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宁津杂技——传承数千年 蜚声国内外
自古以来
齐鲁大地便是英豪辈出、侠士竞雄之所
身怀绝技的民间杂技艺人更是数不胜数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咱山东的
宁津杂技
它是险与美的咏叹调
它也是力量与技巧的珠联璧合
它惊险刺激、扣人心弦
它也如梦如幻、千姿百态
它就是令无数人咋舌称赞的
——杂技
源远流长
据考证,宁津杂技早在汉代就有记载。《宁津县志》记载:“人戴兽面,男为女装”表演的人“充街塞陌”,足可以看出这种表演受人们的欢迎。
唐代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宁津杂技有了新的特色,出现了女性表演的《顶杆》等节目。
辽、金、元建立后,游牧民族的统治,推动了中原马术的活跃。
至明朝,宁津一带的马戏技艺已十分娴熟。杂技艺人能做 “担梁”“朝天一柱香”“蹬里藏身”等高难、惊险动作。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京大摆七十二道皇会。宁津县艺人张表演了 “顶竹竿过城门”的绝技,震惊紫禁城。
绝技精湛
“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
这是行内对于宁津杂技的评价
宁津杂技
质朴粗犷、刚柔相济
凸显“惊、险、奇、美、新”五大艺术特色
表演、魔术、马戏、驯兽
宁津杂技门类齐全
其中表演类就有60多个节目
古老中幡、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爬竿、钢丝高车、叠罗汉、走钢丝、蹬技、地圈、对口叼花…宁津杂技的绝活数不胜数。
宁津杂技界的名人同样灿若星辰。1994年9月,来自宁津的杨云在没有任何保护和辅助工具的情况下,徒步走架在黄河上的钢丝,并做“朝天蹬”、“坐双腿凳”等高难度表演,成为踩钢丝过黄河的华夏第一人。
声誉斐然
1995年,宁津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杂技)之乡”。
2008年,宁津杂技正式入选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宁津县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3年7月,“力之美魔之幻”·第六届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暨第七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颁奖晚会在宁津县举办。宁津杂技团舞台杂技《草帽》和杂技艺术学校的《吊环》分获一等奖。
从秦汉到唐宋,再到明清民初
从“人戴兽面,男为女装”的表演
到全国独一无二的黄家镇杂技古会
从艺人张的“顶竹竿过城门”位居
七十二道皇会之首
再到艺人们边“撂地”、边赶路,走出国门进行
中外杂技技艺的交流
宁津杂技抖落数千年的历史尘埃
带着传承与创新昂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