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承光先生论意拳文集
意拳研究总则
姚先生认为:意拳是一门学术,研究意拳要遵循唯物辨证的态度,科学系统的方法及容纳创新的精神,从整体上去认识、学习和发展意拳。
一、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几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对此,姚先生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他说,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充满了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宗师,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极其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人体力学原理。根据牛顿力学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压力。而所谓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实作中,前提都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的基础之上,使双方的力互相作用于对方,才能使杠杆、螺旋、斜面、刹车等力得以正确的运用。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门拳术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表现如何,就如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去发行三分、四分、八分,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大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之小招法。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故“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意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姚先生在教学中是否保守,先生讲,保守的老师没有真功夫,没有真才实才。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就没有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勋先生曾讲:“我的东西如同宝库,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于个人悟性、品性,刻苦程度、勇气身体素质等等,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苦再
姚先生认为:意拳是一门学术,研究意拳要遵循唯物辨证的态度,科学系统的方法及容纳创新的精神,从整体上去认识、学习和发展意拳。
一、用唯物辨证的态度去认识意拳
近几年来,意拳界出现了许多诸如“发放外气”、“隔空打人”、“特异功能”等神秘说法,也有人推出了“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对此,姚先生进行了客观地评价,他说,意拳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学术,其自创始以来,就摒弃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意拳的原则原理中,如“松紧矛盾”、“动静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顺力逆行”、“斜正互参”、“刚柔相济”、“进退吞吐”、“单双轻重”等等,都充满了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在意拳的发展历史上,即使是王芗斋、姚宗勋两位宗师,也都不会“发放外气”、“隔人打人”,更不会什么“特异功能”,上述说法完全是对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极其反对的,因为它违背了人体力学原理。根据牛顿力学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要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压力。而所谓力是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实作中,前提都是在双方肢体相接触的基础之上,使双方的力互相作用于对方,才能使杠杆、螺旋、斜面、刹车等力得以正确的运用。
“拳本无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门拳术的精华,全在于其原则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于其外在形式表现如何,就如发行的硬币一样,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没有必要再去发行三分、四分、八分,要知拳术之法“一势可变百千势,百千势而归于一势之基”。所以谈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学原则原理之法,全身之大法,如何培养发挥人体本能的训练之法,而非枝节、片面、局部的动作所能成就之小招法。对此,芗老也曾愤言:“然则拳道之丧失,岂非拳套方法为之”,故“技击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谓意拳“绝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现“神秘言论”和所谓“绝招”,乃是宣传者本身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而将对意拳真意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绝招”代之,来表现自己的“高深莫测”。
平时有很多学员问姚先生在教学中是否保守,先生讲,保守的老师没有真功夫,没有真才实才。他的东西不多、不深、不细,生怕教完后就没有东西说了,所以故弄玄虚,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勋先生曾讲:“我的东西如同宝库,有能力的你尽管拿”。意拳并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于个人悟性、品性,刻苦程度、勇气身体素质等等,尚难以保证其能完全掌握,苦再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展开全文
APP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