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形意拳的整体力与太极拳的”不丢不顶“和“听劲功夫”

从题目上看,这两个话题好象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今天我想谈谈这两个话题,愿与各位同好交流。

最近有朋友跟我学拳时问:“为什么感觉鹰捉自己练的时候能打出劲来,而发到人身上却感觉有劲放不出来了?(这个问题恰好在本站论坛有朋友也提出来了,所以一并谈谈,请各位方家指正。)”要是在平时,我就会引用李文彬先生的“硬打硬进无遮拦”来解释应该怎么练了,但是后来与其对练时发现其确实是“松”到家了,根本没有明白整体力是怎么回事,于是我想得先给他讲明白什么是整体力,怎么求这个力,讲完之后,发现其似明白而非明白,因为这玩意,即使明白了,未必能立刻能做到,并且不是一两天能求出来的,第二天晚上,在对练时我突然想起我刚学太极拳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对方有多大劲,你就有多大劲,对方没有劲,你也没有劲。”初学时可能对此话不甚理解,

后来才明白此话的真正含义,这就是对内家拳整体力的一种描述,也是对太极拳不丢不顶的描述。下面我为大家剖析一下:

所谓整体力,我以前会讲劲从哪起,传到哪,现在我想用一句话描述,整体力就是将力集中在自己身体的一点。明白了这句话,鹰捉为什么放到人身上为什么没劲了,差不多就明白了。举个例子,就拿传统武术的接手来说吧!当两个人交手时,手腕要互相搭上,并找空挡出手,就在接手的瞬间,你要明白对方的劲。此时双方力点在两臂接触处,输赢全在听劲功夫和劲力转换上。但是没有整体力,赢人赢的也不痛快,此时应该让对方感觉推不动我,劲才是整的,但大臂必须放松,就象对方在推一个三角支架似的,根本就推不动。前辈们常说功力大压人,也就是这个道理,正象张世杰先生所说的:“一伸出胳膊就让人问不动。”如果明白整体力放在一个“点”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放人时候的整体力其实就是把力的“点”放在别人身上某一处,再给个加速度,对方就会出去的,出去的远近就看你的加速度和放在力点的“力”的大小,这个“力”和加速度合称为整体力。所谓“浑身无处不打人”,只要你与对方接触的“点”找好,将人打出是没有问题的。

说完上面的,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明白了,很简单的,其实不然,所谓的“整体力”很有很多要注意的,功夫不到,讲的再明白,也是不能真正体会到的。我想补充一点:真正的整体力,在放人时劲力的贯通是一个整体,直指对方的“点”上,而在动作变换时身体各部分又分开了,学拳者必须要真正明白这个“整”。当然在攻击的时候自己本身也有了空隙,自己处于防守时也无法以整体之力打人的。有些初学太极拳的朋友,一味的追求“整”结果搞的身体是“一个”了,遇到对手时动作转换不灵,碰到会发劲的对手时,找着力点,自己就成了别人的杠杆对象了。建议学太极拳的朋友找找“分离”的劲。总而言之,该分就分,该合就合。
武派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畬先生在其经典名著《五字真诀》中对”心静“的论述有这样一段话:“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意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武派太极拳第五代明师,东北武派太极拳名家刘常春老先生在授拳时也常讲:“对方有多大劲,你就有多大劲,对方没有劲,你也没有劲。。。”以上是对“不丢不顶”的最恰当的解释。刘师在授拳时常讲:“与对方动手,对方不给手,我们就‘要’他手”。从字面解,就是引诱对方出手,这也对,但这不是太极拳的技巧所在,我理解这个“要”手是引诱对方的劲,有的人出手,你感觉不到他的劲,找不到他的力点,所以不敢出手,因此以”假劲“诱之,这个”假劲“怎么出呢?刘师又说:“就是探肩劲。”内家拳要求将肩练开,练开者可讲锁骨与大臂之间的筋腱拉开1-2寸,在交手时,抻肩的动作可以产生一个假力,让对方感觉你在用力了,结果他想变化反而可能被我所制,而上面我所表述的其实也是整体力的一种形式(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这时候的整体力没有加速度,所以不应该有空隙让对方进攻,而是我的一种“假力”的状态,当然在高手面前,无论真假都会被识破的。记得有一回,与刘常春老师接手,刚一接手,我就出此劲,老师笑了,说:“你的劲,在肩上有一点,在后腿有一点。”当时我就楞了!怎么知道的呢?后来老师说这是听劲的功夫,听劲要“问”到对方的脚跟才行,甚至高手与人相较,不用出手,仅做一暗示,对手失重了,例如一挥手或一个眼神就行,在这里说出来,大家当个故事听,未必要去追究怎么回事,只是想说内家拳的高深,让我们无法望到终点,只管努力去研究吧!李亦畬宗师解释“不丢不顶”的“彼有力,我亦有力”其实也是“假劲”,而不是真有力,若是真力,岂不被对方所制?因此,要“不丢不顶”必须明白“假劲”,要明白“假劲”,还得练出整体力,这是内家拳所追求的。

既然说到“不丢不顶”,难道我们只明白上面的就可以了吗?当然是不够了!其实说到“不丢不顶”,关键在于“知人”功夫怎么样?也就是听劲。推手是锻炼“知人”功夫的,当拳术练到一定时候,必须具备此种功能,方为练“明白”拳,推手是从问劲到懂劲的过程,初练者要从不丢不顶开始练,高手推手,只要彼此两臂接触,便知对方的“劲”在哪里,甚至“问”到对方最末梢“脚跟”的力点。而普通的问劲水平,我认为只要能控制对方即可。所谓控制对方即是对方自然跟着我的劲走,象是被我控制似的,甚至其无论如何变化,仍然不能摆脱我的控制范围,只要有此种感觉,对方必为我制。

初学推手应以打轮为主,两人先练“顶”,就是支撑力,再进一步,感知能力强的再体会听劲的技巧,配合身法步法将手法、劲力施与对方身上,在练拳的基础上,经过2-3年的锻炼,就会有感觉的。

推手所练就的听劲功夫不应紧限于腕关节(小臂)处,而应逐渐扩展到全身的听劲,其实这是一种高度的配合,在别人碰到我身体的某一部位时,我的身体自然会产生反应来应付突如其来的变化,这也是练推手甚至拳术的目的。这种功夫是在全身筋骨和肌肉活开的基础上才能练出来的。尤其腹部丹田部位必须活开。

推手是动手之基础,没有听劲之功夫,在与别人动手是无法应付其手法的不断变化的。双方交手,动作快赢人是一方面,但这无技巧可言,而劲力变化(转换)快才是技巧性极强的技术,也是赢人的关键。这种变化必须有听劲的功夫。有了这种功夫,拳术的练习可以事半功倍的。
初学拳术时常感觉自己练拳动作协调,劲力舒畅,而跟别人一动手,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自己的协调性没有了,劲也发不出来了,想用什么招也不好使了。为什么平时老师给喂手时自己的每一招都好使,节奏把握的也非常到位?多次在心中问自己,而不明窍要。随着练拳时间的增长,慢慢明白了,原来自己平时所建立的节奏感或者自己的间架结构在动手时被别人打破了!拳术应用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自然发挥出来的!自从有了这种想法,勤加苦练,再加上听劲之功夫,用时自然随心所欲,因敌变化而没有固定的招法,原先的招法自然而然的随手出来,以前不明用法的拳招也不知什么时候冒了出来。再动手时节奏感也非常好,浑身配合协调。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