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打手歌》集解

[原文]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打手歌》是推手的理论基础。太极拳推手运动是介于拳架与散手之间的一种以锻炼手上功夫为主,兼以锻炼身腰灵活和全身之听劲、懂劲、化劲、发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推手不等于散手,散手是拳功实用的最终目的,推手是一个锻炼的过程和方式,推手不但能使人健身、修性和娱乐,演练起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且可同时提高技击水平的发放功力,还可达到制人而不伤人的地步,在训练或竞技中也不会出现伤害事故(蓄意伤害除外)。

“掤捋挤按须认真”,此话指出,太极拳推手是以掤、捋、挤、按四法为基础的,必须认真练习和体会每一法的用法和用劲法。在练习推手之初,首先应该将掤、捋、挤、按弄明白,能够正确认真地操练,只有熟练之后,才能逐渐领悟到推手中对方是如何来劲的。这首歌诀的后五句均在解释掤、捋、挤、按四法的神奇功效,这就是要求“认真”的原因。

现用四正推手法对歌诀予以解释。

一、掤:掤者捧而上承之意,令力不得下落之谓也。双方搭手(注:为了说明方便,设推手双方一方为甲,另一方为乙,双方都进右步并采取顺步搭手),手肘相沾接,各舍掤劲。搠手劲力向外,而意欲黏回。因此,非抗非扁,最忌僵滞。僵是不知自己的运动,滞是不知对方的虚实。抗是以力御人,用力过大则会失去敏感,是滞的根源;扁是力柔为人所进,手臂不能保持弧度而贴近胸前,不利于运化,是僵的原因。与此相对,拥手应如胶着,又能灵活转动,在沾的基础上取黏字,同时又寓意于走,走是化除对方的劲力。所以,臂要顺应敌势而滚动,犹如滑轴;腰要进退旋转,犹如车轴。

二、捋:捋者散其力,使敌人力散而不能复聚之意。甲退乙进,在捋劲中顺其势而翻滚右腕,以手指沾取乙腕,左掌心黏着乙肘,同时屈后腿,收胯转腰,即成捋式。乙受甲捋而不知运化,在沾黏之中不了解甲的劲力,则势必向一侧倾倒。乙必须运用挤或靠以对。

三、挤:挤者以手或肩背挤住敌身使其不得力而复推掷之之意。乙顺甲的捋劲,屈右腿,前移重心,左手同时奔去甲之肘尖,而用手掌附于右臂内侧,以右小臂平挤甲之胸部成为挤势。乙由掤变挤,卸去甲的捋劲,并转入进攻。如甲不能因势利导,则必将被乙挤出。此时应采用按式以对。

四、按:按者抑也。遇敌前挤时即下按遏制以制敌力使其不能上逞。甲感受到乙的挤劲时应立即屈右臂,含胸坐胯转腰,并用两手向下向左按乙的右臂,使其挤劲落空。于是,甲化挤为按。如乙不能再用搠劲承接甲之按劲,脚跟则离地,或身体向左侧倾斜而被发放。

换手:甲对乙的挤式,不是采用按劲,而是顺乙势用左手领其左手,右手作捋,乙则顺势变为挤,而甲则化挤为按。此时。乙左臂由左下方绕出,附于甲的右肘而捋甲右臂,甲受捋即化为按。这样,双方完成换手动作。从搭手开始,甲乙双方用掤、捋、挤、按进行同一方向的定步四正推手,其形式如圆环无端,你来我往,循环往复,沾黏连随,不丢不顶。采用换手之后,又进行另一方向的轮转。这样,顺逆两个方向的动作,都必须熟练自如,轻灵活泼,不凸不凹。推手所画的圆环,可大可小、可正可斜,如正圆、扁圆、横圆、竖圆、立圆、平圆、斜圆。以及形式上为直线而又有圆环味道的动作,轻重快慢运用自如。

练习时,头脑中必须对掤、捋、挤、按有明确的概念,甚至要求在每一次循环之中,自己都能将这四个字读出。只有这样,才能随着步子的进退、手臂的滚卷、胸背的含拔、腰裆的扣合拧转、腿膝的弓蹬以及脚趾的松紧,使呼吸浮沉紧密配合,在用意和贯串的原则要求下,逐渐作到顺遂和灵动。日久功深,上肢自能轻灵活泼,下肢不僵不滞。腹部含吐沉实,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在舍己从人、黏走相生的原则中遇劲即化,化即能打。

“上下相随人难进”,这一句是上一句的运动描述,即两人在作掤、捋、挤、按的四正推手时,相互配合,上下一致,进退适宜,互相之间经常实践、反复体会,这样才能在互相配合的推手中体悟出听劲,至懂劲,而知化劲。没有两人的配合互推,就没有太极拳术应有的听、懂、化、发等劲力的获得。前面讲过,推手运动不等同于散手技击,推手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在这首《打手歌》里,重点提示两人练习掤、捋、挤、按推手时要互相协调、上下相随,只有这样练习,才能做到与上下相随,使对方难以进身。
“上下相随”不但是两个人的配合,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及每个动作都要求做到上下相随,协调完整。所谓“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是指每一个动作都要以腰为轴,劳动全身,决不可局部自动,或先手动、后脚动,运动时须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由足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腰脊领动,手足随动,眼神随之,上下连贯,浑然一体。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这两句是言明经过认真的推手训练后,可以获得的技击效能。通过长期而认真的训练,从中明确并掌握了太极拳的听劲、懂劲、化劲及发劲的发人之法的原则和技能时,任凭对方用多么巨大的力量来打我。我方均可以用上下相随的方法引化其力,不与对方的正面力量硬顶,使对方的劲力在我旋转滚卷之中失去作用,进而破坏其自身之平衡。

所谓“四两拨千斤”,并非全然无力。武术界对此说法曾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练习“外家”拳技者,甚是认为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是一种渲染,并无实质性的东西存在。其实,这都是由于不了解“内情”的曲解,是断章取义的臆测。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是一种方法,所谓“拨”,有略微改变方向的意思,即不能正对来劲的方向与对方顶撞,而且,它已言明拨动的是千斤;一般人体重只有百多斤重量,如将之重量提起,则绝不是用四两力所能办到的,更何况人力有限,而对方又非木偶那样听任摆布。因此,要使身体灵活,必须依赖对方的“动”将其劲引空。“牵”者,乃顺带之意,借其猛力而牵之。要做到“四两拨千斤”有一个前提,它是在长期的训练中得来的,必须真正能随心所欲听出对方的劲路变化,在随后的歌诀里就讲出了“四两拨千斤”的具体作法,即“引进落空”。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这两句讲解的是“四两拨千斤”的纲领:因势利导,顺应对方劲力的来势不丢不顶是“引进”  (引进也可作引劲);或作进退,或作滚卷转动,务使其劲力不作用于我身体上而破坏我的平衡是“落空”。对方劲力落空,势必使其脚跟离地,身体腾虚,处于最不稳固、最易丧失平衡的状态。此时,对方失机失势,而我得机得势,应立即转入反攻,“合即出”。只有做到引进落空,才能四两拨千斤。因此,要想获得引进落空,就必须因势利导。因对方进攻之势,转向有利于我的条件。“引进”,是大胆地放纵对方的进击,而不是将其拒之门外。只有大胆地放其出来,我方才能引其劲势落空;不能放开,则不能引进来,不能引进,何来落空之说!但放开须有前提条件,虽为放开,却皆由我之意牵引而进。对方挨我何处。我心就用在何处,要知己知彼。若要知人,则务要使人不能知己。若要使人不能知己,则务要以己之虚去探对方之实,须弄准对方劲之大小,摸准对方劲来之长短和粗细。恰如拳论中的“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避其之实,而入其之虚,顺其势,借其力。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  “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运用自如。

要想做好“引进落空”,必须掌握好“沾连黏随不丢顶”。

沾者,如两物互交沾之使起。用太极拳的术语来说则为沾劲。但是此“沾”并非直接沾起,而是间接沾起,其中含有劲意双兼的意思。比如,敌我双方推手或交手时,敌人强壮,气力充实、桩步稳,我难将其掀动或移动他的重心。此时如用沾劲就能使敌人失去重心。它的方法是先用意探对方而使对方精神上注、上重下轻,其根自断,此时再顺势撒手以不丢不顶之劲力引对方悬空,此为沾劲。

连者,连而贯串的意思。它的手法是不要中断,不要脱离,接续绵绵,无停无止,无休无息。此为连劲。

黏者,乃粘贴的意思。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浮我随、敌沉我松,使其丢之不开、投之不脱,我则如粘似贴,此为黏劲。

随者,从也。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与敌不即不离、不先不后,舍己从人,量敌而进称作随劲。

丢者离也,顶者抵抗也。不丢顶者,即不脱离,不攘先,不落后,不超过。

在推手训练中,须在沾连黏随与不丢不顶上下工夫,方能体悟出其真正的含义和用途。走即是黏,黏即是走;黏即是用意,走即是行气。拳论中“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是对以柔克刚的具体解释。这里包含在战略思想上先作退让以了解敌情(听劲),和在了解敌情过程中判断形势和掌握时机(懂劲)两个方面。但是,不能由于退让而导致溃败,退让的目的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因此,退让的准确含义应该是引进落空,就是走。然而,走即是黏,黏即是走。因为,不能由于引进落空而失去沾黏连随,相反,只有在沾黏连随中才能达到引进落空,否则即丧失对情况和规律的了解,也就无法判断得机得势的依据。走中要有黏,黏中要有走,既不能只化不制,也不能只制不化。只有先化敌劲,达到我顺人背,才能制人而不被人制。所以,制敌致胜,必须化劲顺遂,自己首先保持平衡稳固。因此,化为制因,制为化果,黏走相生,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

太极拳之妙,一切的策略和技击方法,都必须在“掤、捋、挤、按”中完成。这里的掤捋挤按不能同定在只是四正推手上,而是太极拳术的一切动作,不仅是在招式上追求动作规范化,而且是求取获得太极拳术应有的“劲”。这个“劲”就是“活劲”,可大可小,大到可以只需“四两”便可拨动“千斤”巨力,小到可以沾连黏随、不丢不顶。

太极拳术之内涵深不可测,理解对了的,锻炼自有成绩,并可以武入道,获取延年益寿的目的;理解错了,就难免误入歧途,一无所获,徒劳一生。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