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到底能不能打?从武术的功能说起(三)

我国武术中的“弓马仆虚歇”五大基本步法,来源是冷兵器战阵的操练,在现代格斗中需与时俱进

严格的说,现在一招一式、成套路的武术,是明朝中后期才开始渐渐成型的,虽然过去军中有各种各样格斗技术,可是要么已失传,要么就是类似摔跤、相扑那样的近身格斗技。

比如,先秦时代叫做“角力”,从名字上来看是力量的角逐。

秦代叫做“角抵”,比“角力”多了一些摔跤性技巧。

汉代叫做“手博”,即徒手搏斗,从图形上来看也是类似摔跤。

手博

也许秦汉时代,有一门技术和现代武术非常相像:剑术。

《汉书·艺文志》中,有《手博》篇,也有《剑道》篇,可惜仅存目录,具体文字已失传。我们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中,推测汉代剑道的作用。

曹操父子即善于剑道的家族,历史上记载曹操轻功剑术卓绝,所以才敢刺杀董卓。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曹操偷偷潜入宦官张让的屋子,张让发觉了,去抓曹操,曹操在庭院中挥舞手戟,跳出墙头,武功高强,别人不能加害他。

汉代武氏祠画像石上的手戟

虽然……这话是为了表明曹操厉害……可是潜入太监屋子偷窥……这是什么癖好?

还有这段: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

曹操手下士兵反叛,烧了他的营帐,曹操手持利剑杀数十人,其他人都吓跑了。

大概是景仰老爹,曹丕也善于剑术,并将其当做自己的得意技能,他在《典论·自叙》中写道: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桓、灵之间,有虎贲王越善斯术,称于京师。河南史阿言昔与越游,具得其法,余从阿学精熟。尝与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共饮,宿闻展善有手臂,晓五兵,又称其能空手入白刃。余与论剑良久,谓将军非法也,余顾尝好之,又得善术,因求与余对。时酒酣耳热,方食芊蔗,便以为杖,下殿数交,三中其臂,左右大笑。

他说自己喜欢击剑,汉桓帝、灵帝时有个叫王越的虎贲将军善于剑术,传给河南史阿言,曹丕就向阿言学剑。奋威将军邓展不服曹丕的剑术,号称自己会“空手入白刃”,要与曹丕较量,曹丕用甘蔗当剑,几回合下来,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看的人都大笑不止。

汉代铭文剑

可惜汉代具体的击剑动作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根据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想象一下那个“佩剑任侠”的年代。

唐宋两代,虽然在李白的诗词中也能见到“剑术”,但武举考试并没有这些套路。

唐代的武举科目,包括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宋代增加了武举中的理论科目,比如孙吴兵法等。

唐代马射&步射

直到明代中晚期,武术才渐渐由军中传到民间,并渐渐形成套路。

我们从《水浒传》和《西游记》两本名著中,可以看出些端倪。

《水浒传》的成书在元末明初,我们看几处打斗描写:

呼延灼见杨志手段高强,寻思道:“怎地那里走出这两个来?好生了得!不是绿林中手段。”

这里说呼延灼领教了杨志的武功,说“不是绿林中手段”,即认出杨志军人出身,本事比“绿林中手段”要大。

再看这段:

武松就势抱住那妇人,把两只手一拘拘将拢来,当胸前搂住,却把两只腿望那妇人下半截只一挟,压在妇人身上,那妇人杀猪也似叫将起来。

这是武松与孙二娘的搏斗,从动作上来看,更像巴西柔术之类的地面关节锁,与我们现在认知中的“武术”不同。

再看公认的书中最精彩的打斗——武松狮子楼斗杀西门庆:

西门庆……右手虚照一照,左手一拳,照著武松心窝里打来;却被武松略躲个过,就势里从胁下钻入来,左手带住头,连肩胛只一提,右手早捽住西门庆左脚,叫声“下去”,……

武松的动作是:从西门庆胳膊底下钻过去,左手勾住头,右手抓脚,把西门庆摔倒在地,因为是在二楼打斗,所以将西门庆摔下楼来,用的还是摔跤动作。

明代容与堂刊本《武松斗杀西门庆》

而全书唯一有名字的招式是武松的“玉环步,鸳鸯脚”,即转身连环飞腿,现代散打或跆拳道中的常用招数,在全书中被评价为“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实学,非同小可”,可见当时的“招式”还处在朴素的原始阶段。

但在《西游记》中,打斗的描写就不同了。

如果按《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算起,那也比《水浒传》成书晚了二百余年,里面的打斗,就不是只写动作,而有招式了。

先看孙悟空大战黑熊精这段:

分心劈脸刺,着臂照头伤。这个横丢阴棍手,那个直拈急三枪。白虎爬山来探爪,黄龙卧道转身忙……

其中“阴棍手”即少林棍法“阴手棍”,“急三枪”为六合枪法招式“夺门连三枪”(具体动作可以参见游戏《三国无双》里的赵云),“白虎爬山来探爪,黄龙卧道转身忙”,杨家枪法有“苍龙探爪”,棍法中有一套“黄龙卸脱甲”。

再比如孙悟空大战奎木狼这段:

好猴王,双手举棍,使一个高探马的势子。那怪不识是计,见有空儿,舞着宝刀,径奔下三路砍。被行者急转个大中平,挑开他那口刀,又使个叶底偷桃势,望妖精头顶一棍……

这里的“高探马”可不是太极拳中的高探马,而也是来自于少林棍法,少林拳中有“他若高时高探马,我若低盘雀地龙”歌诀,《西游记》成书时还没有太极拳,而且描写猴王“双手举棍”,所以应脱胎于少林棍法。而“大中平”源于六合枪中的“中平枪法”,在棍法中用出来也不违和。“叶底偷桃”也是枪法,现在形意枪中仍有此招。

从小说描写可以看出,二百年的变迁,我国民间格斗由摔跤转变为套路招式,形象的反映了武术的发展。

为何明代中期武术会迅速发展?还是因为倭寇入侵,都是久经锻炼的武士,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为了抗倭,广招民间高手,研发套路,对抗倭寇的剑道。

而倭寇作乱,受到侵扰的多是平民百姓,有时候来不及官军救援,百姓们只能请抗倭军士教拳,遇乱能自保。这些军士便将军中所学的搏击技术传承下来。

而基本训练技巧,还是军中套路。

比如,我们熟悉的武术基本步伐:马步,便来源于骑马的基本训练。骑马要求长时间跨坐在马背上,腿部稳固有力,大腿内侧肌肉结实,自然需要用“马步”训练,因此马步又叫“骑马蹲裆式”,顾名思义,骑马时的姿势。

而另一基本步伐:弓步,正好是对付“马步”用的——弓步是枪兵训练之用。敌人骑兵冲击过来时,枪兵要岿然不动,拦住对方人马。弓步一脚朝前,一脚朝后,侧身向前,正好能组成稳定的密集枪阵。

再说一个基本步伐:虚步,却是刀手克枪兵的基本功。比如明人程冲斗所著《耕余剩技·卷四·单刀法选》中“外看刀势”:此开右边门户,彼枪札入,我进右脚於左,用刀往右推开。彼枪进,左脚右脚偷步滚身跳进,再进左脚,横靠一刀,又进右脚,往右一搅,复砍一刀。

即脚呈虚步,保持灵活前进的姿势,枪是长距离攻击,而刀是中距离攻击,趁对手一枪扎来时,用刀将枪杆推开,跳入圈内,既躲开了对方的攻击范围,又使对方进入自己的攻击范围。

外看刀势

而“歇步”这种双腿交叉低蹲的姿势,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谁打架还采用这种姿势?

这当然不是打架的姿势,而是盾牌兵的训练步伐。

在戚继光创立的“鸳鸯阵”中,盾牌手有立姿、跪姿两种状态,跪姿是为了对付敌方长枪手从下方刺入,盾牌手立即放低身子,压住对方长枪,己方长枪手趁机刺击。

“鸳鸯阵”跪姿盾牌手

随着冷兵器与战阵变化的演变发展,步法常用于各种冷兵器阵型中,比如刀、枪、盾牌等。所以,有些人说,武术中练“弓马仆虚歇”步法有什么用啊?现代格斗中一点也用不上啊!

当然,那本来就不是给徒手格斗用的,把它放到冷兵器时代的阵型里,立马不一样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投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