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间文化的文艺表演,如舞狮子、踩高跷等,传承千年不衰
中国传统民间文艺表演节目丰富,许多传承千年以上,特别在乡村地区的春节与元宵节期间,是集中演出的时候,你儿时有见过这些表演吗?
1、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民间都以狮舞来助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到了唐代时更得到广泛的发展。
狮舞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中国舞狮以北狮起源得最早。相传在北魏武帝远征甘肃河西,俘虏胡人令其献舞娱乐。狮子舞便在北方流传开来,以后便有了北狮之称。
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小狮一人舞,大狮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舞南狮中国民间有数个传说,传说之一是在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每在节日及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抖毛、舔毛等动作,由于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
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及其它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2、辽西高跷
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高跷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当地各村百姓自发组织进行高跷的表演,是当地长盛不衰的民间艺术。
辽西高跷最大的特色是跷高,特殊角色的跷高不受限制,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辽西高跷因跷高且富弹性,舞者为保持全身平衡,双臂必须上下不停摆动,才能表演自如。
也因为跷高,辽西高跷秧歌形成了美、浪、俏、哏、逗等形态,动作潇洒漂亮,场面热烈火爆,有扭中美、美中浪、浪中俏、俏中哏、哏中逗等突出的表演特色。
辽西高跷讲究扔、跨、蹉、别、拧五字硬功,表演技巧分为搭肩、推磨、过网、打对、燕子翻身等高难度动作。走阵方式讲究“上装一条线,下装左右串”,使表演场面更加火爆热烈。
辽西高跷的服装也很讲究,基本似古装戏服,上装为彩裙、花袄,头戴花山;下装则彩衣、彩裤、彩带,以及小生道袍,头戴状元帽。手持道具是花扇和手绢,夜晚表演则手持花灯。
辽西高跷的表演独具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并通过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自然传承等传承方式流传至今。
3、大秧歌
秧歌是中国民间一种有上千年历史的传统舞蹈,源于插秧耕地的劳动生活,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戏曲、杂技、武术等技艺与形式,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
秧歌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汉族地区,一般都是在重大节日期间表演。尤其是农历春节和正月十五元宵节,城乡村镇都要组织秧歌表演或比赛,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秧歌是载歌载舞的综合艺术,用锣鼓、吹器等伴奏,将舞蹈、歌唱等融为一体。表演内容上多为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服装色彩丰富艳丽,以戏剧服装为主。
演员们伴着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和曲调,边唱边舞,尤其是踩高跷、抬花轿、跑旱船、赶犟驴等表演形式,技巧高,造型美,融泼辣、幽默于一体,深受大众喜爱。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把秧歌这一民间艺术搬上文艺舞台。体育部门还将秧歌纳入了“健身体育”的范畴,成为全运会、农运会、民运会等大型综合赛会的表演或竞赛项目。
如今,在大街小巷、社区广场,随处可见扭秧歌的人群。红红火火的场面、情趣盎然的表演风格,生动传神地展现出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反映神州大地和谐统一的民族精神和风貌。
总之,这些民间演出的是节目,传承的是文化,回味的是历史,因此,中华传统民俗文化都蕴含在这些传统节目中,世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