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拳时所见所想

“养生功”的用处

不久前的郑州之行,在陈正雷老师处得其编著的《养生功》一书,读后,备觉此书极具价值。其不但详尽地介绍了单势训练,更能指导我如何有针对性地授拳,使我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太极拳健身的认识。

学员中40岁以下的,大脑协调四肢的能力很好;40~55岁稍差:55岁以上较差。同年龄段,女性要好于男性。例如,“揽扎衣”要求开步右脚擦地与两手臂交叉要一致。年龄大的人多数协调不好,无法做到同时手到脚到;还有“倒卷肱”,该动作看似简单,可做好也很难。尤其年龄大者,不易使肢体同步运行。所以这样的动作,如果让老年人常做,会对大脑的微循环有好处,可以激活衰老的脑神经细胞,像这样有针对性的单势训练怎能不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呢?

有一个警察由于工作压力大,不到40岁了就觉得性欲减退。在我处学太极拳,因工作忙,平时练习套路机会少,我就让他多练缠丝功。当初只是为了帮助他理解陈式太极拳的特点,为以后有机会练好套路打基础。有一天,他兴奋地谈到练拳,道出自己深有体会,并有趣地说:“我得对身体有很大的改善,睡觉睡得好了,并且每早都是‘小弟弟’直起腰板把我叫醒,学拳之前没有过……”大家都大笑不止。回来我就想原因。缠丝功动作以腰领劲,螺旋缠绕,再加上腹式呼吸,膈肌上下移动,对肾脏及胸腹部其他器官起到按摩作用,并加强了各脏器的血液循环,使各器官功能得以增强。

一位女教师,4l岁,患有肩周炎,上课往黑板上写字要用左手托着右臂来写。练一年拳就全好了,一问也是常做缠丝功。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教拳过程中遇到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学习养生功的知识,并需要有懂得医学的专业人员来对太极拳在防病、治病方面,做进一步的认真仔细地研究,并上升到理论,再用理论指导人们科学地练拳健身。

传武者的无奈

当今,中国有太多的人对占用别人的时间心安理得。一些人往往认为,一个太极拳辅导员付出时间教拳是应当的,而其收取应得的报酬则是不当的。当一个人为水电费而黯然神伤时,为生活日夜奔波时,他如何能全心地去研究太极拳的真谛?如何能认真仔细地授拳呢?所以多数习拳者也只能学到一些架势而已。

一个商家做生意,肯定是哪里有市场、哪里有需求就要到哪里去做。在对待武术方面,外国人就不同,占用别人的时间理所当然要付劳务费,所以很多武术名家都去了国外。一个是为了传播和推广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再一个也是不可否认地为了自己的生存。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我们在给人家扣一顶不爱国、不爱民族的大帽子时,应该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给予人家了什么呢?传习武术是一个口传身授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过程,即使宗师们给我们留下“秘笈”也形同天书;即使后人忍饥挨饿研学下来,也将失去本来之味道。在这种环境下,武术家们及武术传播者是很无奈的。一方面担心祖宗传下来的宝贵遗产到这一代失传,如今,国人重文轻武,武术家们很难找到适合的学生,有的很有天赋,却因条件限制无缘更深地学习武术,有条件者里又少有天资的学员;另一方面,大多数武术从业者单靠传习武术是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的,更不用谈什么发家了。就连我教太极拳,家人、朋友都问我:“能赚到钱吗?”甚至说我不务正业……我深得太极拳对身体的好处,很想让周围人也学到并受益,可无奈的是,我总不能让家人都不吃不喝来陪我潜心钻研并传习太极拳吧?这是现实。
武术应该说在人类产生时就有了,可发展到今天尚没有一个传习武术的人成为富翁。追求最高境界以达绝顶是每个习拳者的内动力,但如果没有生活来源,内动力也就失去了基础。没有基础,武术如何发展?太极拳对人们健身、防病、治病的效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遇到意志不坚者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并且一些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得病时治病,无病时不知道防病健身。因此要想把太极拳做成大产业,还有一段很漫长的路。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