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认太极拳之松
太极拳的放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身上换劲的过程是从僵劲到柔劲,然后由柔劲到轻劲,再由轻劲到虚灵劲,虚灵至极则成虚无。从某个角度讲,评论一个人的太极拳功夫高低,首先要看他放松的功夫如何。没有松柔,就没有太极拳特有的内涵与味道。根据本人几年的观察,发现相当部分的太极拳爱好者对放松的看法和体认各自不同,有的太极拳爱好者甚至练了十几年的拳,也只是练了一个假松假柔,太极拳功夫一直上不了层次。为了有助于太极拳爱好者明辨与体认各个层次的放松,我把名家名师有关太极拳放松的理论和自己的体认,整理如下,供同道拳友参考研练。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笔者注:松而能沉,沉而脚下有根是真松;否则,所谓沉而脚下无根是假松。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下蹲;只有松开腹股沟,塌腰松胯,脚底受力,才是松沉而脚下生根)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沉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地踏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全身各部如松得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感无比……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笔者注:打人不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只在对方浅表皮肉上起作用,击点较大而压强较小,穿透力浅,对方只感到表面皮肉有点痛;如打人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震过对方皮肉而透入骨里,击点较小而压强较大,穿透力深,如同铁棒敲击让对方痛入骨髓。)”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B,寸-T-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美国的施一镌史密施先生请教郑曼青时问:“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郑曼青是这样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地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郑曼青大师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他有一次问大师如何松法和松到什么程度,郑曼青回答说:“要松到什么程度呢7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他的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会自己跌成重伤。我打人家呢7我会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
1980年,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在上海授拳讲课时说:“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Jr的……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耕飘起来了……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笔者注:意想两手掌的中指尖松到地面。)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起实现,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滞’。”杨式太极拳名家蒋玉堃说:“沉肩是松开肩头,又称松肩,使肩胛三头肌出现一个低洼,能稳妥地安放一个鸡蛋。这个标;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是能达到的…..c松腰’两字的提法比较笼统,应该是‘松腰肌,。因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经,能够自我控制,腰椎骨则不能。而单独松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时放松的条件下,腰肌才能放松。
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说:“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时期感到不得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艰难。待内气贯足之后,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在运用ra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lm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在《也谈太极拳的松肩》一文中说:“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像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至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虚实变换的需要。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在许多场合还有助于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师郝明之说:“在起势两手下落时,一是两臂有类似蚂蚁爬动感觉到达手掌和手指,或有胀、麻、热的感觉。(笔者注:每个人对气的感觉可能都会有点差别,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气感来去自由,你静静的练拳就好了。)二是两臂左右滑动或上下起伏时,好似扯着皮筋,有对拉黏连的感觉。三是感觉好似有水的阻力和浮力,如在水中游泳般两臂来回摆动,犹如在水里按着葫芦,下按时有项力,拾手时向上浮起。四是如在闷热无风的夏天,穿短袖衣练拳时,两臂左右摆动或ZT起伏,能感到有丝丝凉风的阻力。”同时郝明之还客观地指出:“有的人练拳练了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浑身都是硬劲、拙劲、僵劲。有的只感觉到手麻、手胀、手热,其他的感觉都没有,那是还没有松开或松得不够,我认为这是由于传授不明,或是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1993年,我在成都体育场看恩师林墨根先生演练拳架,他老人家盘拳有如流水行云连绵不断,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盘石。他越练越神采奕奕,面部、手掌越练越红,尤其是手掌又红又胀。过后我问林老师:手掌为何变得这样红?老人家回答:是练拳时周身松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使经脉通畅、气血流行无阻所致。我征得林老师的同意,用手抚--下他示范松腰塌胯发劲时骨筋、皮肉的变化,体认他动作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皮肉松开坠落、筋和骨松开与虚实变化的具体状态。不少太极拳师用类似动作发劲时,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的皮肉是紧张结实的,或是虽然皮肉不是紧张结实,但没有松开坠落感,原因是他们动作时不够松,内劲不足,拙力较大。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师何俊龙说:“松静则皮肤、血管与全身肌肉极舒展,而使汗腺的分泌排泄顺畅,使体内的呼吸与循环、传导与蒸发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在夏天习练时越练越凉爽的感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如练的炎热拳时做到心静体松,静则生阴,故有阴阳协调,所以自然凉爽。
吴式太极拳名家祝大彤在谈到周身松柔的检查时说:“练拳行功两脚有腾虚的感觉,两手不管虚实手均有扶物感……对方摸你,在接触前对方面前空间有阻力感,呼吸略有憋闷,接触后对方脚下站立不稳……如何检查你的太极松柔圆活性呢?假如你的关节被对方拿,止La.1-常人的反应是以力反抗或逃跑。如果被对方拿住,逃跑是不可能的,反抗也是无益的,你只有按对方的意志,或蹲、或跑、或倒、或弯腰认输,任何用力于事无补。而太极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可以解困。解困的方法是你成年累月、一秒一分地修炼,从脚到手大小关节一节一节地松……请一位同道好友对你推、拉听劲,一切来力都作用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的周身上下内外仍处于僵紧的状态,说明你还须在拳法上去修炼。修炼一段时间后,双方各扳对方的反关节,如果所用的劲力在对方关节部位失效,证明你的周身具备了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祝大彤在谈到如何检验松肩时说:“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一只胳膊,往上托举对方的肩。如果对方的肩上去了,他也随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他的肩未放松。如果你用力却端不起对方的臂,而且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他是以本力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自己有上浮感,脚下也漂浮不稳,就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有位太极拳明师在《如何松开肩关节》一文中有位太极拳名师在说:<<>
吴式太极拳名师马多瑞在《吴式太极拳之“松”》一文中说:“很多人在盘架子时还能松下来,但与别人搭手时,对方一问劲,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顶,然后再放松,岂不知这一顶已犯了大忌,这就是假松。还有的教太极推手的书上讲‘接手先微微用力搠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如此接手虽不算妙手,却也可以获胜。若遇高手,你微棚之时,对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内,你哪还有走化的余地。照此练下去,最终也只能练个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应该是问不出项劲的,而是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当对手用力时能不顶、能在不破坏松的状态下将对手化开,就算有了进步。但遇到更强大一些的对手,其意先透过你的层层防线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你又僵了,不能运转了,你就会前俯后仰、立脚不稳,此时你就要再松,要像一条装满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细很均匀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围越刺激越摇晃就越密实。练拳练到了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转时,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很多练习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虚领顶颈、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没有了。他们不寻查自身的毛病,却认为是松之过,便用力使僵劲想捞回来,在僵滞和散懈之间左8-摇摆,把握不住¨恰到好处、无过不及’的尺度,这就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难以致用的一大关口。”孙式太极拳名家支燮棠说:“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地站着,由另一个人将"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前一人仍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迎刃而解了么?”
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篇题目叫《松腰的故事》的趣文,文中说:某前辈虽然花了16年的工夫,但打起拳来还是感觉不大妥帖。一天他去问他的师父:“我这个劲怎么还不整呢?”老师父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来摸摸我的腰!”他一摸腰,发现师父的腰会动弹。“噢,原来是这个!”这位前辈恍然大悟,然后赶紧练习,只用了3天的时间腰就松开了。趣文的后面还说:“我曾经摸过一位功夫界前辈的腰,他的腰椎不但能前后鼓动,而且还能转动和蛹动,变化幅度之大令我吃惊。原作者:陈雄
杨式太极拳名家李雅轩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会沉下去,日久则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笔者注:松而能沉,沉而脚下有根是真松;否则,所谓沉而脚下无根是假松。用弯曲膝关节来降低下盘重心和身体高度的练法,不是松沉,而是下蹲;只有松开腹股沟,塌腰松胯,脚底受力,才是松沉而脚下生根)如感觉两臂、两手松软软、沉甸甸的,才是练对了。在这个时候,两脚两腿是很柔弹的,很扎实地踏在地面上,这样子才对……全身各部如松得均匀舒适了,便会感到掌心指肚之间发泡发胀,泡松松、胀鼓鼓的感觉,灵感无比……在练时,先将全身放松,尤其是两臂,要松得如绳拴在肩上一样,不可稍有拘束之力……找着要领之后,经常练习,不数月便两臂有松沉的感觉。两肩有些酸痛的情形,这倒是很自然的,以后拳意就会达到手上来了……打人不入内,是松的功夫不够,尚未松净。(笔者注:打人不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只在对方浅表皮肉上起作用,击点较大而压强较小,穿透力浅,对方只感到表面皮肉有点痛;如打人入内,就是说自己击打之劲力震过对方皮肉而透入骨里,击点较小而压强较大,穿透力深,如同铁棒敲击让对方痛入骨髓。)”杨式太极拳名家郑曼青说:“真松透了,手要提起来时都好像是很重的,身子在运动B,寸-T-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空气的阻力自己会感觉出来。”美国的施一镌史密施先生请教郑曼青时问:“在练拳时怎么能知道是不是已松?”郑曼青是这样回答的:“知不知道是主观的,而松不松是客观的。当一个人在练习整套拳架的过程中,其心灵完全不受外界的干扰,这便是求松的一个好的开始,但是这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你须踏踏实实地练。练完时你会筋疲力尽。当你的双肩觉得沉重时,你就知道这已是接近真松了。这是‘陆地游泳’的结果。”郑曼青大师有个叫龚作汉的学生,他有一次问大师如何松法和松到什么程度,郑曼青回答说:“要松到什么程度呢7人家打我,再有力量也到不了我身上,他的力量再大也没有用,都空掉了,甚至会自己跌成重伤。我打人家呢7我会把一个整个的人打出去好几丈外。”
1980年,武式太极拳名家郝少如在上海授拳讲课时说:“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Jr的……腹松也要通过腰,腹松可使身躯全部肌肉松。松即是沉,相对地讲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够沉降肌肉,就能有骨头包括脊骨的上升,骨头在肉的松沉的同时也耕飘起来了……再就空松二字来说,松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如以起势为例来说,起势时两手的意原在膝下,却可以一直到脚下。(笔者注:意想两手掌的中指尖松到地面。)空是拔两头,即意上升、气下沉,并不是空洞飘浮。空松一起实现,就可以‘气遍身躯不稍滞’。”杨式太极拳名家蒋玉堃说:“沉肩是松开肩头,又称松肩,使肩胛三头肌出现一个低洼,能稳妥地安放一个鸡蛋。这个标;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是能达到的…..c松腰’两字的提法比较笼统,应该是‘松腰肌,。因为腰部肌肉有司感神经,能够自我控制,腰椎骨则不能。而单独松腰又是做不到的,只有在胸肌、腹肌同时放松的条件下,腰肌才能放松。
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说:“真能进入腕部松开阶段,手腕会有较长一段时期感到不得力,甚至连提一暖瓶水亦觉艰难。待内气贯足之后,腕内劲不仅能恢复,还会比以前有所增强……在运用ra气使全身放松时,可以想象内气通过小腹,经两腿内侧微前下行,过内踝到达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腿外侧上引至两胯,并且以意导气,向四周散去,想象其形成一个直径约lm左右的气圈,胯在气圈之中,散的过程可以比喻为石头投入水中所形成的波纹逐渐散开。杨式太极拳名家林墨根在《也谈太极拳的松肩》一文中说:“在意念的引导下,让臂与肩像松脱开了似的。这样当身腰转动时,转动所产生的离心力去牵动手旋转;当身下沉时,地心吸引力去引动手沉降;当身腰前进或后退时,前进或后退的惯性带动手向前或移后,如此等等。需要提一下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应借助地对脚的反坐力,让这个反坐力由脚而腿而腰传递至手。身势的进退、升降、旋转均应如此,不然就会懈。要做到松而不懈,这是关键……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也是手(上肢)的虚实变换的需要。略微着意去松由实变虚的脚所对应的肩,在许多场合还有助于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名师郝明之说:“在起势两手下落时,一是两臂有类似蚂蚁爬动感觉到达手掌和手指,或有胀、麻、热的感觉。(笔者注:每个人对气的感觉可能都会有点差别,不要控制这些感觉,也不要强求,让气感来去自由,你静静的练拳就好了。)二是两臂左右滑动或上下起伏时,好似扯着皮筋,有对拉黏连的感觉。三是感觉好似有水的阻力和浮力,如在水中游泳般两臂来回摆动,犹如在水里按着葫芦,下按时有项力,拾手时向上浮起。四是如在闷热无风的夏天,穿短袖衣练拳时,两臂左右摆动或ZT起伏,能感到有丝丝凉风的阻力。”同时郝明之还客观地指出:“有的人练拳练了几年或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浑身都是硬劲、拙劲、僵劲。有的只感觉到手麻、手胀、手热,其他的感觉都没有,那是还没有松开或松得不够,我认为这是由于传授不明,或是锻炼不得法造成的。
1993年,我在成都体育场看恩师林墨根先生演练拳架,他老人家盘拳有如流水行云连绵不断,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如盘石。他越练越神采奕奕,面部、手掌越练越红,尤其是手掌又红又胀。过后我问林老师:手掌为何变得这样红?老人家回答:是练拳时周身松净,松得均匀,松得一致,使经脉通畅、气血流行无阻所致。我征得林老师的同意,用手抚--下他示范松腰塌胯发劲时骨筋、皮肉的变化,体认他动作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皮肉松开坠落、筋和骨松开与虚实变化的具体状态。不少太极拳师用类似动作发劲时,其腿部、臀部、腰背部、胸部的皮肉是紧张结实的,或是虽然皮肉不是紧张结实,但没有松开坠落感,原因是他们动作时不够松,内劲不足,拙力较大。
武当赵堡太极拳名师何俊龙说:“松静则皮肤、血管与全身肌肉极舒展,而使汗腺的分泌排泄顺畅,使体内的呼吸与循环、传导与蒸发有机地结合,从而达到在夏天习练时越练越凉爽的感觉。”从中医学角度来说,夏季属火,火气通于心,火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的负担。如练的炎热拳时做到心静体松,静则生阴,故有阴阳协调,所以自然凉爽。
吴式太极拳名家祝大彤在谈到周身松柔的检查时说:“练拳行功两脚有腾虚的感觉,两手不管虚实手均有扶物感……对方摸你,在接触前对方面前空间有阻力感,呼吸略有憋闷,接触后对方脚下站立不稳……如何检查你的太极松柔圆活性呢?假如你的关节被对方拿,止La.1-常人的反应是以力反抗或逃跑。如果被对方拿住,逃跑是不可能的,反抗也是无益的,你只有按对方的意志,或蹲、或跑、或倒、或弯腰认输,任何用力于事无补。而太极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可以解困。解困的方法是你成年累月、一秒一分地修炼,从脚到手大小关节一节一节地松……请一位同道好友对你推、拉听劲,一切来力都作用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的周身上下内外仍处于僵紧的状态,说明你还须在拳法上去修炼。修炼一段时间后,双方各扳对方的反关节,如果所用的劲力在对方关节部位失效,证明你的周身具备了阴阳变化中的灵活性。祝大彤在谈到如何检验松肩时说:“检验他人,请以两手抓住对方一只胳膊,往上托举对方的肩。如果对方的肩上去了,他也随你的端力往后仰,证明他的肩未放松。如果你用力却端不起对方的臂,而且此时你的脚很稳地站在地上,也证明对方的肩不松,他是以本力支撑着。如果端臂者端不动对方的臂,自己有上浮感,脚下也漂浮不稳,就证明对方的松功有一定修养。”有位太极拳明师在《如何松开肩关节》一文中有位太极拳名师在说:<<>
吴式太极拳名师马多瑞在《吴式太极拳之“松”》一文中说:“很多人在盘架子时还能松下来,但与别人搭手时,对方一问劲,自己先是本能地一顶,然后再放松,岂不知这一顶已犯了大忌,这就是假松。还有的教太极推手的书上讲‘接手先微微用力搠住,再行走化’,殊不知若是遇到水平低于自己的对手,如此接手虽不算妙手,却也可以获胜。若遇高手,你微棚之时,对方之意力已透你骨内,你哪还有走化的余地。照此练下去,最终也只能练个中等水平。真正的高手应该是问不出项劲的,而是避开锋头,在对手意力微弱的侧背将力填进去。当然这要练至知一指之虚实方可。这里主要是在说松,当对手用力时能不顶、能在不破坏松的状态下将对手化开,就算有了进步。但遇到更强大一些的对手,其意先透过你的层层防线直指你的重心,你松的功夫已不能承受其重力,你又僵了,不能运转了,你就会前俯后仰、立脚不稳,此时你就要再松,要像一条装满沙子的麻袋,沙子很细很均匀地自然向下松沉,周围越刺激越摇晃就越密实。练拳练到了承受来自各方面的重力仍能灵活运转时,就有了一定的内力了。很多练习推手者是一松就懈,虚领顶颈、节节贯串、支撑八面等等都没有了。他们不寻查自身的毛病,却认为是松之过,便用力使僵劲想捞回来,在僵滞和散懈之间左8-摇摆,把握不住¨恰到好处、无过不及’的尺度,这就是太极拳‘十年不出门’难以致用的一大关口。”孙式太极拳名家支燮棠说:“所以尚柔(不同于软),不尚刚强,要虚不要坚实。不妨作个试验,孰优孰劣当场分明。假使有一个人全身用力,又刚强又坚实地站着,由另一个人将"抱起来,这时就请记住他的体重。放下来后,前一人仍站着,此时一点不要用力,四肢软绵绵放松,两胯亦放松,两膝略弯,仍让前抱起的人将他抱起来,这时就可以辨别出来虚柔比刚实为重。而太极拳之所以主张要虚要柔的道理,不是就迎刃而解了么?”
我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一篇题目叫《松腰的故事》的趣文,文中说:某前辈虽然花了16年的工夫,但打起拳来还是感觉不大妥帖。一天他去问他的师父:“我这个劲怎么还不整呢?”老师父想了想说:“这样吧,你来摸摸我的腰!”他一摸腰,发现师父的腰会动弹。“噢,原来是这个!”这位前辈恍然大悟,然后赶紧练习,只用了3天的时间腰就松开了。趣文的后面还说:“我曾经摸过一位功夫界前辈的腰,他的腰椎不但能前后鼓动,而且还能转动和蛹动,变化幅度之大令我吃惊。原作者:陈雄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