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养生桩功架探微
作者:陈剑 周卫华
意拳虽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名言,但那是就高层而言。对初学者,正确的姿势可促进气血流通,错误的姿势(包括动作)则阻滞气脉的畅通。故笔者将意拳养生桩各部分姿势的精微要义精心整理成文,相信会对练习者有所帮助。
意拳养生桩功架的总原则:虚领顶劲、头正目直、面部似笑;手指微曲而张、肩松肘横、胸部放松、腹部充实、松腰、紧胯、身形中正、不偏不倚、双膝微曲、背部似靠、膝微曲而上缩、臀部似坐、足心放空、足趾抓地。各部分身形具体要求精解如下:
头要中正,虚凌向上,好似一根绳子连于百会(两耳尖连线中点后一厘米处,相当于一般人的发旋处,与一般针灸穴位不同),把人悬于空中。一般作法是将头向上顶,竖项,这样做颈项易僵。正确的作法是:头放正,喉头回收,下颏内含,意念从喉头上找百会,落腮,这样颈项自然后凸,顶呈虚凌之状。
目似垂帘,含光默默。即眼睑下垂,仅留一丝光线,眼球在内平视,目光内收。两眼平视前方,眼睑慢慢地、轻轻地匀速闭合。动作从外眦始,目光随眼睑闭合而内收,与意念合而为一,称之为“神光”;守上丹田,将神光寄于上;守下丹田,将神光寄于下。寄上是益气添精之妙术。目视(包括闭目观看)守上则眼珠上翻以视顶门;守下则眼珠下转以视元海。守上守下需因人因病而异,否则有出偏之可能。神光之守,是光随神动,神气相随,所动之气连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无妨害。不过,意拳养生桩不赞成意守。
初练功者唇齿应轻轻闭拢,齿似合非合,两侧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与齿龈相交处。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则舌即僵硬而产生副作用。稍有基础后即可舌抵于软硬腭交界处。
含胸拔背。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事内含。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垂直。含胸,先呼气,使胸前部——胸骨柄(颈前正中凹下之骨)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要注意不是两肩向前内扣,更不是将胸部合拢,而是将胸部放松。因此,含胸必须和开胸相结合。开胸是胸部向两侧外开。肩头(肩锁关节处)向外张开,于是与含胸相辅相成,收到胸部放松之效。拔背是大椎穴(颈后部高骨——第七颈椎)向上领,直通百会,使脊骨伸直。为了避免背部后突与抬肩之弊,故需落膀。即两肩胛骨自然放松下沉。拔背与落膀相结合,则使背膀灵活。
松肩、空腋。把肩关节、肩锁关节(锁骨外端与肩胛骨喙突连接处——肩外前后两骨相连处)放松而自然下垂。同时把腋窝部虚撑,使腋窝空虚,似乎夹着一个“气饼子”——臂与腋下距23厘米。做好空腋的关键是肩头部的凹陷、肩头部外部凹陷的放松,轻轻向上外提,于是松肩与空腋形成自然的统一。否则只讲松肩,一味放松下垂,则呈现“溜肩膀”,不仅影响体形的外观美,而且对气机流通和上肢的轻灵也有一定影响。
两肘放松,肘尖有下垂之意,关窍在天井穴(肘后大骨正中)、小海穴(肘后麻筋处)。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则肩肘必重滞。在垂肘之同时要悬肘,即肘部虚悬之意,关窍在曲池穴(肘部横纹头)与肘骨戮穴。古人说“肘中窍”,就是说这些关窍都要开张,为此须保持上肢一定的弯曲度,勿伸得太直。
坐腕。关键是神门穴(腕横小指端)注以向下之意,腕自然呈向下坐之势。含掌是将掌心内含,好似持一气球,倘一张手,则气球掉下,如此用意,则含掌自然合度。舒指是五指自然舒开,四个指头间留有一定空隙。大指与小指用意念在掌外会合。
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腰最不易放松,需要专练松腰法,一般未事专练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意念中要有放松腰的意识)。
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骼关节放松。松胯另有专练方法,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臀部微微下蹲,呈似坐非坐相,躯干与腿保持一定的角度。大腿根部保持空虚之三角。臀部向外后泛张,但不能向后和上跷。
小腹回收,胸腹呈一直线。收腹不是使腹肌紧张,应该从髂前上棘(胯骨前面的小突起)外向背部阳关穴(骶骨上)回缩,腰部直撑(初练时腰部有酸感)。这样便可收到收腹而腹肌不紧张的效果。否则,气不易下沉而呈现气憋。
尾闾的要求: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这里仅介绍第一步。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拄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亦有专练方法)。
吊裆、调裆、圆裆,阴囊不要接触到大腿内侧皮肤。束腰下气把裆撑,即把裆撑圆。包括三个动作。1、吊裆:使会阴部上提,完成这一动作有三部分内容。1肛门(亦称后阴、谷道):肛门外括约肌轻轻收缩,使肛门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状;2前阴(尿道部):前阴部肌肉轻轻收缩,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状;3会阴部(旧称海底):会阴部肌肉微微收缩,连及两大腿根内侧。2、调裆:把裆调圆,此动作与松胯、泛臀、垂尾闾相结合,以会阴收缩为中心,形成四周圆活而开阔的裆。3、扣膝:膝内扣是做好圆裆的又一条件(作法见膝部)。
松膝内扣。膝髌微微下蹲,轻轻内扣,稍向前屈(膝不能过脚尖),放松下沉。但髌骨、膝盖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一味下沉则有重滞之嫌。扣膝与股骨头外翻乃至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护下肢轻灵的要素。
两足平铺地面,把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周身重量沿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从踵传至足掌乃至五趾。此非一日之功,需配合腰、胯、膝的放松,两足方能逐步达到平铺。这与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练武重在威风杀气,养生可不必于此用功。
以上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各部形态的动作要领,其作用也作了粗浅介绍,至于其内部细微变化,只有在锻炼中自己去体会,况个人的自身感受也不尽相同,故从略。这些身形要求,不是一下就能作得合度,需经过反复锻炼。注意纠正姿势的锻炼,不可在正式练功时去体会,而在非正式练功时对逐个姿势仔细品查。否则,就违反了练功时要专心致志(入静)的要求,反而影响练功效果。
编者按:此种桩法实为贯穿内家各门功法的传统功法,此尤为意拳所强调而已。
意拳虽有“只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的名言,但那是就高层而言。对初学者,正确的姿势可促进气血流通,错误的姿势(包括动作)则阻滞气脉的畅通。故笔者将意拳养生桩各部分姿势的精微要义精心整理成文,相信会对练习者有所帮助。
意拳养生桩功架的总原则:虚领顶劲、头正目直、面部似笑;手指微曲而张、肩松肘横、胸部放松、腹部充实、松腰、紧胯、身形中正、不偏不倚、双膝微曲、背部似靠、膝微曲而上缩、臀部似坐、足心放空、足趾抓地。各部分身形具体要求精解如下:
头要中正,虚凌向上,好似一根绳子连于百会(两耳尖连线中点后一厘米处,相当于一般人的发旋处,与一般针灸穴位不同),把人悬于空中。一般作法是将头向上顶,竖项,这样做颈项易僵。正确的作法是:头放正,喉头回收,下颏内含,意念从喉头上找百会,落腮,这样颈项自然后凸,顶呈虚凌之状。
目似垂帘,含光默默。即眼睑下垂,仅留一丝光线,眼球在内平视,目光内收。两眼平视前方,眼睑慢慢地、轻轻地匀速闭合。动作从外眦始,目光随眼睑闭合而内收,与意念合而为一,称之为“神光”;守上丹田,将神光寄于上;守下丹田,将神光寄于下。寄上是益气添精之妙术。目视(包括闭目观看)守上则眼珠上翻以视顶门;守下则眼珠下转以视元海。守上守下需因人因病而异,否则有出偏之可能。神光之守,是光随神动,神气相随,所动之气连及先天,故守上守下皆无妨害。不过,意拳养生桩不赞成意守。
初练功者唇齿应轻轻闭拢,齿似合非合,两侧臼齿如咬物,舌尖自然抵于上门齿内与齿龈相交处。稍用意念即可,切勿用力,否则舌即僵硬而产生副作用。稍有基础后即可舌抵于软硬腭交界处。
含胸拔背。含胸不是扣肩,是胸前部稍事内含。拔背是背部脊骨自然垂直。含胸,先呼气,使胸前部——胸骨柄(颈前正中凹下之骨)与两乳头之间的三角地带,稍事内含。要注意不是两肩向前内扣,更不是将胸部合拢,而是将胸部放松。因此,含胸必须和开胸相结合。开胸是胸部向两侧外开。肩头(肩锁关节处)向外张开,于是与含胸相辅相成,收到胸部放松之效。拔背是大椎穴(颈后部高骨——第七颈椎)向上领,直通百会,使脊骨伸直。为了避免背部后突与抬肩之弊,故需落膀。即两肩胛骨自然放松下沉。拔背与落膀相结合,则使背膀灵活。
松肩、空腋。把肩关节、肩锁关节(锁骨外端与肩胛骨喙突连接处——肩外前后两骨相连处)放松而自然下垂。同时把腋窝部虚撑,使腋窝空虚,似乎夹着一个“气饼子”——臂与腋下距23厘米。做好空腋的关键是肩头部的凹陷、肩头部外部凹陷的放松,轻轻向上外提,于是松肩与空腋形成自然的统一。否则只讲松肩,一味放松下垂,则呈现“溜肩膀”,不仅影响体形的外观美,而且对气机流通和上肢的轻灵也有一定影响。
两肘放松,肘尖有下垂之意,关窍在天井穴(肘后大骨正中)、小海穴(肘后麻筋处)。但肘部不得用力下垂,否则肩肘必重滞。在垂肘之同时要悬肘,即肘部虚悬之意,关窍在曲池穴(肘部横纹头)与肘骨戮穴。古人说“肘中窍”,就是说这些关窍都要开张,为此须保持上肢一定的弯曲度,勿伸得太直。
坐腕。关键是神门穴(腕横小指端)注以向下之意,腕自然呈向下坐之势。含掌是将掌心内含,好似持一气球,倘一张手,则气球掉下,如此用意,则含掌自然合度。舒指是五指自然舒开,四个指头间留有一定空隙。大指与小指用意念在掌外会合。
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腰最不易放松,需要专练松腰法,一般未事专练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意念中要有放松腰的意识)。
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骼关节放松。松胯另有专练方法,这里只做简单介绍。臀部微微下蹲,呈似坐非坐相,躯干与腿保持一定的角度。大腿根部保持空虚之三角。臀部向外后泛张,但不能向后和上跷。
小腹回收,胸腹呈一直线。收腹不是使腹肌紧张,应该从髂前上棘(胯骨前面的小突起)外向背部阳关穴(骶骨上)回缩,腰部直撑(初练时腰部有酸感)。这样便可收到收腹而腹肌不紧张的效果。否则,气不易下沉而呈现气憋。
尾闾的要求: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这里仅介绍第一步。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拄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亦有专练方法)。
吊裆、调裆、圆裆,阴囊不要接触到大腿内侧皮肤。束腰下气把裆撑,即把裆撑圆。包括三个动作。1、吊裆:使会阴部上提,完成这一动作有三部分内容。1肛门(亦称后阴、谷道):肛门外括约肌轻轻收缩,使肛门微微上提,如忍大便状;2前阴(尿道部):前阴部肌肉轻轻收缩,如忍小便,呈似尿非尿状;3会阴部(旧称海底):会阴部肌肉微微收缩,连及两大腿根内侧。2、调裆:把裆调圆,此动作与松胯、泛臀、垂尾闾相结合,以会阴收缩为中心,形成四周圆活而开阔的裆。3、扣膝:膝内扣是做好圆裆的又一条件(作法见膝部)。
松膝内扣。膝髌微微下蹲,轻轻内扣,稍向前屈(膝不能过脚尖),放松下沉。但髌骨、膝盖骨要有微微上提之意念,一味下沉则有重滞之嫌。扣膝与股骨头外翻乃至泛臀结合,下肢的内劲则从外向内呈螺旋型下降至足。扣膝又是圆裆的辅助动作,提髌则是保护下肢轻灵的要素。
两足平铺地面,把全身重量均匀地放在两脚,勿偏于一处。首先调整周身使之中正,而后大趾轻轻用意收缩,引气下行,周身重量沿两肩、体侧、大腿外侧而降至足心。配合提膝,重力从踵传至足掌乃至五趾。此非一日之功,需配合腰、胯、膝的放松,两足方能逐步达到平铺。这与武功的“五趾抓地”不同。练武重在威风杀气,养生可不必于此用功。
以上只是简单地叙述了各部形态的动作要领,其作用也作了粗浅介绍,至于其内部细微变化,只有在锻炼中自己去体会,况个人的自身感受也不尽相同,故从略。这些身形要求,不是一下就能作得合度,需经过反复锻炼。注意纠正姿势的锻炼,不可在正式练功时去体会,而在非正式练功时对逐个姿势仔细品查。否则,就违反了练功时要专心致志(入静)的要求,反而影响练功效果。
编者按:此种桩法实为贯穿内家各门功法的传统功法,此尤为意拳所强调而已。
展开全文
APP阅读