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十三至十五式前蹚拗步和掩手肱捶等
陈式太极拳第十三式前蹚拗步动作、方向和要点皆与第十式“前蹚拗步”相同。(图42-45)
陈式太极拳第十式前蹚拗步
动作一:接着左脚开始下落;同时两手向右侧以左顺、右逆下缠(内劲勿丢,以继前式)。(图42)左脚继续向前(东)下落,脚尖斜朝左前,身体左转。同时,左手顺缠转臂至胸前,掌心朝右前;右掌逆缠到左小臂上方,掌心朝左前,两臂交叉。身体继续左转。(图43-44)
动作二:重心移于左腿,右脚向右前(东南)斜方横迈一步;同时两掌逆缠分向左右展开,两掌心皆朝外,手指朝上。(图45和附图45正面图)
要点:
1.由两掌落于右侧而缠至胸前,要做到内劲不断;两臂交叉时须加紧一合,然后分向左右展开;展开时要意注于两掌的大指上。
2.由独立式向左转体时上步须稳定;由上下转为左右缠丝的过程中都是合劲,并且不可有断续凹凸处。
陈式太极拳第十四式掩手肱捶
动作一:身微左转,重心移于左腿,右腿提起;随着转体和重心左移时,右掌变拳顺缠至胸前;左掌逆缠合于右臂上侧,与右臂交叉,掌心朝右肩。(图49)两手顺缠下沉,两臂交叉点前移;同时右脚随沉气蹬地震脚。(图50)
动作二:左脚向左前(东北)斜方迈步,重心渐左移;同时两臂交叉点继续前移,随即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右下弧形分开,右拳心朝下,左掌心朝外。(图51- 52)
动作三:身微右转,全身气向下沉。同时,右拳顺缠,向左而上经胸前收于右胁侧;左手由逆缠变顺缠移向胸前。(图53)
动作四:身微左转;同时,两手顺缠合于胸前,左掌心及右拳心皆朝上,右拳置于左掌心上(似停非停,身体继续下沉以蓄劲)。重心迅速左移,成左弓步,右腿微屈勿挺直。同时,右拳急向右前(东稍偏南)方发出,拳心随着转朝下;左手也急收于左胁侧。(图54。自图49起是衔接图45的正面图的方向而下,其实动作中左脚上步的方向是东北斜方,图49 -54中所示,皆其正面)
要点:
1.此式要求(图51、52)表现出卷放劲:卷时要求裆口下沉,才能使劲卷紧;放时要先卷紧而后分开作放劲。卷放劲是牵动劲,不可越出手足圈之外,并且它是蓄发的基础。
2.太极拳的蓄劲要象开弓一样,要卷紧才能成为蓄。蓄并不等于弯度增大,而是指将发之前的弹性蓄足和不要有所缺陷,要求五弓(即一脊弓、两手弓和两足弓)齐逗榫。此处所谓“缺陷”,不是指劲断,而是指劲没有达到弓背上,因之弹性不足。只有练得节节贯串,周身如一家,才能成为一张韧性十足的弓,具有强有力的弹性。
3.此式震右脚与发右拳,要表现出太极拳的刚劲。太极拳对运劲与发劲是并重的。虽然陈式第一路以柔、运为主,第二路(炮捶)以刚、发为主;但是,在一路中也有刚、发的动作为辅(如掩手肱捶等),在二路中也有柔、运的动作为辅(如懒扎衣等);这是为了达到刚柔相济和灵活转换并用的目的。
4.拳论要求“力由脊发”、“发劲如放箭”、“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以要先“脊弓”以蓄劲,然后由脊“脱扣”而发,劲专注在“箭头”这一方,最后如穿透箭靶的、劲一样地一震,来完成这一动作。从姿势上来讲,在发劲时,虽然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或一上一下,一左一右),以保持平衡,但劲力仍以一方为主(实)、另一方为宾(虚),而不是双重。
陈式太极拳第十五式 第三金刚捣碓
动作一:身微右转;同时,右拳变掌顺缠,向右后略收,左掌仍在左胁旁微逆缠以配合。(图55)接着身微左转;同时两手右顺、左逆缠,弧形向胸前交叉、合劲,左手在上,手心朝下,右手心朝上。(图56)
动作二:身体右转,重心右移于右腿;同时,右掌顺缠向右上、左掌逆缠向左下展开。(图57-58。自图55至57,其中左脚仍在东北斜方,左脚位置应与图58同;自图58-76,其中姿势的方向已转为符合于动作说明中的方向)重心全部移于左腿,右脚提回,以脚尖向前点于左脚前。同时,两手左逆、右顺缠,左手屈肘横臂于胸前,掌心朝下;右手随着右脚向前时向胸前上撩,两手形成合劲。(图59)
动作三与第二式“金刚捣碓”动作三相同。(接图7-8)
动作三:右掌变拳由外向上顺缠,左掌由内向下逆缠;同时右脚提回。(图7)左掌落至前,右拳随即落于左掌心内;同时右脚向左脚旁蹬地震脚。(图8)
要点:
1.由上式掩手肱捶的开劲和发劲,转而为该式的合劲,右手必须微里收再往发劲方向前拥一下,将断劲逗接起来,使内劲不断,贯串于后面的收回双合的合劲之内。
2.此式每一个尽量大开的半圈动作,一变收缩为极小的半圈合起的动作,要求感到遍体饱满,气势磅礴。
3.此式与前二次金刚捣碓的不同点是,第一次中表现出太极拳中的五对方位缠丝劲;第二次是上承单鞭的开劲,转为合劲;第三次主要把上一式发劲后的断劲逗接起来。它是太极十三势的第五势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