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翰忆与各武术报刊编辑和作者的友谊二

与《武林》杂志同时问世的是《武术健身》,由《新体育》杂志社主办。双月刊。1981年6月创刊。主要栏目有“太极拳苑”,“健身功法”等,以练习武术,强身健体为主。我到《武术健身》服务,当特邀编辑是何煦昭先生推荐的,他是新体育杂志社负责人之一。但在此之前,我给《武术健身》也写过若干篇介绍武术知识的短文。当时武术界已经出现不良风气,道德水准相应下降,引起有关领导的重视。《武术健身》主编黄岗先生约我撰写《德为艺先,武以德显》一文,发表于1988年《武术健身》第3期。文章发表后得到读者广泛好评。此后,针对时弊我又写了数篇重视品德修养,立正祛邪,褒荣贬耻,培育德艺双馨人才的文章,也大都发表于《武术健身》。

1989年冬,我离职休养,何煦昭先生乘机将我推荐到《武术健身》工作。当时《武术健身》的主编改为杨鼎新先生,编辑有张新华女士、张鸿燕女士和潘良先生。后来,主编几度易人,编辑也不断更新,但我和他们配合融洽、善始善终。

我过去是做政法工作的,虽然写过文章,可是没有当过报刊编辑,为什么对这项工作也不陌生呢?不少作者、读者询问过我,借机做一“解密”。原因是我做学生时就不断给地方报刊写稿,得到过不少编辑的指点。1949年进北京后,我写过几篇戏曲评论,结识了《北京日报》负责戏曲栏目的编辑曹尔驷先生。当时我的工作单位在天安门附近,《北京日报》社地址在王府井南头路东一条胡同内。业余时间我常去曹先生处,得到他不少点拨。除了如何写好文章外,也学到一些编辑工作知识。记得1956年,山西北路梆子由著名演员贾桂林、高玉贵率团来京演出。女演员贾桂林外号“小电灯”,在晋北颇有号召力。由于日寇侵华,她辍演隐居十八年。这次她晋京的打泡戏是《武家坡》,剧中的王宝钏在寒窑苦等丈夫也是十八年。曹先生采访贾桂林的报道抓住这一特点,文章标题为《台上台下十八年》,既醒目又切题,引起不少好评。对我撰文拟题颇有影响。

除曹先生外,另一位指点过我的是人民体育出版社的著名编辑王洁女士。那时我每周去编辑部两个半天,因同在一所楼上,她常去看我,转送稿件和闲聊武林轶事。我也借机向她求教套路编写这类文稿的校阅方法。她不断鼓励我编著一部武派太极拳书籍,她帮助我出版。遗憾的是当我于2000年编著完《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时,她可能已经退休了。曹尔驷先生曾对我讲过:“一事不知,编辑之耻”。为了不使编发的稿件出现错误,除了阅读有关资料外,我也经常向有关作者和读者求教。我写文和审稿的要求是:“听言必审其本,临事必校其实,观行必考其迹”,在求真务实和虚心多方请益的努力下,我编发的稿件失误处较少。
编辑是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的,所以我对每位作者来稿和读者来信都做到件件有交代。稿件尽量采用,内容与本刊方针不同者,转寄有关报刊,或提出意见退回作者。对读者来信根据要求妥当处理。如1989年12月份,我处理的读者来信其中武术咨询29封,气功咨询31封,给作者赵维汉的信18封,给作者张琼芳的信12封,给其他作者的信21封,给大雁功作者的信4封,要求买书者4封,练功反映及建议4封,其它3封,都分别转给有关人士。

要想刊物办得好,每期都得有“拳头作品”,得有一批基本作者。我负责编辑“太极拳苑”等栏目,当时已经有一定名气的作者如马虹、陈龙骧、张义敬、金仁霖、孙南馨、王善德、王培生诸位先生等常给我供稿。我还结识了一批新作者如王荣泽、浦汉健、陈立新、戴国斌、马原年、殷鉴等先生。值得一提的是有几位青年作者后来都成了名人。如刘世君,我于1989年看他来稿时,他还在开封河南大学读书,后来不仅给各家武术杂志写稿,还出版了几本武术书籍,在当地教书教拳,已经是有一定名气的武师了。又如龚建新先生于1993年6月份寄给我们一篇《初涉太极王国》,在当年第6期上给予发表。他当时是北京联合大学的学生,现在已是《中华武术》杂志资深编辑了。

我在《武术健身》杂志服务数年,在编稿写稿生涯中我认为最有意义的有两件事:
头一件是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召开,首次列武术为正式比赛项目。我鉴于在海外颇有影响的太极拳家郑曼青先生在祖国大陆却罕为人知,为了让移居海外的武术传播者知道祖国还在怀念他们,我在《武术健身》1990年第3期发表了《五绝老人郑曼青》,又在第4期编发了张义敬先生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简介》。此事对郑门弟子颇有影响,郑老师的弟子罗邦桢先生等人还和我通过信,寄过文稿。杂志又添了几位域外作者。

另一件事,鉴于太极拳作为中华瑰宝,早已名扬四海,风靡世界,然而迄今仍无一部太极拳信史,于是我于1991年到1992年与美编冯向杰先生合作,在《武术健身》连载《太极拳系列史画》,采用连环画这一通俗文艺形式,系统地介绍了太极拳衍生发展和主要人物的事迹,深受读者欢迎。遗憾的是由于人事变迁,《太极拳系列史画》中途夭折。

在此介绍一下合作者冯向杰先生,他是一位富有才华的艺术家,书法国画都有较深的功底,自成体系。《史画》是我先写脚本,他再构思绘画。有些拳势动作,我先摆出姿势,他再画。我们俩人年龄相差许多,合作连环画除《太极拳系列太史画》外,还有《巾帼英雄秦良玉》等。我俩合作数年,我却忘记向他索求墨宝。我们分手时,他赠我一幅画像,题写“与文翰先生合作连环画甚为和谐,感其人品文品具佳,作自画像一幅赠其存念指正。向杰,十月四日。”没有钤印,却按一手指印,足见其“怪”。这幅自画像我一直保存着,珍重着这份友谊。 1994年夏《武术健身》因故停刊。我虽已六十多岁,但精力未哀,编辑文稿和和写作仍处于上升期,对武术界的情况了解已多,人脉也旺,不愿中途改行,另操他业。当时《少林与太极》和《武魂》都要求(编者:刊发时改成“希望”)我到他们那里服务。因《武魂》杂志社在北京,工作方便,从1994年第7期开始,到今年(2008年)底就一直服务于《武魂》杂志了。
展开全文 APP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我要投稿]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