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三七至三九式击地捶和翻身二起脚和兽头势
陈式太极拳第三十七式 击地捶
动作一:身体右转,右脚尖外撇,重心移于右腿,左脚提起,经右踝内侧向左前(西南)斜方上步,随即重心左移。同时,左掌顺缠,自左经面前右移变拳,拳心朝里;右掌由顺转为逆缠,向右后划弧变拳,拳心朝前上(图1 3 8)。
动作二;身微左转。同时,右拳顺缠至右耳旁,拳心朝里;左拳顺缠,经胸前而下向左侧下落;拳心朝上。(图1 3 9,附图1 3 9的正面图)身体继续微下蹲,左腿继续前弓。同时,左拳逆缠屈肘向左上提起,拳心朝下;右拳逆缠向前(由外向里逆缠一小圈)下击,拳心朝里。(图1 4 0,附图1 4 0的正面图)
要点:
1.此式的重点,是要在俯伏中达到“尾闾正中神贯顶”的要求,只要尾闾正中了,才会使身不倒向前面,也就是由于尾椎下压,可使整个脊骨贯串;只要脊骨上弹性充足(三关大道开放了),就可一弹而起,任何重压都是压不住的;倘若尾闾一倒,失去弹性,则伏地不能再起了。
2.要在俯伏中顶劲不丢,也就是由于两拳以双顺缠的劲在地面上对划一圈,这样不但揉动了脊背,而且头顶上也同样转一个小圈。所以又名为“神仙一把抓”,就是抓了一圈后变为拳,然后再在地面上转一个圈,并向下击打,如同拨开地面尘土后,将物件栽种下去一样,因此又名栽捶。
陈式太极拳第三十八式 翻身二起脚
动作一:身体右转,重心在左脚,右腿微伸不挺直;同时,左拳屈臂随转体微下移,右拳转臂、屈肘、屈腕上举,两拳心皆朝里。(图1 4 1,附图1 4 1的正面图)以左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右转,脚随转体收回半步,以脚尖点地。同时,右拳顺缠向身体右侧下落,拳心朝上;左拳逆缠自左而前屈肘上举,拳心朝里。(图1 4 2)重心移至左腿,左腿下蹲(加强左腿弹性);同时,右拳转臂逆缠自身后弧形上举,左拳逆缠向身体左侧下落。(图1 4 3)
动作二:重心前移,右脚跟落地踏实,左脚绷平脚面向前上方踢起;同时两拳变掌逆缠,右手向前上、左手向后下划弧,右掌心朝前,左掌心朝里下。(图1 4 4,附图1 4 4的正面图)左脚尚未落地,右脚即蹬地跃起,向前上方绷平脚面踢起,右掌即向前迎击右脚面,随即左脚落地,左掌在右掌迎击右脚面时向左平举。(图145 -146,附图1 4 6的正面图)
二起脚是训练弹跳的动作,是左右两脚相继离地跃起踢出的,所以又称为踢二起。陈式太极拳的二起脚,有四种练法,可根据练者的身体强弱和目的来选择。兹按由易到难的次序,列举如下:
(1)以一起来代替二起,就是仅以右脚上踢,以右掌迎击右脚面,而没有两脚腾空的过程,但练时仍要具有二起的上提劲;
(2)即按上述动作说明的方法进行锻炼,其特点是,以扩大缠丝圈的大开大展来协助身体的跃起和二踢;
(3)减少动作和缩小缠丝圈,仅缠一圈,即两脚相继腾空踢起;
(4)在击地捶后,翻身一转,两脚即行相继腾空踢起,这是最简单的一种,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种。
陈式太极拳第三十九式 兽头势(又名护心捶或打虎式)
动作一:右脚下落尚未着地,左脚即跃起;同时两手自左而上向右上方顺缠抡起(两手要具有领劲,领着身体凌空而起,像篮球投篮式。如身体较弱者,可将右脚先落地,左脚再提起,不做腾空过程的动作)。(图1 4 7,该图是衔接图1 4 6的正面图而下的,因此自图147 -151仍应胸部朝东进行动作)随即右脚落地,右腿下蹲,接着左脚向左后(西北)斜方横出一步,仆左腿,左膝微屈;身体同时右转;两掌随转体向右前方下落,掌心朝右下。(图1 4 8)身体左转,重心左移,弓左腿,蹬右腿,右膝微屈;同时两掌变拳转臂左逆、右顺缠,左拳经腹前向左上缠使拳心朝左,右拳自右缠至胸前,拳心朝左上(成左打虎式)。(图1 4 9)
动作二:身微右转,右脚向左稍移,以脚尖点地;同时,左拳逆缠屈臂里收至与头平,右拳顺缠屈臂里收至胸前。(图150)身体继续微右转,左腿下蹲,右脚跟里侧贴地面,向右前(南稍偏东)铲出成仆步;同时两拳左逆、右顺缠随身体下蹲下沉。(图1 5 1)身体继续微右转,重心右移,弓右腿。同时两手转臂逆缠,左拳随转体右移,拳心朝右后;右拳经胸前而下缠至右腹侧,拳心朝里。(图1 5 2,该图所示姿势为正面,其实两脚所踏处,仍如上图原地未动,自图152 -154所示也仍是胸部朝东进行动作)身体继续微右转。同时,左拳经胸前向左顺缠至左腰前,拳心朝里;右拳自右后而上,转臂屈肘逆缠至右耳旁,拳心朝下。(图1 5 3)身体左转,重心微左移,左膝微屈;左拳向里微收至腹前,右拳转臂、腕里屈向前伸出,两拳心皆朝里。(图1 5 4)
要点:
1.此式要求里外缠丝的成分多些,并要求在里外动作之中来达到节节贯串、周身一家。与前比较,这是需要进一步练习的。这一拳式是易于明显地表现出一动全动的要求的。
2.由于里外缠丝成分多,就促进了腰脊联合作主宰的作用,而主宰之中又是以脊背居于第一位(为引进落空的主要缠丝)。所以此式在太极拳运劲中为锻炼里外、顺逆缠丝劲的主要形式之一。
3.此式动作起来裆口要求低(但低不过膝),它在变换腿中虚实时,尤易感到会阴(前后阴之中部)之气上冲尾闾,这是表现在此式内的圆裆的主要要求。
4.此式中的外顺缠的搠劲和内逆缠的捋劲,要求在转弯抹角变换掤捋缠丝面时,其螺旋形动作都能达到皮肤上,且无缺陷存在于内;这就是说,只有在皮肤上的螺旋才能达到缠丝劲的牵动作用(缠丝劲是不是能达到皮肤面上而无缺陷,在此式中最易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