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一口、一世界——非遗“口技”

10月11日晚,一部以口技表演为特色,以讲述口技传人牛玉亮传承故事为主线的音乐剧《北京人家之口技人生》,在天桥剧场上演。

口技表演,一人、一口、一世界。古文有记载:“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北京人家之口技人生》这部剧将历史与现实相穿插,表现了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牛玉亮为代表的口技艺人们,师法自然、师法万物生灵,最终通过口技表演再现自然的情景。

表演中,口技表演与现代音乐相呼应,口技艺人的表演与舞蹈相呼应,让北京味道与音乐剧舞台的表现水乳交融。

口技的溯源

口技起源上古时期,人们用于狩猎,模仿动物的声音,来骗取猎物获得食物。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2011年5月23日,口技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口技的发展及代表人物

唐宋时期

唐朝时期就有了专门培养口技人才的社会组织叫“学像声社”。宋徽宗年间杭州有民间口技艺人“刘百禽”,他能学很多鸟叫和禽兽叫,学得可以假乱真。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虞初续志·郭猫儿,他主要表演的口技是隔壁戏《杀猪》、《猪争食》。明末清初年间,著名口技艺人“画眉杨”善学画眉鸟叫,能与树间鸟儿对答。

民国时期

百鸟张,原名张昆山,北京人。北京天桥“八大怪”之一,他善学《百鸟争鸣》,因此被称为“百鸟张”。

尹士林,艺名“开口笑”,他继承传统,大胆改革,将口技“隔壁戏”的表演形式进行改革,使口技艺人从八尺屏障幕后走向舞台;他让口技配合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成为声情并茂的口技表演艺术,赋予口技新的生命。

近现代

孙泰,本名周志良,著名口技表演大师,1924 年拜尹士林为师学习口技,1956 年荣获“华沙国际杂技比赛金奖”。

周志成,著名口技表演大师、教育家。孙泰三哥,1930 年与其弟孙泰一起学习口技,后拜尹士林为师。

牛玉亮,著名口技表演艺术家。1956 年拜口技大师周志成为师学习口技。在口技运气发声方法上有独特见解和创新,口技“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是口技发展史上的突破。主张将口技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口技古诗词

《鸡鸣曲》

汪遵(唐)

金距花冠傍舍栖,清晨相叫一声齐。

开关自有冯生计,不必天明待汝啼。

《百戏竹枝词》

李振声(清)

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

谁知众口空嘈杂,绝技曾无第二人。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