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引起了我的关注。

和氏家传拳架之所以值得关注,是拳技的传承性告诉人们的常识。从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镇的发展沿革看,人们习惯于将本镇陈清平(1795—1868)传留的拳架,称为太极拳赵堡架(赵堡街架),也称为赵堡太极拳。现今传习此系拳架者,其师承多能叙至和有禄的曾祖父和庆喜(1857—1936)先生。庆喜拳技经其父润芝(1836-1916)得自祖父和兆元(1810-1890)。和兆元师从邻里陈清平,是清平门下的大弟子。鉴于这种传承关系,不少传习者将源自和氏家传拳架的练法体系称为“和式太极拳”。不言而喻,要推敲此系拳架规格、研究此系拳架的变化、比较不同传人的拳法特色,都不能忽略对和氏家传拳架和拳理的研习。

和有禄先生收藏的拳谱,既有和氏先辈的手迹,也有陈沟早年拳家的墨宝,还有近些年才用钢笔杂录的他家拳论、歌诀。这些藏谱,同样因其传承性受到人们关注,而且还因其包含有太极拳其他各式谱本中罕见的拳论更值得同好们关注。概言之,其中有的拳论是从同源拳种中承袭而来的,有的是从异源拳种处借而来的,有的是继传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体悟出来的,也有一些是将前三者融会贯通整合而成的。有禄先生将这些藏谱,进行整理、点注,一一明其来历,收入此书。不仅为太极拳传习者提供了指导实践的理论参照,也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了难得的研究素材。
伴谁着对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的关注,萌生了一些离了“引子”就不可能出现的思考。就拳架而言,和氏家传拳架的劲力,较近邻陈沟的陈式拳架显得柔和;其动作幅度,不如发祥于北京的杨式拳架那般宽舒,也不象崛起于永年的武式拳架那样紧凑,亦不似后起的孙式拳架那么灵巧,……。似乎,和式拳架在与太极拳各式拳架的劲力刚柔和幅度大小的比较中,处于一种“居中”状态。那么,这一居中架式,是整个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中间” 架式呢?还是在琢磨各式拳架特点后融合出的一种“适中”架式呢?

就和氏藏谱而言,该系拳谱中为什么将《九要论》列为重要篇章?进而问之,和有禄注《九要论》云:“在赵堡拳界有东头《九要》,西头《十章》的说法。”陈家沟与赵堡西头近邻,陈鑫手抄的《三三拳谱》中包罗有《十要》(十章),却未将其列入太极拳谱,为什么?

就和传拳语而言,为什么既有“要啥给啥”、“不贪不欠”这类能在太极拳经典拳论中找到相通文词的拳语(与此二语对应者为:“舍己从人”、“随屈就伸、沾连粘随” );又有者“差米填豆”、“彼无力,我亦有力”这类与太极拳经典拳论相悖的用语(与此二语相悖者为“无过不及”、“彼无力,我亦无力”)?此外,“引进落空”是太极拳经典拳论中颇为常见的用语,和氏墨迹却写为“引净落空”?等等。进而思之,前者似乎是太极拳经典著作的素材,又象是对太极拳经典著作的阐释;后者似乎是对太极拳技法要诀的另样理解,或说是对太极拳经典拳诀的勘校。
我对和氏家传拳架及藏谱的关注,远达不到“专注”的程度。由此引发的思考,也离“深刻”甚远。如果多一点关注,多一点思考,一定会有更多的收益。

总而言之,和有禄先生编著的《和式太极拳谱》,作为第一本由和氏后人整理并公开出版的专著,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和氏家传拳架的本来面目与和藏拳谱的内容,不仅是习练太极拳赵堡架的好教材,也是进行太极拳专项研究和对武术进行宏观研究的难得资料。《和式太极拳谱》一书,必将为太极拳的普及与提高,为太极拳研究的深入作出积极的奉献。

康戈武时任: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
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际武术联合会传统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