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擒拿术原理与法则
作者:肖春明
我国的擒拿法,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形成于武术的鼎盛时期。 明代嘉靖年间,擒拿法已风靡一时,著名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对“鹰爪王的拿”便有赞誉。擒拿法继承了古代技击法的精华,又经过专门的实践与创新,自成体系,独具一格。从流传在民间的多种擒拿方法中,可以看到其技击特点非常突出,实用效果特别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分筋错骨”之威!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现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这些绝招妙技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正确掌握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深刻领悟其变化之精义,用科学的观点探索其生克制化的演绎规律,必定能更好地继承这项宝贵遗产,促进其弘扬于世界。
一、擒拿技艺之基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
1.擒拿的方法,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的可能。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关节的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伸旋转幅度都有一定限度。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这种特性,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捩扭,使其关节及韧 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
2.擒拿的方法,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恃力猛抓,拿住关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如果自己恃力大而猛抓硬压,不但因用不上技法而难以奏效,且若遇高手,必被化解而遭反擒,这是“巧制拙,柔克刚”的道理。
3.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主,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动,切忌露形,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很容易被擒住。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拿便误以为得手。要知道,一个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桡尺两侧共四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无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要使手法正确,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只有抓拿得法,才能巧施妙招,发挥擒拿术的威力,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制服周身的奇效。反之,若抓拿不准,必然失势失法,自己手足无措,结果必遭对方反擒。一抓之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练习者须悉心钻研,反复揣摩,确实掌握抓拿技法之奥妙。
二、擒拿运动之窍要——尚巧劲,不斗拙力
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法所必备之“内劲”。
1.擒拿实战,是斗技而非斗力。艺精招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脱走,又可拼力反击。我若稍一不慎,不仅手法落空,甚至反遭所擒,故有“巧拿不如拙打”之说。当对方反击和搏斗之时,应当随机就势,伺机再取,切忌拼力硬斗,自破章法。否则将只有“力大胜力小”的可能,失去了技艺制胜的机会。
2.研习擒拿术,要善于用巧劲,施妙招,待机而动,顺势应招,轻取关节,巧施裹缠。只要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将其前后之连带关节加以裹抱缠压,牵引控制,并运用螺旋收缩之“内劲”,将其关节裹紧缠死,迫其势背力僵,使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拼不上,这就是裹缠劲的特点,也是擒拿法以巧制拙的根本方法。实践经验表明,拿而不缠,必遭拙打,只有拿住而又裹缠住了,才算施术得势。既已得势,对方必然失却反抗能力,急欲脱走或拼力僵抗,而这正是施术者乘势催力、巧用冷疾脆劲发招或擒伏对手的最佳时机。
3.技击搏斗,力是基础,“千狠万狠,力是根本”。擒拿重巧,绝非否定劲力,而是尚巧劲以戒拙力,这是由于擒拿术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擒拿术的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这实际上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功夫。凡交手应招,首先要观察对方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善于引进并化解敌方的劲力,使之无机可乘;这就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施用招法,要讲究虚虚实实,善于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则必中。若无极强的劲力相摧,怎能拿而擒之?这就是方法与劲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4.论武术技能的实质,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劲力功夫;其二,攻防技术;其三, 审机策变。单就劲力而言,凭力论功是片面的。基本功力之大小,在实战中要受到对手的影响与制约,临场的运用与发挥,则是关键。两敌相持,实力相当,得势者胜;形势相当,得机者胜;战机相当,得先者胜。这是技击原理之一。劲力与方法的关系与劲力的重要性,上面略作讲述。现将擒拿法常用之劲力与劲法,择其要点,分述如下:
(1)鹰爪力:即指功,系擒拿之基本功。研习擒拿,要有很好的手指基本功,以增强抓拿对手肢体关节的扣握力。擒拿法对手指功的要求,既要手指有劲,又要指节灵活,势如鹰爪,才能很好的实用。
(2)裹缠劲:这是裹抱劲和缠绕劲相结合的内向收缩劲。其外形动作,是以手和腕的内外旋转带动肘肩关节,呈螺旋形缠绕对方的上肢或下肢,配合裹缠招法,以克制对方肩、肘、腕三大关节,控制其全臂,以制伏其身躯,这就是擒拿术的基本劲力和方法。其运用之特点,如同蛇缠树枝,树枝越硬,缠得就越紧,越沉。一旦被裹缠劲制住,很难脱解,这种裹缠法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好像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相应,故能制敌于巧。
(3)冷疾脆劲:是一种异常急速而坚刚的弹抖发放劲。通过脚跟,腰脊蹬弹抖发,体现在四肢动作的霎那之间;多用于拿住后的发放或击打,并可结合裹缠法,用于重挫对方的肢体关节。擒拿法之所以有“分筋错骨”之威力,根据就在于锁住对方关节之后的这种抖弹之冷疾脆劲。其特点是:劲力完整,发劲突然,不易防化。但是,这种冷疾脆劲的由来,全在功夫的深浅,必须经过长期锻炼,精心揣摩,方能逐步掌握其要领。
(4)杠杆劲:这是依据杠杆力学之原理,多以臂骨为杠杆,结合扳、撇、扛、压等招法,以克制对方上肢的肘、肩关节或下肢的胯、膝关节。其妙用之处在于,既可以施术者之臂骨做杠杆,用以重压对方的一支胳膊,而擒伏对手,还可以对方的一个胳膊作杠杆,别住另一胳膊,形成一动双制,其打击威力更大。
(5)轮轴旋转劲:通常是在拿制对方上肢掌腕关节后,以腰为轴,使自身较大幅度地旋转,依据轮轴旋转之离心力原理,或者用于牵动对方重心,使其倾斜失去重心而跌倒,或者借助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旋拧对方之掌腕关节,使其身体重心与关节相分,而达到重挫其关节之目的。
(6)滑车劲:这是通过自身重心向下沉坠的重力作用,或者用以将对方背起、掀倒,或者用以增强手法向下的卷折力,以挫伤对方的手腕及掌指关节。
(7)挺拔劲:这是由自身向上挺所形成的撑托力,结合扛、扳、别、截等招法,用以克制对方上肢的三大关节。
从上述各种劲力与劲法上,足见擒拿崇尚巧劲的原理。全国十大优秀传统拳之一的八极拳对以上七大劲力与劲法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擒拿克敌之根本——手拿脚绊,上下相随
1.擒拿施术,每当招法初使,手上刚拿住对方的上肢关节,就要迅速上步进身,绊锁其前脚。因为,对方被拿欲变,必定从脚步变起,绊脚作用在于封闭步法,阻止变化,破坏其下肢力点与支点间的平衡,利于充分发挥擒敌技法之效用。运用周身整体之劲,手脚一齐动作,就能更有效地制服对手。
2.不了解擒拿法的人,常误以为擒拿之术,无非就是“抓住后,撇关节”,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擒拿技击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技击法则,其制胜的机理,全在这一法则。擒拿术对手法的研究,当然是非常细致而又严密的。而手法之巧妙,则有赖于步法与身法的密切配合。善用擒拿的人,对于步法、身法的研究与运用,更是耗尽心力。身法与步法,是运劲、发劲的总机关,在技击实战中,身与步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用招术进攻,或解脱变化,每一招都是从腰的转动和脚步的变换开始。施术进招,“手到脚不到,等于放空炮;脚到手不掖,必定打自己;手脚一齐到,金刚也得到。”不仅拿法是这样,打法与摔法也是如此,尤其章法,本善长于近身搏斗,故对步法的运用与变化要求更高,主要是分虚实、忌双重、多绕行、善切插。实践经验表明,“步不紧,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步不稳,则手乱;步不灵,手难变。”手法易会,身法难求,步法不活,周身不顺,技无所施,终必陷于被动。
3.武术注重周身之功,无论是套路或散手,都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擒拿也不例外。然而,擒拿术更注重肩、肘、腕、胯、膝在实战中的巧妙运用,因为擒拿术重在巧制关节,而肩、肘、腕、胯、膝这五大关节,是受拿制的重点目标。但是,由于它具有屈伸旋转之功能,所以,又是擒制对手的基本手段。若能将肩、肘、腕、胯、膝运用灵巧,擒拿之术如虎添翼。在拿法中发挥这五大关节可屈伸旋转之功能,配合手上的拿法和脚上的步法,运用裹缠、旋绕、切压、沉挫、扳撇及跪腿、蹩胯、绷弹、挑跟等招法,就使擒拿法不单纯形之于手,而发展成遍身是法,浑身有解数。
四、擒拿对敌之谋略——强者智取,弱者生俘
1.临敌制变,贵在预谋,强者智取,弱者生俘,是擒敌战术的精义。擒拿的道理是以巧见长, 以计为首。贵神明,重妙用。每逢举动,必先料敌,洞察情势,敌无变动,我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或奇战,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上惊下取,声东击西,形至奇速,使敌不知所措,战而必胜;或谋战,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固能而示之不能,诱而取之。 2.实战之中,面对弱者,不可轻敌,慎而速取。骄兵必败,古之常理。面对强者,忌胆怯,贵沉着。知己知彼,可先发制人,胸有成竹,颖虑无多;知己不知彼,宜后发制人,静而观之,待而应之,察其虚实,观其变化,随机就势,把握主动,急来急应,缓来缓随,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待机一击,出奇制胜。这是应变的机理。若得明师之亲点,若下功夫,实践日久,自能领悟其中之精义。家师曾言:山不陷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不深则败。根深叶定茂,叶茂枝必荣。艺精招熟,善战多变,直来横取,横来直破,此相生相克之理。技击之道,虚有其名,实无方略,好勇斗狠,必遭灾祸。
五、擒拿实战之威力——以拿为主,打摔兼用
1.武术中的擒拿术,招法已逾百式,丰富多彩,并且正处在继续创新与发展之中。但是,应当知道,擒拿法之巧妙,并不是技艺的万能。“踢、打、摔、拿”四大类技击法,都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所以,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远打、近拿、贴身摔”的原理。这就是说,在距敌稍远的情势下,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更能展其所长;在双方逼紧贴身之际,使用摔法与跌法更易取胜;而擒拿法,则善于近身相持,巧制关节,以擒伏对手。技击实战,是一种非常严峻的拼搏,格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手脚交加,瞬息万变,闪展腾挪,进退神速,加之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岂可恃一技而应千招!然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只要巧妙地实施“打、拿、摔”三位一体,并驾齐驱,则堪称上乘功夫。若能综合武术各技之长,灵活运用,宜拿则拿,宜打则打,可摔则摔,随机就势,因势应招,拿中含打,打中带拿,手中有手,劲后有劲,把握战机,巧施妙法,必能轻巧敏捷地制敌于一瞬。
2.善用擒拿的人,必精于其它技法。从学艺的程序来说,一般都是先学摔或打而后才能接触到拿法,并且是先会其技,后明其理。从擒拿的技艺特点来看,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几乎每招每式都含有可打、可摔的招法。拿住之后,一撒手便可击伤,一挂脚立刻跌倒,而且,拿住后的一击,将击得更狠,跌得更重,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所以,在实战之中,必须融“打、拿、摔”三位于一体,集诸法之长,展拿法之妙,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克敌制胜之雄威。
我国的擒拿法,是一门独特的技击术,形成于武术的鼎盛时期。 明代嘉靖年间,擒拿法已风靡一时,著名武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拳经》中,对“鹰爪王的拿”便有赞誉。擒拿法继承了古代技击法的精华,又经过专门的实践与创新,自成体系,独具一格。从流传在民间的多种擒拿方法中,可以看到其技击特点非常突出,实用效果特别显著,确有变化莫测之妙,“分筋错骨”之威!它以巧制关节为手段,以擒伏对手为目标,以不伤害对手而达擒获为高超技能,充分体现中华武术“巧打拙,柔克刚”的特点。这些绝招妙技所具有的深奥法理,不仅毫不神秘,而且完全符合现代生理学和运动力学的原理,有着严格的科学根据。正确掌握擒拿术的原理与法则,深刻领悟其变化之精义,用科学的观点探索其生克制化的演绎规律,必定能更好地继承这项宝贵遗产,促进其弘扬于世界。
一、擒拿技艺之基础——抓筋拿穴,扭挫关节
1.擒拿的方法,首先在于拿制对方的肢体关节,进而才有擒伏的可能。关节是人体骨骼结构及运动的枢纽,关节周围的筋脉穴位,又是难以承受打击的薄弱部位。关节的功能,只可顺动,不可逆转,其屈伸旋转幅度都有一定限度。擒拿术就是针对人体关节的这种特性,依据逆关节施制的技击原理,先抓拿肢体关节及筋穴,并加以牵引控制,进而在相互破解演变之中,巧施妙法,迫使对方之关节反折或超限度捩扭,使其关节及韧 带受挫,产生剧烈疼痛感,从而丧失反抗能力而就擒。对方若要拼力硬抗,势必造成骨折筋伤。
2.擒拿的方法,贵在一抓得势,但是这一抓之技,深含法理。两手相交,不是恃力猛抓,拿住关节后,也不是强扭硬压。如果自己恃力大而猛抓硬压,不但因用不上技法而难以奏效,且若遇高手,必被化解而遭反擒,这是“巧制拙,柔克刚”的道理。
3.交手接势,应注重轻灵绵随,以沾连为主,运用招法,先抓战机,始宜微动,切忌露形,避免打草惊蛇;一经抓拿得势,要迅速进招,制在措手不及,对方很容易被擒住。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擒拿术所特有的手型手法,准确地抓拿住对方肢体关节的一定方位;切不可胡乱抓拿便误以为得手。要知道,一个腕关节就有正面、背面和桡尺两侧共四个方位,还有偏上、偏下各部位,而每一个方位都有不同的拿法、招数及变化。因此,无论抓拿任何关节,首先一定要使手法正确,方位拿准,才有巧变的根基。只有抓拿得法,才能巧施妙招,发挥擒拿术的威力,从而达到制其一点而制服周身的奇效。反之,若抓拿不准,必然失势失法,自己手足无措,结果必遭对方反擒。一抓之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练习者须悉心钻研,反复揣摩,确实掌握抓拿技法之奥妙。
二、擒拿运动之窍要——尚巧劲,不斗拙力
所谓巧劲,主要是裹缠劲与冷疾脆劲,即擒拿法所必备之“内劲”。
1.擒拿实战,是斗技而非斗力。艺精招熟,常可一抓而就,猛抓硬斗,易被对方得手。须知,对方刚被抓拿,既可变化脱走,又可拼力反击。我若稍一不慎,不仅手法落空,甚至反遭所擒,故有“巧拿不如拙打”之说。当对方反击和搏斗之时,应当随机就势,伺机再取,切忌拼力硬斗,自破章法。否则将只有“力大胜力小”的可能,失去了技艺制胜的机会。
2.研习擒拿术,要善于用巧劲,施妙招,待机而动,顺势应招,轻取关节,巧施裹缠。只要拿住对方的一个关节,则应迅速将其前后之连带关节加以裹抱缠压,牵引控制,并运用螺旋收缩之“内劲”,将其关节裹紧缠死,迫其势背力僵,使之欲化化不了,欲走走不脱,有力拼不上,这就是裹缠劲的特点,也是擒拿法以巧制拙的根本方法。实践经验表明,拿而不缠,必遭拙打,只有拿住而又裹缠住了,才算施术得势。既已得势,对方必然失却反抗能力,急欲脱走或拼力僵抗,而这正是施术者乘势催力、巧用冷疾脆劲发招或擒伏对手的最佳时机。
3.技击搏斗,力是基础,“千狠万狠,力是根本”。擒拿重巧,绝非否定劲力,而是尚巧劲以戒拙力,这是由于擒拿术方法之巧和制敌之妙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必须认真研究擒拿术的劲力原理和运用劲力的法则。这实际上是一门比较高深的功夫。凡交手应招,首先要观察对方的劲力趋势,或明或暗;要善于引进并化解敌方的劲力,使之无机可乘;这就要有听劲、懂劲、化劲的功夫。施用招法,要讲究虚虚实实,善于运劲、变劲、借劲,抓准机会发劲,发则必中。若无极强的劲力相摧,怎能拿而擒之?这就是方法与劲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4.论武术技能的实质,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劲力功夫;其二,攻防技术;其三, 审机策变。单就劲力而言,凭力论功是片面的。基本功力之大小,在实战中要受到对手的影响与制约,临场的运用与发挥,则是关键。两敌相持,实力相当,得势者胜;形势相当,得机者胜;战机相当,得先者胜。这是技击原理之一。劲力与方法的关系与劲力的重要性,上面略作讲述。现将擒拿法常用之劲力与劲法,择其要点,分述如下:
(1)鹰爪力:即指功,系擒拿之基本功。研习擒拿,要有很好的手指基本功,以增强抓拿对手肢体关节的扣握力。擒拿法对手指功的要求,既要手指有劲,又要指节灵活,势如鹰爪,才能很好的实用。
(2)裹缠劲:这是裹抱劲和缠绕劲相结合的内向收缩劲。其外形动作,是以手和腕的内外旋转带动肘肩关节,呈螺旋形缠绕对方的上肢或下肢,配合裹缠招法,以克制对方肩、肘、腕三大关节,控制其全臂,以制伏其身躯,这就是擒拿术的基本劲力和方法。其运用之特点,如同蛇缠树枝,树枝越硬,缠得就越紧,越沉。一旦被裹缠劲制住,很难脱解,这种裹缠法是可以灵活变化的,好像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相应,故能制敌于巧。
(3)冷疾脆劲:是一种异常急速而坚刚的弹抖发放劲。通过脚跟,腰脊蹬弹抖发,体现在四肢动作的霎那之间;多用于拿住后的发放或击打,并可结合裹缠法,用于重挫对方的肢体关节。擒拿法之所以有“分筋错骨”之威力,根据就在于锁住对方关节之后的这种抖弹之冷疾脆劲。其特点是:劲力完整,发劲突然,不易防化。但是,这种冷疾脆劲的由来,全在功夫的深浅,必须经过长期锻炼,精心揣摩,方能逐步掌握其要领。
(4)杠杆劲:这是依据杠杆力学之原理,多以臂骨为杠杆,结合扳、撇、扛、压等招法,以克制对方上肢的肘、肩关节或下肢的胯、膝关节。其妙用之处在于,既可以施术者之臂骨做杠杆,用以重压对方的一支胳膊,而擒伏对手,还可以对方的一个胳膊作杠杆,别住另一胳膊,形成一动双制,其打击威力更大。
(5)轮轴旋转劲:通常是在拿制对方上肢掌腕关节后,以腰为轴,使自身较大幅度地旋转,依据轮轴旋转之离心力原理,或者用于牵动对方重心,使其倾斜失去重心而跌倒,或者借助大幅度的旋转动作,旋拧对方之掌腕关节,使其身体重心与关节相分,而达到重挫其关节之目的。
(6)滑车劲:这是通过自身重心向下沉坠的重力作用,或者用以将对方背起、掀倒,或者用以增强手法向下的卷折力,以挫伤对方的手腕及掌指关节。
(7)挺拔劲:这是由自身向上挺所形成的撑托力,结合扛、扳、别、截等招法,用以克制对方上肢的三大关节。
从上述各种劲力与劲法上,足见擒拿崇尚巧劲的原理。全国十大优秀传统拳之一的八极拳对以上七大劲力与劲法的表现尤为突出。
三、擒拿克敌之根本——手拿脚绊,上下相随
1.擒拿施术,每当招法初使,手上刚拿住对方的上肢关节,就要迅速上步进身,绊锁其前脚。因为,对方被拿欲变,必定从脚步变起,绊脚作用在于封闭步法,阻止变化,破坏其下肢力点与支点间的平衡,利于充分发挥擒敌技法之效用。运用周身整体之劲,手脚一齐动作,就能更有效地制服对手。
2.不了解擒拿法的人,常误以为擒拿之术,无非就是“抓住后,撇关节”,其实不是这样的。我国擒拿技击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技击法则,其制胜的机理,全在这一法则。擒拿术对手法的研究,当然是非常细致而又严密的。而手法之巧妙,则有赖于步法与身法的密切配合。善用擒拿的人,对于步法、身法的研究与运用,更是耗尽心力。身法与步法,是运劲、发劲的总机关,在技击实战中,身与步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无论是用招术进攻,或解脱变化,每一招都是从腰的转动和脚步的变换开始。施术进招,“手到脚不到,等于放空炮;脚到手不掖,必定打自己;手脚一齐到,金刚也得到。”不仅拿法是这样,打法与摔法也是如此,尤其章法,本善长于近身搏斗,故对步法的运用与变化要求更高,主要是分虚实、忌双重、多绕行、善切插。实践经验表明,“步不紧,则手慢;步不顺,则手散;步不稳,则手乱;步不灵,手难变。”手法易会,身法难求,步法不活,周身不顺,技无所施,终必陷于被动。
3.武术注重周身之功,无论是套路或散手,都讲究手眼身法步的协调一致,擒拿也不例外。然而,擒拿术更注重肩、肘、腕、胯、膝在实战中的巧妙运用,因为擒拿术重在巧制关节,而肩、肘、腕、胯、膝这五大关节,是受拿制的重点目标。但是,由于它具有屈伸旋转之功能,所以,又是擒制对手的基本手段。若能将肩、肘、腕、胯、膝运用灵巧,擒拿之术如虎添翼。在拿法中发挥这五大关节可屈伸旋转之功能,配合手上的拿法和脚上的步法,运用裹缠、旋绕、切压、沉挫、扳撇及跪腿、蹩胯、绷弹、挑跟等招法,就使擒拿法不单纯形之于手,而发展成遍身是法,浑身有解数。
四、擒拿对敌之谋略——强者智取,弱者生俘
1.临敌制变,贵在预谋,强者智取,弱者生俘,是擒敌战术的精义。擒拿的道理是以巧见长, 以计为首。贵神明,重妙用。每逢举动,必先料敌,洞察情势,敌无变动,我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或奇战,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上惊下取,声东击西,形至奇速,使敌不知所措,战而必胜;或谋战,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固能而示之不能,诱而取之。 2.实战之中,面对弱者,不可轻敌,慎而速取。骄兵必败,古之常理。面对强者,忌胆怯,贵沉着。知己知彼,可先发制人,胸有成竹,颖虑无多;知己不知彼,宜后发制人,静而观之,待而应之,察其虚实,观其变化,随机就势,把握主动,急来急应,缓来缓随,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待机一击,出奇制胜。这是应变的机理。若得明师之亲点,若下功夫,实践日久,自能领悟其中之精义。家师曾言:山不陷则崩,木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不深则败。根深叶定茂,叶茂枝必荣。艺精招熟,善战多变,直来横取,横来直破,此相生相克之理。技击之道,虚有其名,实无方略,好勇斗狠,必遭灾祸。
五、擒拿实战之威力——以拿为主,打摔兼用
1.武术中的擒拿术,招法已逾百式,丰富多彩,并且正处在继续创新与发展之中。但是,应当知道,擒拿法之巧妙,并不是技艺的万能。“踢、打、摔、拿”四大类技击法,都有适应性和局限性。所以,前人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远打、近拿、贴身摔”的原理。这就是说,在距敌稍远的情势下,使用拳打脚踢的方法,更能展其所长;在双方逼紧贴身之际,使用摔法与跌法更易取胜;而擒拿法,则善于近身相持,巧制关节,以擒伏对手。技击实战,是一种非常严峻的拼搏,格斗双方争雄斗胜,各展所长,手脚交加,瞬息万变,闪展腾挪,进退神速,加之技击诸法本身的局限,岂可恃一技而应千招!然而,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只要巧妙地实施“打、拿、摔”三位一体,并驾齐驱,则堪称上乘功夫。若能综合武术各技之长,灵活运用,宜拿则拿,宜打则打,可摔则摔,随机就势,因势应招,拿中含打,打中带拿,手中有手,劲后有劲,把握战机,巧施妙法,必能轻巧敏捷地制敌于一瞬。
2.善用擒拿的人,必精于其它技法。从学艺的程序来说,一般都是先学摔或打而后才能接触到拿法,并且是先会其技,后明其理。从擒拿的技艺特点来看,在拿制对手的过程中,几乎每招每式都含有可打、可摔的招法。拿住之后,一撒手便可击伤,一挂脚立刻跌倒,而且,拿住后的一击,将击得更狠,跌得更重,可使对方防不胜防。所以,在实战之中,必须融“打、拿、摔”三位于一体,集诸法之长,展拿法之妙,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武术克敌制胜之雄威。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