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翰忆与各武术报刊编辑和作者的友谊一


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在发展武术方面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中华武术迎来了第二个春天。1978年11月16日应日本访华代表团团长,日本众议院院长三宅正一之请,邓小平同志为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写了“太极拳好”四个辉煌大字,揭开了太极拳运动的新篇章。《武林》、《武术健身》、《少林与太极》、《中华武术》、《精武》、《武魂》、《武当》、《中国太极拳》、《太极》等武术专业杂志相继问世,为广大武术爱好者提供了学术研究、交流心得的平台。我也与这些专业杂志结下了翰墨因缘,和众多编辑、作者结下了深厚友谊。按照时间顺序做些点滴回忆,作为纪念。
我和《武林》杂志交往的时间最长,贯彻该杂志的始终。《武林》创刊于1981年7月,初为双月刊,翌年改为月刊。广东省武术协会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广州分社主办。早期主编王国辉,编辑室主任梁伟明;后期主编劳坚(女),梁伟明升为副主编。《武林》杂志内容丰富,重视技击实用性。除武术文章外,每期都转载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代表作《射雕英雄传》,并配有精美的插图。因此、它的发行量很大,据说每期可达一百五六十万册。我有许多介绍太极拳和其他武术的稿件大都是由《武林》披露的。

《武林》在其鼎盛时期做了两件名垂青史的盛事;1986年12月在四川成都举行了首届太极名家研讨会。1988年11月在广州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太极拳名家传人研讨表演会。自1852年河北永年人武禹襄获得王宗岳《太极拳谱》后,“引文入武”研究太极拳艺拳理,杨禄禅应聘晋京教拳开始,别具神韵的太极拳才风行于世,具有丰厚的“太极拳文化”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在长达一百五六十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尽管名家辈出,全国太极拳家从无机会集聚一起对太极拳的成就和发展方向做过探讨。这两届研讨会,各流派太极拳名家得以欢聚一堂、交流拳艺,研讨未来,对太极拳的普及发展起到了一定地推动作用。因此,这两届研讨会堪称太极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这两届研讨会我都被邀请了,只是因为工作太忙,首届我未出席,只寄了一篇论文。首届研讨会能在成都举行,得益于陈龙骧先生。他是杨派太极名家李雅轩老师的爱徒和门婿,为人忠厚,文武兼修,有谦谦古君子之风,写过不少介绍李雅轩一派太极拳的文章和书籍。他当时在中航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当太极拳教练,获得单位资助与《武林》杂志合作,两家各投资5000元,首届研讨会得以在成都顺利举行。第二届名家及传人研讨表演会1988年11月在广州白云山举行。在此期间我结识了杨振铎、马虹、蒋家骏、陈正雷、张永安诸先生和陈龙骧、李敏弟贤伉俪。除张永安英年早逝外,和其他几位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现在。当时北方代表武派太极拳出席的除我之外,有我师兄陈固安先生和武术教练丹玉奎先生。上海出席的是浦公达先生和刘积顺先生,他们都是郝少如先生的学生。由于我们都是武派太极拳传人关系就更为密切。对这次研讨会《武林》、《羊城晚报》、香港《大公报》等媒体都做了报道。陈固安师兄的拳照做为《武林》封面刊出。

我在大会上发言演讲的主要内容:

1、百年太极拳发展概况,分三个阶段:奠基阶段、发展阶段和普及阶段,结合时代政治经济背景,总结了百余年间太极拳风风雨雨的不平凡历程。

2、太极拳今后开展刍议,依据太极拳运动当前现状,提出今后发展太极拳的几项措施。后来我将上述内容写了一篇《花雨缤纷话太极》短文收入《吴文翰武术文存》中。流光易逝,迄今已过20个春秋,翻阅旧作,仍值得当前执武术界牛耳者参考。

举办这两次盛会并获得成功,有赖于《武林》杂志主编和工作人员以及资助单位的共同努力;但实际操盘手是梁伟明先生。梁先生原来是国画家,属岭南画派,曾办过画展,到《武林》当编辑后却迷恋上武术。他的武学思想重视武术技击等实际作用,对时尚盛行的游艺场中的花拳绣腿不甚关心。这从他主编的《武林》杂志和《中国功夫》杂志可以得到证实。 由于种种原因,第三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到2006年5月26——28日才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召开。由于这些年太极拳在世界各地颇有影响,在海外也造就了一批对太极拳研究较深并有一定功夫的传人,因此,第三届全国太极拳名家研讨会邀请的代表由国内扩大到国际,邀请海外有功夫、有研究的太极传人共同参与盛会。操盘手虽然仍是梁伟明先生,但与蒋家骏先生和其学生王志先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王志先生在马鞍山市工作,得到了陈苏汉市长与杜和题秘书长的支持,这届国际太极文化盛会才得以在该市举行,出席代表近70人,规模之大超逾了前两届。代表们提供的论文由《中国功夫》杂志汇集于20007年1月出版。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