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我与太极拳

余自幼好武,少时随乡邻习乾坤门之八仙掌、拳等北派外家拳法。八十年代初期,又随重庆四川南拳代表人物赵子虬高足吴玉华先生习练散手,翻子等技法。1984年,在重庆,经师兄魏昶介绍,幸遇恩师张志俊和二位高足靳明义、靳俊国先生,初识陈氏太极拳内家精妙功法,惊为天人,遂一同学习陈氏太级新架套路86式。地点在重庆渝中区储奇门滨江公园,首次培训班有大师兄胡智、魏昶俩兄弟、孙庆华、鸣开仁等,第一次学习如此复杂的套路,时间只有二十天左右,根本记不完全。适逢电影《少林寺》公映,而香港金庸、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传入大陆,在年轻人中间兴起一股习武热潮,当年少不更事,虽习武多年,但对功夫、武术究竟是怎么回事,完全凭自己想象,盲人摸象,幻想一天得到老师的赏识,学得绝招,从此纵横天下,快意恩仇,岂不美哉。对吴玉华老师给我改拳,张老师给我们讲的基础理论,不放在心上。反而对真传一张纸,内功,气功盲目崇信,走了很多年弯路。庆辛的是,这一次相遇,竟和太极拳结下了终身的缘分。记的当年恭送恩师和两位靳老师返豫时,十几位学员在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月台上集体练习,最后一次请老师改拳,洒泪作别,现在回想,仍不胜唏嘘。

一、初习陈氏太极拳

套路学了只有练。武术圈里一句话“练拳万遍其理自现”,“太级十年不出门”等等,在既不明理,也不知法的情况下,感觉只有多练才会出功夫,制订计划,每天练多少遍拳,一年练多少,要几年上万遍,对技法,用法和一些独门单式的练习尤其感兴趣,做武侠梦。对理论,买书看,什么《武林》、《武魂》、《峨眉武丛》,什么都买,什么都爱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凭自己想象。实际上前辈们总结的太极拳纲要就五句话,二十个字:沉肩坠肘,松胯曲膝,立身中正,含胸塌腰,虚领顶劲。无论陈、杨、吴、武、孙,那式太极拳,都是要遵循的。可我们只靠字面理解,跟本不懂这五句话的精要,而人的缺点往往在于:别人的意见和见解,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容易接受,反之会找很多理由为自己辩解,忽略自身的认识水平,结果,就是和真理擦肩而过,损失的是时间。习武也不例外。

上世纪八十年代,恩师到重庆传拳,限于对太极拳的认识,除了补没学对的拳架外,一路学了学二路,二路学了学太极剑,还强列要求老师教一些散手的单式,东西学了一大堆,一试手,不管用。心里就开始打鼓,是不是老师还有绝学没有传授,象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有独门秘籍没有讲,师兄第之间见面经常讲的一句话是:老师这次又给你讲了什么单方,说说看。我印象最深刻的的一次,魏昶师兄一次兴之所至,给我讲了一个发劲单式,当然后面还有一篇美丽的故事,让我好好琢磨,多练练,而这个单式实属梦寐以求,85年靳老师就是运用这一单式,将一位体重200斤左右的挑战者发出十几米远,现在想起仍触目惊心。魏师兄当年在门内最下功夫,悟性最高,实属楷模,感激涕零之下焉有不用功之理,遗憾的是:不是这个单式不好,也不是练习少,而是不正确的练法和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两回事。

91年张鹏师兄婚礼,全国很多师兄第齐聚郑州,我适逢其会,也想露露脸,和当时学拳不久的香港的一些师弟们试手,心想还不是小菜一碟,结果失败了。总结教训,老师给他们开了小灶,“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前乍加掤劲,后乍掖下空”,强调肘定位的重要,走手的理论显现雏型。回重庆后,这句话在门内广为流传,遗憾的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何为走手,如何乍肘,为何肘要定位?起码我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多走了十几年的弯路,拳没少练,功却不显。这一阶段主要是模仿,可有很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如练拳是用意还是用力,如何呼吸和内功的关系,太极拳是气功还是拳法等等不一而足。

二、初窥门径

太极拳缠法也,恩师在给我们上第一课时,开篇就详细的讲解了何为顺缠、逆缠,虽然当时并没有走手的概念,但一个八字圈就包含了上肢运动的精要,首先圈要画圆、二要画大、三要顺逆缠转关时慢、四要梢节领劲、五要双手梢节同时运动,六要走手与下肢的关系分清。一个八字圈,练了很多年,搞明白的没几个,我在97年春节前陪同恩师一起回郑州,途中聆听恩师教诲:“太极何义?矛盾也,对立的统一,时下人们练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可求软催僵,无僵何以软,不刚何以柔。再如顺缠,小指顺时针运动,大指如何走?当然逆时针运动与小指合。这才为太极。”恩师的话,象天外的闪电,在我心里打开了一扇窗户,佛门的醍醐惯顶,顿悟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明白好象明白了,可做不到,因为这种运动方式是违背生理习惯的,要克服原来的习惯,换成符合太极拳要求的运动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先是作不到,再是做不好,三是做到了易变形,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非常困难,更何况“知”是真知还是假知,是真正的理解还是一知半解,不好界定,严格的讲:正确的方式只有一种,百分之九十九都为错误,再接近也不能等同,必然存在瑕疵。这一过程对身体和心理都是一种煎熬,稍不留意,就会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这时老师的耳提面命,实是久旱的甘霖。97、98、99年,我四上郑州,吃住都在恩师家里,每天都要和师兄张鹏等其他师兄弟们推手,练拳。张鹏师兄手重,就像一对电线杆子压在身上,气都喘不过来,好多次想偷懒,休息,可一遇到恩师和师母的目光,就只有咬牙硬挺,而恩师每次都会给我们分析输赢的原因,根据每个学员的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对我来讲,最愉快的莫过于到了深夜,和恩师一起下碗鸡蛋面,边吃边听老师讲他当年学拳的经历和得失。
恩师讲课,从不弄玄,教学上是科学的,从师近三十年,从未听老师讲过什么内气如何运,丹田怎么转之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反而用我们最能理解的杠杆、斜面、切线;离心力、向心力,这些基础的力学知识为指导,以身作则,反复示范,让门生弟子们在他身上找感觉,甚至有时蹲下身来,手把着学生的脚,指导学生练习。

恩师做人,平和谦逊,生活上尤其简朴,八十年代,师生们同挤在重庆储奇门滨江的一个小旅馆里,同吃同住其乐融融,晚饭吃剩的菜汤都要留下夜里加餐,新世纪到来,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而恩师的胃不好,常有弟子们想让老师吃好、休息好,可恩师总用他当年学拳时的经历开导我们,常常是一碗小面果腹。在所有弟子拜师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诚布公,以诚相待。在太极拳的传承和教学活动中更是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的理论,首创:“梢节领劲,两头卷曲”的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将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三、登堂入室

心是愿望,神是境界,《论语》第一篇学而篇在结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他的学生端木赐在讨论做人精神境界的同时,也阐明了做君子和治学的跟本方法:如同治玉一般,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着,举一反三。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首要用心,诚心正意,精雕细琢,知之为知之,正确认识,提高境界,明理后知法,有质的保证下有量的练习。社会上习练太极拳的众多,不能说无心,也不能说无量,练了一辈子拳,和自己希望达到的目的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因不外有二:玄化、简单问题复杂化。

回顾我自己练拳的过程,正如恩师所说的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却在灯火阑珊处,转了一二十年,真正明白了太极拳总纲所说的:坠肘沉肩、曲膝松胯的内在含义。真理往往不复杂,境界相通,复杂的是表象,而认识这一过程的滋味可以说百味杂陈。九十年代恩师反复强调:一动先走手,走手必乍肘,反复示范演练,可境界不到就是认识不了,内心还不服气,我在走手啊,不走手我怎么运动,可往往就是假走手;再如肘定位,一个杠杆,没有支点,何来杠杆,阿基米德著名的杠杆原理和他闻名世界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地球”的那句话,连小学生都耳熟能详,可运用到太极拳上又有几人真用心在思考,上肢的运动就象一个杠杆,以肘为支点,大小臂反向运动才为杠杆,也就是说:小臂上升,大臂下沉;小臂里合,大臂外撑,说穿了一个纵向,一个横向的杠杆运动,而实践中常有认识到纵向,而不知横向杠杆运动方式的现象。例如金刚捣碓做的很好,斜行的右手就违背,不能举一反三,相同的东西不能搬家,而左手就是一个斜面运动,指导手走斜面,打击手用杠杆,双手协调就能牵动对方的重心,周身协调就可以很轻松的摔倒对方。当然说到周身的协调没有那么简单,仅以一个上肢来讲,反向运动是基础,但分三节之间的关系,既要拉伸,又要旋转,还要走弧线运动,更要有弓的张力,同时与身体的协调。搞清这些关系,明白达到目的的方法,并熟练掌握运用,这就非朝夕之功。必须沉下心来,拿出做学问的毅力和恒心,切、磋、琢、磨,反复研究,使有小成。当年恩师练拳,几尽痴狂,每日十遍拳架,一千多个单式,行、走、坐、卧,无不是练功。一个沉肩坠肘,半年的时间就基本解决,可我们练了二三十年,才真正明白这一要求的含义。

拳虽小艺,内涵大道,太极拳的“拳”通权,名词做秤砣,动词为支配,控制之义,而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说的是从静态到动态,万事的发展无不是对立的统一状态。而太极功夫的习练也处处体现这一法则。举例说顺缠:小臂顺时针,大臂则逆时针,小臂上升,大臂下沉,诸如此类违背生理习惯,矛盾的运动方式,比比皆是。目的就是节节分家,达到节节贯穿。矛盾是手段,统一是目的,最终达到周身的协调。

太极拳包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我们的恩师张志俊先生,在传艺的同时,更教导我们一种运用哲学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要务实不务虚,不讲玄学,真理一定经得起科学的论证和实践的检验。象力大打力小,速度快打速度慢,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等问题,运用杠杆,斜面,螺旋缠丝,小力做大功等省力的力学原理及力的节节传递,混元劲的整合;买一送一,对进打击,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诠释的条分理细,科学合理。

二要抓住事物的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真正理解,方能举一反三。恩师常讲,一套陈氏新架八十六式,精华无非“金刚捣碓、懒扎衣、单鞭”几式而已,八门五步技法皆含其内,其余皆为变式,每一个转关换式,起落旋转,都要用心揣摩,细查根本,像起势的开步,就包含:进、退、顾、盼、定五种身法,不细致就无从考察,一带而过,而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更影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三要练功夫像做学问,刻苦用功,犹要用心,切忌贪多嚼不烂,在有质的前提下有量的保证,一个一个问题的解决,才是速成大法。

恩师号“太极闲人”,但更是一位哲人,世俗之事从来不争,舍己从人,但在太极拳理论的研究、实践和教学活动中,却从来不闲,一刻不松,处处留意,刻刻用心,常用生活的细节启发我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我们这些弟子进入太极这坐金山,常感到入宝山而空手归,以前认识不到,现在有所认识,不经过千锤百炼,刻苦用功,不是轻易能上身的,这恐怕也是一代人成手一二人而已的原因吧,欣慰的是;受教近三十年,练的是明白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功效可远远超出一套太极拳。

太极之美

太极有包容之美,太极乃无极而生,阴阳之母,包容宇宙自然万物之变;

太极有数术之美,易有太极而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而生八卦;

太极有中正之美,太极取中庸之道,中正安舒,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太极有动静之美,太极静如山岳,动若江河,动中有静静犹动;

太极有刚柔之美,太极讲去僵求柔,柔极生刚,终至刚柔相济不可催;

太极有音律之美,太极快慢相间,如交响乐之音符跳动;

太极有飘逸之美,太极之舞如清风摆柳,似行云流水,去留无意,宠辱不惊;

太极有养生之美,太极重导引吐纳,舒经通络,终达“延年益寿不老春”;
太极有搏击之美,太极讲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借力打力技高超;

太极有灵性之美,太极乃意气运动,久练可实现意气神具备之神明境界。

所以说:“太极拳象流动的山水;活动的雕塑;优美的音乐;抒情的长诗,怎么比喻也不为过。”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