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桩法、试力概谈
作者:韩禄全
意拳(大成拳)远非当今一些人士所说,养生与技击是不可兼得。二者只可选择其一;更没有什么先进行所谓”筋肌训练”,再进行意念训练之分别。这是没有接受意拳系统学习和训练的人士,妄谈什么”窥豹一斑”或是”意念成疯”等种种混淆视听,偏执拳学一端之词。
笔者随姚承光老师学习意拳,并在姚老师指导下锻炼、学习,身体已恢复健康。对意豢有了更深的体认。关于当前一些人士提出的所谓”芗翁早期筋骨训练”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人一身主宰筋、骨骼、血、肉、皮、毛、发。练拳者无论学内家、外家,都要通过周身进行训练。同时本身也在进行筋骨训练,因何又来”筋骨训练”之说,没有筋骨,人体何存?如何走路、站立、工作、生活等等?单独提出”筋骨训练”之说无非混淆视听,标新立异并非忠实研究拳学。中国体操队员筋骨柔韧训练,也称之为筋骨训练。乃至杂技队员的筋骨训练。有谁能与之相比。他们的抻筋拔骨训练都是经过运动生理专家研究的专门科学的系统训练体系。对”筋骨训练”的阐述不更加详实具体科学。姚承光老师教授我们意拳桩功时,一再强调意拳站桩必须是正确规范的桩架和正确的意念假借,方是意拳站桩正途。并非有的人士所说”意念成疯,独搞精神大战”等等,也并非有的人士提倡站桩,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想自己体内穴位麻、热、胀等等。难道这不是”意念成疯”吗?这些人士真正系统深入学习意拳了吗?在谁的指导下进行意拳训练?对一门学术的追求和探索必须持之以恒方能得到真知。对于意拳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拳学来说更应不懈地深入追求和探索。非切实体认不能得其真髓,更何况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穷一生去追求、探索、体认,未敢自称大成,而一再告诫后人:”拳学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当今一些人士对意拳浅尝未曾深究,就忘谈什么”揭密种种”,这是不负责任的,误导初学者,误人误已。
姚承光老师对意拳的教学非常严谨。无论站桩、试力、走步还是发力、发拳乃至推手、散手的教学和指导。对身体各部姿势及意念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凡是来姚老师这里学习者都体会到意拳教学的严谨、细统正规。对身体各部要求及意念假借的要求远非一些人士所说之谬。
以技击桩的第一个桩法一浑元桩为例。通过养生桩训练,使我们周身能与平和意念假借配合,令周身放松,心情愉悦。适用于初学入门者和养生为目的的人们。从拳学角度讲,养生桩应称名为意拳基础入门桩,而浑元桩是求取浑元力的桩法。为我们拳学实践技击培养求取浑元力服务打基础的。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通过浑元桩训练,把全身各部肌肉、关节、神经元甚至毛发充分调动起来,用正确的意念假借作用于生理,加大加强对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调动周身各部肌肉、关节(包括筋骨)同时同步相互配合运动。这种运动是保持正确、规范的桩架进行整体的同时同步微动、小动、大动、缓动、速动来摸索、培养、锻炼浑元力的整体运动。难道这不是高明大士所说的筋骨训练?是离开筋骨之外的训练吗?关节拳术界争论的所谓芗翁秘传之类云云的筋骨训练,是早年王先生及前辈们提出的,是不具体的训练,偏离拳学真髓。至后来王先生业已批判并扬弃了的筋骨训练。试想这种不具体的筋骨训练已经落后了,有人又重新拿出作为标榜秘传之类,于拳学上岂不是舍本逐未,误人误已。于视听岂不贻笑大方。正如王老先生所说已入江湖中吃托,表演之流。
关于意拳的评价说法种种,一些不谙意拳内涵,未有深入精专意拳其中的高明人士,竟然评价断言意拳是什么粗线条,一个轮廓而已,是粗枝大叶,并哄抬某某拳是细线条之类。这种心态,做人不必去评价,单就拳学而言,不会有更深的造诣和进取,更何况精益求精。意拳整个拳学训练体系,理论实践俱详。用拳学原则原理指导拳学实践。用实践检验原则原理,每一步,每一环不可丝毫懈怠、偏颇,就浑元桩而言,对浑元力的摸索、培养、锻炼,需要极度的耐心、细心和恒心,意念假借高度集中。同时体会周身各部都同时同步参与的细微运动。由不得力处,摸索得力处,日日找,月月摸索,年年体会,得力处渐多,浑元力渐著。同时初学时应从大动,缓动入手,有了相当基础(指浑元力的摸索有基础),开始从桩中小动、微动、速动中摸索浑元力。浑元力又称六面力,初时分开进行摸索。如进行浑元桩前后、上、下、左、右单独摸索浑元力。从而再进行打乱程序摸索浑元力。更深一层进行六面力同时摸索浑元力。逐步分层次的进行浑元力的培养锻炼。如此精细详实的训练,岂是朝夕之功,必须日积月累的锻炼方能有成。岂是一句”粗线条”、”意念成疯”之类一言而概之所能体悟、评价的。
既谈话桩,再谈试力。试力是桩法的延伸与放大。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力由试而知”。站桩求取浑元力时,周身有很多不得力、微弱之处。通过各种不同方位的试力训练,将站桩中体会阻力微弱,不得力之处,在各种试力中加以放大进行锻炼,使周身各处充分协调统一的调动起来参与运动,进行试力中的放大训练。使周身之阻力向更远处乃至更大的空间延伸与放大。试力中的意念假借同时延伸与放大。这种训练,把站桩细微不足之种进行锻炼。充实桩法内涵。弥补站桩摸索浑元力不足之处,使浑元力锻炼更加笃实、浑厚,周身更加灵动、活泼、自然。达到”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在试力训练中真正做到神意不断,力不空亡。意生则力生,意断则力止,这是需要长期地揣摩体认。严格按照意拳原则原理规范、正确地做试力。譬如最基础的丁八步开合试力。在试力时,双手分开与挤合,着重体会,两手掌指肘,臂之间有弹簧缓缓分开,缓缓挤合之意,指尖前方各有五根弹簧相拉。分开时缓缓拉开,挤合时,缓缓挤压回去。身体随手之分开。重心缓缓向后坐靠,由前五后五,转换成前三后七,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相争。前脚趾扒地,着重体会身体向后挤靠水,挤靠树之意。求取这种阻力感,而双手挤合,同样身体配合向前挤靠水,挤靠树之意,重心由前三后七转换成前五后五。同时前脚微微下踩,后脚下踩前蹬微微上站,两腿微微挤合,头与前,后脚相争向上领起。都同时同步去运动体会阻力,仔细的用意不用力去摸索。正如前辈所讲”意力水中行”;”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周身无处不同时同步动作,一动周身无有一种不动,一止周身俱止。动即手之开合是大动,身体转换重心是小动。些许细微之处是微动,甚至周身毛发都与假借弹簧牵拉徐徐而动,动乎其微。此乃周身生生不已之意,生生不已之动,生生不已之力,日积月累,渐达至意即力,力即意,意力不分。举手投足挥洒自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身手挟风裹浪起风雷,有如霜杀草木”之境。有先生云:”试力如此岂不把人捆死。”据本人体验,只要按照意拳原则原理和试力要领做试力,阻力之感渐至周身,自然浑元力上身。拳手投足无不有沉重之感,如这位先生所说,他未得系统之体认指导,只不过是刻意模仿,没有做到用意不用力去摸索求取。试力不得法,而非意拳原则原理使然。关于意拳更详细、更精深之要领、原则、训练的阐述,在姚承光先生之函授追踪教材及《中国意拳》教学光盘中详尽阐述和演示。我仅作一简谈大概。况时下有关意拳争鸣论述见之不鲜。就自己体认,及姚师所教之浅薄微得,示于初学及疑问者,与诸君共进。尝得前辈,方家斧正、指点,必当于拳学获益菲浅,更能匡弘学术之正气。本人不尽感激。所学所得尚浅,望见谅。笔者水平有限。关于意拳发力,拳法、推手等,将待有机会另文阐述。望读者诸君见谅!
意拳(大成拳)远非当今一些人士所说,养生与技击是不可兼得。二者只可选择其一;更没有什么先进行所谓”筋肌训练”,再进行意念训练之分别。这是没有接受意拳系统学习和训练的人士,妄谈什么”窥豹一斑”或是”意念成疯”等种种混淆视听,偏执拳学一端之词。
笔者随姚承光老师学习意拳,并在姚老师指导下锻炼、学习,身体已恢复健康。对意豢有了更深的体认。关于当前一些人士提出的所谓”芗翁早期筋骨训练”这一说法。我不敢苟同。人一身主宰筋、骨骼、血、肉、皮、毛、发。练拳者无论学内家、外家,都要通过周身进行训练。同时本身也在进行筋骨训练,因何又来”筋骨训练”之说,没有筋骨,人体何存?如何走路、站立、工作、生活等等?单独提出”筋骨训练”之说无非混淆视听,标新立异并非忠实研究拳学。中国体操队员筋骨柔韧训练,也称之为筋骨训练。乃至杂技队员的筋骨训练。有谁能与之相比。他们的抻筋拔骨训练都是经过运动生理专家研究的专门科学的系统训练体系。对”筋骨训练”的阐述不更加详实具体科学。姚承光老师教授我们意拳桩功时,一再强调意拳站桩必须是正确规范的桩架和正确的意念假借,方是意拳站桩正途。并非有的人士所说”意念成疯,独搞精神大战”等等,也并非有的人士提倡站桩,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想自己体内穴位麻、热、胀等等。难道这不是”意念成疯”吗?这些人士真正系统深入学习意拳了吗?在谁的指导下进行意拳训练?对一门学术的追求和探索必须持之以恒方能得到真知。对于意拳这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拳学来说更应不懈地深入追求和探索。非切实体认不能得其真髓,更何况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先生穷一生去追求、探索、体认,未敢自称大成,而一再告诫后人:”拳学本无止境,何来大成之说。”当今一些人士对意拳浅尝未曾深究,就忘谈什么”揭密种种”,这是不负责任的,误导初学者,误人误已。
姚承光老师对意拳的教学非常严谨。无论站桩、试力、走步还是发力、发拳乃至推手、散手的教学和指导。对身体各部姿势及意念的训练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凡是来姚老师这里学习者都体会到意拳教学的严谨、细统正规。对身体各部要求及意念假借的要求远非一些人士所说之谬。
以技击桩的第一个桩法一浑元桩为例。通过养生桩训练,使我们周身能与平和意念假借配合,令周身放松,心情愉悦。适用于初学入门者和养生为目的的人们。从拳学角度讲,养生桩应称名为意拳基础入门桩,而浑元桩是求取浑元力的桩法。为我们拳学实践技击培养求取浑元力服务打基础的。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要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通过浑元桩训练,把全身各部肌肉、关节、神经元甚至毛发充分调动起来,用正确的意念假借作用于生理,加大加强对神经中枢的刺激,从而调动周身各部肌肉、关节(包括筋骨)同时同步相互配合运动。这种运动是保持正确、规范的桩架进行整体的同时同步微动、小动、大动、缓动、速动来摸索、培养、锻炼浑元力的整体运动。难道这不是高明大士所说的筋骨训练?是离开筋骨之外的训练吗?关节拳术界争论的所谓芗翁秘传之类云云的筋骨训练,是早年王先生及前辈们提出的,是不具体的训练,偏离拳学真髓。至后来王先生业已批判并扬弃了的筋骨训练。试想这种不具体的筋骨训练已经落后了,有人又重新拿出作为标榜秘传之类,于拳学上岂不是舍本逐未,误人误已。于视听岂不贻笑大方。正如王老先生所说已入江湖中吃托,表演之流。
关于意拳的评价说法种种,一些不谙意拳内涵,未有深入精专意拳其中的高明人士,竟然评价断言意拳是什么粗线条,一个轮廓而已,是粗枝大叶,并哄抬某某拳是细线条之类。这种心态,做人不必去评价,单就拳学而言,不会有更深的造诣和进取,更何况精益求精。意拳整个拳学训练体系,理论实践俱详。用拳学原则原理指导拳学实践。用实践检验原则原理,每一步,每一环不可丝毫懈怠、偏颇,就浑元桩而言,对浑元力的摸索、培养、锻炼,需要极度的耐心、细心和恒心,意念假借高度集中。同时体会周身各部都同时同步参与的细微运动。由不得力处,摸索得力处,日日找,月月摸索,年年体会,得力处渐多,浑元力渐著。同时初学时应从大动,缓动入手,有了相当基础(指浑元力的摸索有基础),开始从桩中小动、微动、速动中摸索浑元力。浑元力又称六面力,初时分开进行摸索。如进行浑元桩前后、上、下、左、右单独摸索浑元力。从而再进行打乱程序摸索浑元力。更深一层进行六面力同时摸索浑元力。逐步分层次的进行浑元力的培养锻炼。如此精细详实的训练,岂是朝夕之功,必须日积月累的锻炼方能有成。岂是一句”粗线条”、”意念成疯”之类一言而概之所能体悟、评价的。
既谈话桩,再谈试力。试力是桩法的延伸与放大。正如姚宗勋先生所说:”力由试而知”。站桩求取浑元力时,周身有很多不得力、微弱之处。通过各种不同方位的试力训练,将站桩中体会阻力微弱,不得力之处,在各种试力中加以放大进行锻炼,使周身各处充分协调统一的调动起来参与运动,进行试力中的放大训练。使周身之阻力向更远处乃至更大的空间延伸与放大。试力中的意念假借同时延伸与放大。这种训练,把站桩细微不足之种进行锻炼。充实桩法内涵。弥补站桩摸索浑元力不足之处,使浑元力锻炼更加笃实、浑厚,周身更加灵动、活泼、自然。达到”力在自然,形似有无,意含宇宙”。在试力训练中真正做到神意不断,力不空亡。意生则力生,意断则力止,这是需要长期地揣摩体认。严格按照意拳原则原理规范、正确地做试力。譬如最基础的丁八步开合试力。在试力时,双手分开与挤合,着重体会,两手掌指肘,臂之间有弹簧缓缓分开,缓缓挤合之意,指尖前方各有五根弹簧相拉。分开时缓缓拉开,挤合时,缓缓挤压回去。身体随手之分开。重心缓缓向后坐靠,由前五后五,转换成前三后七,后胯与前膝似有弹簧相争。前脚趾扒地,着重体会身体向后挤靠水,挤靠树之意。求取这种阻力感,而双手挤合,同样身体配合向前挤靠水,挤靠树之意,重心由前三后七转换成前五后五。同时前脚微微下踩,后脚下踩前蹬微微上站,两腿微微挤合,头与前,后脚相争向上领起。都同时同步去运动体会阻力,仔细的用意不用力去摸索。正如前辈所讲”意力水中行”;”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周身无处不同时同步动作,一动周身无有一种不动,一止周身俱止。动即手之开合是大动,身体转换重心是小动。些许细微之处是微动,甚至周身毛发都与假借弹簧牵拉徐徐而动,动乎其微。此乃周身生生不已之意,生生不已之动,生生不已之力,日积月累,渐达至意即力,力即意,意力不分。举手投足挥洒自如。”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身手挟风裹浪起风雷,有如霜杀草木”之境。有先生云:”试力如此岂不把人捆死。”据本人体验,只要按照意拳原则原理和试力要领做试力,阻力之感渐至周身,自然浑元力上身。拳手投足无不有沉重之感,如这位先生所说,他未得系统之体认指导,只不过是刻意模仿,没有做到用意不用力去摸索求取。试力不得法,而非意拳原则原理使然。关于意拳更详细、更精深之要领、原则、训练的阐述,在姚承光先生之函授追踪教材及《中国意拳》教学光盘中详尽阐述和演示。我仅作一简谈大概。况时下有关意拳争鸣论述见之不鲜。就自己体认,及姚师所教之浅薄微得,示于初学及疑问者,与诸君共进。尝得前辈,方家斧正、指点,必当于拳学获益菲浅,更能匡弘学术之正气。本人不尽感激。所学所得尚浅,望见谅。笔者水平有限。关于意拳发力,拳法、推手等,将待有机会另文阐述。望读者诸君见谅!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